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信客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客读后感 篇1
我第一次读《信客》是在初二的语文书上,当时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给我了极大的震撼,作家笔下的人物,不管是老信客还是年轻信客,不管是在外游子还是乡里乡亲,都刻画得有血有肉,充分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读完之后,深感当信客不是一件好差事,不但劳累,坏了自己的身体,而且自己的一番辛苦换来的却是别人的冷漠,连为别人报丧也会被怀疑,回想以前的'老信客,更是悲惨,被逼迫的竟然去看坟场,即使是这样,信客还是无任何怨言的上路了。
读过《信客》,我感觉在当时的社会里,当信客比当人力车夫还困难,还受委屈,有时还被当作玩偶,甚至“死神冤鬼”,被随意的斥责,没人会想到他的好处,当信客终于忍受不了不干的时候,再也找不到新信客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的全部好处——这些都是当时的社会病态,“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
就像课本的前言,“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而作为一辈子默默奉献的一类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而我们有没有注意过他们呢,如果真的没有这一类人在默默地奉献,这个世界又会存在多久呢,希望我们不能忘记这些默默奉献自己的人,同时自己也是这一类人。
信客读后感 篇2
信客的苦是并不是一方面的,他们赚的钱仅仅够自己来吃饭而已,但工作却异常艰苦,往往乡亲们的亲戚都不在一个地方,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然而当收到了如此苦难后的信客们,回乡不会受到乡亲们的致敬,也不会受到乡亲们的重视,甚至都没有人会去注意这些整天跑东跑西得信客们。而且如果有哪家人死了,还得主动去安慰他的家人,任凭别人打骂。更糟糕的是,信客们常常收到乡亲们的无端怀疑,这是信客们不止身体上过度劳累,也使信客们心理上得不到一丝安慰。这些痛苦,这些磨难,不是普通人们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们却默默承受这一切,并没有丝毫怨言。
信客的职业已经消失,并不再回来,但是他们那种: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善良厚道、宽以待人的优良品质,这些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品质。
信客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信客读后感 篇3
信客,是一种职业,在这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里,已经消失了。
信客,一种高贵的精神永远也不会消失。
曾有一次为客户送给女儿的红绸,而老信客也要为一远亲送一分礼,就裁下了客户窄窄的一条红绸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四乡立即传开他的丑闻。老信客没有想到,一个“信”字,竟让他丢掉了自己一辈子的名誉。而后,他明白了。当他把棒交给年轻的信客的时候,他千叮咛万嘱咐,做信客,关键就是一个“信”字。
然后,每次的风雨中,总会有一个全身湿透了的年轻人,在凹凸的石板路上来回地奔走,怀抱中抱着一个包裹,像孩子般紧紧依偎在妈妈怀抱里,紧紧的,紧紧的……
读完此文,我一片迷茫,这样不堪入目的人生,为何却还有着奉献,他的人生值得吗?
我寻找着答案,他仅仅是为了生存吗?不,他一无所有,伴随着他的只是那间破旧的草房
他是为了所有人,为了所有在苦苦等待的人,更是为了拥有诚信。
也许他的付出,往往不被人理解,面对村里人的说长到短,面对那不被人信任的目光,面对世人的唾骂。多少个黑夜,他独自坐在破草房的灯前,他想念老信客,他明白了老信客的心情,他的心中顿时满是辛酸与凄凉,谁会注意他?谁会感谢他?凛冽的寒风划过他的面颊,望着窗高高在上的明月,没有人,没有人会相信他,他或许会想念以前的日子,但他明白,“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做信客的就得挑着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那一份难忍的孤独谁会了解?也许他只是一个运输的交通工具,也许他只是一个小小的信差,可以挥之即来,挥之即去,注定这一辈子孤独终老,值得吗?
谁会了解?谁会用心去感受?可他却依然执着,依然坚持……
每一次读过后,眼帘中,我仿佛有看见了,看见了那个单薄的身影在风雨中来回地奔走,怀抱中抱着一个包裹,像孩子般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紧紧的,紧紧的……
信客读后感 篇4
一个平凡的职业,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段平凡的叙说……那是信客。
前段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课文总是匆匆赶完,《背影》如此精典的课文竟讲得毫无生气,《老王》如此高尚的灵魂竟来不及让学生去现实中追寻……当静下来认真翻着一些感人的、优美的、令人思索的文章,心里竟惭愧起来。似乎,不再是一个颗自由的灵魂徜洋在文字中去感动,不再是一个热情的心灵漫步在文字中去欣赏,而是一个呆板的、机械的、麻木的为分数奋斗的势利机器。无奈、难过……
“不要成为考试的奴隶,”是我对学生说的。但似乎最近一段时间我在为了证明自己不断地要把他们变成奴隶。
前天晚上,我累得眼花脑胀。烫了脚,穿上宽松的衣服,把小鱼儿放在床头作为背垫,打开台灯,把耳塞插入手机,拔通了锦的电话。我拿起书对锦说:“我给你读上一段!”“求之不得,洗耳恭听”。
于是,我读着信客的二、三小节,我的情感随着余秋雨的笔调走进了那个连系城乡两地的信客,体味着信客这个消失在历史舞台的职业的辛酸,文字的精隧、情感的真挚流淌于心灵深处,读着读着竟哽咽起来。锦在电话那头静静地听着,没打扰我的哽咽,他知道我在为文字而哭泣,他知道我在调整自己的情感,我仍旧读着,直到读完,静静地读完。锦说:“文章在夜深人静时读起来别有风味。”我想也许是,但真正的别有风味与时间无关,只因为心态。
于是,我上《信客》这个自读课很慢,我在用自己的感情去讲课文,而不再是一味的为了那惹人厌烦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