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夏感》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夏感》读后感 篇1
半夜以后,阳台那雨蓬的叮咚声告诉我,这天,酣畅淋漓地下了场透雨。
这似乎告诉我,夏,在向人们告別了。人们用太多的赞美献给了春的温暖,秋的清凉;春的嫩绿,秋的金黄;春的生机,秋的收获。
唯独,对夏的炎热、夏的火红、夏的沸腾是如此的吝啬。以致连散文大家梁衡也感叹:“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若要提起夏,则多称之为苦夏。--汗水是苦涩的,炎热是要苦熬的。其实,夏天是值得赞美的!我十分赞同梁衡:这夏的气氛是沸腾的;旋律是紧张的;气势是磅礴的!
夏日,在工人的挥之如雨的汗水中,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大桥飞架天堑,一条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向远方......
也在夏日,农民兄弟的汗水滋润着那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地里的庄稼“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没有谁为夏天唱赞歌?不要紧,那惊天动地的电闪雷鸣,那铺天盖地的暴风骤雨,便是自然界献给夏天的最壮美的颂歌。
夏天的色彩,梁老先生认为是金黄的。夏的颜色应当是中性的黄色。我却以为:夏,并不中性。它应当是,而且就是红色的!夏日烘烤的火热,人们劳动热情的火热,一切的一切,红得好象燃烧的火。
这燃烧着的火,炼出了钢锭,催熟了庄稼!没有夏的火红,哪有秋的金黄!夏天要暂离我们而去了,但我知道,过了秋的金黄,冬的雪白,春的嫩绿,我们又会迎来夏的火红!
《夏感》读后感 篇2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
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
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
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同志所运用的妙着是——细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
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
有趣的是,梁衡同志的《夏感》,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这在今天,恐怕是难得的短文了。然而,梁衡同志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如此精美的世界。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过去评价散文之美,有所谓“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一说,而“六六”,在我们民族习惯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谐意。
《夏感》正是这样一篇三宝兼具蕴藉着和顺、如意、吉祥美好等含茹的杰作。
《夏感》读后感 篇3
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了《夏感》一课,主要写了作者抓住夏天热烈、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色大地上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作者对夏天之情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情赞颂。我顷刻间有了一个感悟,夏天带给了我们热烈,也给我们带来了优雅,夏天带给了我们快乐的元素,也带给了我们生命的音符,没有蓬勃旺盛的夏怎会有硕果累累的秋!有些文人笔下的夏是干热的风、密布的云、狂暴的雨,一切似乎都是恶与毒的象征。而本文作者梁衡却以独具的慧眼在看似压抑、令人苦闷的表象之内发现了夏季那生命勃发的美、紧张劳动的美,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就是我的感悟。
课文有一句子写得特别好如“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如嫩叶,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这句话具有对称性,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那么单写了春之色与秋之色,夏之色与冬之色我想该这样写夏之色为热得黄,如金橘、如麦浪,孕育着蓬勃的希翼;冬之色为纯的白,如银霜、如飞雪,象征着美好心灵。有两句是描写夏天的美景,一首是宋朝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是通过对池中小河以及河上蜻蜓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初夏景象的热爱和闲适的心境。另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其中有一句写诗人书写夏日傍晚乘凉所感悟美景。此景清新、闲适,随手写来虽淡自然却又典雅至极那就是荷花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描写四季的诗句还有很多。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夏感》读后感 篇4
作者梁衡把夏天写的很生动, 在他的文笔下我感受到了夏天 的“独特” 。它的急促,它的金色;它的生机勃勃,他的承前启后。
他的生命交替、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莫过于作者来比较春、夏与秋的段落。夏天 和春天不仅比的是颜色,旋律,还有比人气及诗句,在我所读过 的诗中,春秋居位一,冬为二,夏为三。可见在诗人作家的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天的百花齐放能给人一 种再生的愉悦,春天的万象和泰又能使人的情绪得到一种畅快的 释放;秋天的收获能给人成熟的满足,走在幽静的小路上,抬头 看着一个个身穿各色衣装的孩子,随风而飘落下,拾起地上的可 人儿编排成一幅幅图,或者书签,标本…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情 绪及心绪都能够得到淋漓的宣泄吧。而夏呢,它或许过于浓稠密,像糖浆一样,浓的化不开,因此给人一种失和谐且力度负荷过重之感。
我们正处于少年时,正如夏天一般,在这个季节里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时光汲取知识,提升自升能力,迎接下一个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