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多美网

2025-04-22读后感

欢迎阅读读《一问一世界》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1

《一问一世界》以自传形式讲述了杨澜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央视记者到如今沉静稳重,追求自我并适应环境,享受生活并不懈追求的记者、主持人,企业家,慈善家。读她的书,看她的访谈节目,我所感受到的不是所谓的“消息”,“爆炸性新闻”,而是人情暖暖,人性温和; 从她的经历中,我所体会的亦是中西方文化的冲击与相容。

本书中,让我印象至深的章节是“奥运可以是件浪漫的事吗?”。1993年9月23日,杨澜在摩纳哥蒙特卡罗经历了一个让亿万观众心碎的夜晚。虽然只是一票之差,但当时的一切都显示着我们沟通能力的欠缺与薄弱。代表团中能说外语的并不多,真正能称之为“公关”的,只有随行的合唱团的12个女孩子,他们每天在奥委会委员必经的走廊上唱《奥林匹克颂》,用无邪透亮的嗓音为中国争得了不少印象分。再回首2001年我们申奥成功,那时的我们已经于7年前早不可同日而语,国人用低调和朴实的态度来面对,心态的成熟彰显着泱泱古国的大气和风范,而外交能力和国民沟通水平的增强。经历了奥运会,北京的市容市貌大大美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甚至于普通市民素质也有所提高。回顾08年的北京,的哥的姐争相学英语,居委会的叔叔阿姨也积极参与到学习进步中。这样的热情与期待,把 “One world, one dream” 带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相较我们的全民热情,这次在伦敦亲历“伦敦奥运会”,也让我深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我感受到了“个人”与“集体”的差别。奥运期间的伦敦,许多市民为了不影响日常生活纷纷外迁,反而奥运期间的伦敦成了外国人的乐园。对于大多数英国人来说,真正吸引他们的不是奥运盛事,而是比赛和比赛结果本身。但让我为之动容的一点是,奥运志愿者分布在地铁站,机场,各个主要街区,身着同样的服装,鲜艳亮丽,他们发放宣传册,和游人热情问好,脸上洋溢着微笑,目的是尽可能帮助游客解决问题。这样的.人文关怀,让我这样的异乡来客深深感受到了伦敦奥运的人文关怀。虽然各个参观景点人满为患,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安安静静,不慌不乱,井井有条”,也许缺少了点热闹,但是如果想在喧嚣的城市中寻找片刻安宁,那么随处也都是净土。虽然我强烈感受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但奥林匹克的“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是体育的永恒魅力所在,也是世界的共同追求。

正如杨澜书中所言,从某种程度来说,“世界是用来问的”。走进别人的世界,同时打开自己的世界。以多元化开放的思想去包容,去面对,以乐观,自信,宽容的态度去沟通,去了解。思想也将更加深邃,从一个未知走向另一个未知。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2

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杨澜的《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内容简介: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年到20xx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杨澜亲自讲述她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在事业上,杨澜是资深媒体人,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家庭中,杨澜是幸福的太太,有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是什么让她在人生的每个角色里转换自如,让她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游刃有余?——杨澜将亲口告诉你她幸福人生的绝对秘密。21世纪的人才是那种善于进行复杂沟通和交流的人。”“每个人过了青春期之后都处于下滑状态,你能做的只是减缓下滑的`速度而已。”这本书让看到被杨澜采访的多位名人的剪影,而更让我体会的是:善于捕捉每个人身上的特点,并由此打开话匣,分析事件结合其人物的经历和背景,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用文措词反复推敲、斟酌,把最能吸引人,最能立体展现的内容呈现出来。这点不仅可用于与人交流,也可用在写文章,识人等各方面。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杨的睿智、大气,更让我看到一种认真、坚持、内心强大、态度平、处事豁达的能量。不愧是我的榜样、偶像,希望下回梦到她,不会无语以对,自惭形秽,很想问问她:“您的偶想是谁?什么促使你对工作如此坚持和热情?大气、平和可以练就吗?

这是非大智慧和大勇气所不能达到的,而杨澜这个奇女子做到了,想来上天一定是有冥冥的安排,有些人来到这个世上注定需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大任。和十年前她的《凭海凌风》中带有少年狂傲的文字相比,十年后的《一问一世界》的整个语境平和大气了很多,虽有不同的小故事及穿插的感悟组成,但前后的衔接如此巧妙,足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艰辛。看完后除了敬佩,还带有一丝羡慕,原来能做自己,能为自己的理想做事是一件那么痛并快乐着的事。她个人的信仰,她所带领团队的共同理想,《杨澜访谈录》所有人员的敬职敬业,他们真的可以在杨澜为主心骨的“绳索”中拧在一起,不问名利,不问得失,不问职级地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如大家庭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纯粹地为了一个节目而工作和奉献。

合上书的瞬间,竟有一丝失落,像送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离开了一个大家庭。突然有一种想加入他们的冲动,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和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人们一起工作,那真的像谈恋爱般的工作了,夫复何求?我生活的现实似乎离他们很远,很想追逐他们,却又遥不可及,顿然有一种无所依靠,没有思想,只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的行尸走肉之感。也许他们的人生才有意义,而我的只是苍白和无奈的不快乐。

后转念一想,书中曾语: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还在路上。杨澜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想让我们成为像她采访的人,或者她自己那么成功才算有意义,也不是想让我们都加入她的团队才算真正的工作,她应该是想传递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有崎岖,虽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 诚然,人生没有到达杨澜的高度,没有加入这样的团队,确实有遗憾,但有时遗憾就如同远方的曙光,代表着希望和方向,指引着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脚下或许满是泥泞,但身体却在无限接近。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看完了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与其说是一本名人传记,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本心灵读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浮躁社会,如果觉得赚钱养家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情,那么错了,这个世界上比赚钱更辛苦更难的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论遇到什么风雨,都不放弃,并且能和现实社会相融合,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杨澜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问他们有没有成功的秘诀。渐渐地,我对成功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是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 ?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杨澜说,我曾接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3

昨晚把《一问一世界》看完了,杨澜和朱冰合著的,带有传记性质的一本书。杨澜是谁,估计很多地球人都知道了,至于朱冰是谁,估计很多地球人都不知道,但这无关紧要。这部书其实《宁波晚报》上有过连载,但我不喜欢每天追着看一小块的豆腐干,所以没去注意。上次去图书馆,无意间看到了,于是借了来,没想到,一翻开后,就被吸引进去了。

这部书主要写的是杨澜的《杨澜访谈录》的起源、成长及成熟过程,也是杨澜生命中近十年的成长历程,杨澜以自己的视角写自己和她的嘉宾为主,朱冰以他人的.角度写杨澜和她的团队为主,一章一个拼接,独特的结构,不同的声音,却汇成了杨澜近10年传媒生涯的点点滴滴。

我们知道杨澜,欣赏杨澜,是因为她出名很早,是因为她这么多年来越来越出色,越来越成功,可是除了她的亲人和身边的工作团队,有谁知道这成功后面的努力和艰辛。她或许天资聪明,可是一个人要变成如她一般具有深遂的思想、宽阔的视眼、浓厚的人性关怀,不是天资聪明就够了的,背后的全力付出和努力,对人性的关注和善良,才是支持。

或许,我们都不可能成为杨澜,也无须去成为杨澜,但是看她的故事的确会给人启发和感悟,就像她访谈录里的嘉宾的言谈,会给听众很多人生的感悟一样。可惜的是,我竟然一次都没看过她的访谈节目,以前是没机会,后来是因为我很少看电视,看来得在网上搜了下载来看了。

好书会给你点指迷津,会激励你成长和前进,看到好书,希望能与人分享。我觉得,《一问一世界》是值得一看的一部书。

读《一问一世界》有感 篇4

这几天实习之余在看杨澜的《一问一世界》,杨澜这个名字听说很早,也一直很喜欢她,觉得她是女性的一种典范,睿智,大方,优雅,很多形容完美女性的词汇都可以用在她身上。

但是看这本书最让我佩服她的是女性身上的勇敢与勇气。我最近常常在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到底在探寻怎样的职业规划,感觉到未知世界的无限可能性,但却不知道这么多路我该朝哪个方向走。人是贪婪的,怕走这条路,却失去其他道路的美好风景。

杨澜就很有勇气,敢于改变自己,哪怕是在自己最顶峰的时候。好比当年在最风光的时候,离开央视的《正大综艺》,前往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好比在毕业拥有美国多个优秀媒体伸出的橄榄枝时,卖掉纽约的'房子回到中国;好比之后开办阳光卫视。这也突然让我明白了,无论怎样都不要先去畏惧,更要在适时的时候做出改变。

书里引用了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肯尼迪的一句名言:“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要问‘为什么’,当我们面向未来,我们要问‘为什么不’。”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有时候有的问题一直去想是想不出来因果的,可是慢慢的就发现思想的脉络与轨迹越来越清晰了。继续在路上慢慢探寻吧,世界不是一问一答就有答案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