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集的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4-20读后感

欢迎阅读野火集的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火集的读后感 篇1

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年代,1985年以来,龙应台在台湾《中国x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为这般思潮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并创下一月之内再版二十四次的记录,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

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让人读后感慨万分。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

1984年左右,龙应台开始给《中国报》写专栏,后结集出版为《野火集》,这犀利的批判真如野草之势,也吹了二十年,直到今天,还有海归不断地在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落后(如刘瑜),但也正是经过了二十年之久,很多人站出来说,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也看到很多体现文明的事啊,为什么非要放大这些不文明的事呢?为什么不提出解决的方案呢?二十年前,龙应台让每个市民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一定要“生气”,有“生气”才能有改变,从制度外部来改变。也许如今台湾的状况已经得到解决,但如今的大陆问题仍然存在。

野火集的读后感 篇2

这次海淀一模作文的其中一题上书:“轻中有重,朴中见华,又何止宣纸呢?”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想到了龙应台的《野火集》,本想把它写进一模作文,但想想还是算了。原因无他,只是我太想就这些文章,说说他们本身带给我的感受和思考。

《野火集》开篇便甩出了震撼的题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摊贩把整洁的环境弄得一团糟,为什么不生气?河边的住家污染明镜一般的河湖,为什么不生气?计程车屡屡违反交通规则,为什么不生气?黑心的商家做出的商品害了那么多人,我们为什么不生气?

“不敢啊!”“反正中国人讲忍耐!”龙应台这么写道。

看到这里的人们估计大多都心里一震,不为别的,只是这句话说的太真实了。“忍”之一字,着实是中华民族老祖宗留下来的,植根于我们血液深处的可爱又可恨的传统。因为“忍”,中国人和和气气;因为“忍”,中国人视而不见,装作看不见应当为之怒吼的东西,浑浑噩噩地活着。

忍得太久,我们对许多许多事情都已熟视无睹。没错,正是“熟”视无睹。看完这篇文章,最让我惊惧的是我对可以激起人类共怒之事竟早已渐渐麻木。

太湖的污染是出了名的。湖面平坦开阔,一望无际。是油绿油绿,滑腻粘稠的“一汪碧水”,游轮划过时漾开迟缓厚重的油波。人在船上,一抬头,就能看到不远处工厂高大的烟囱往外冒着浓浓的黑烟。这场景我看过,“真是可惜”,我这么淡淡地想着转过了头。

最近的一个新闻也备受关注。一名中国老人爬长城时被飞奔而下的外国游客装死,过了几天,这名游客就施施然地回了国,家属再也找不到人为家人的死亡负责。当时我小小地感叹了一下,继续往下翻阅,心想中国人就是怕洋人!

不该生气吗?君不见太湖曾是浮着碎钻的明镜,是水天一色的桃花之源;君不见横遭灾祸之家痛哭流涕,四处申诉却无一人作主!

为什么不生气,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为什不生气,那是我们自己的同胞!中国不是垃圾场!中国人不是外国人的奴隶!

看着环境如此恶劣的家园,我们怎么好意思说我们的国家已经腾飞?一个连自己国民都保护不了不去保护的国家,让我们怎么挺胸抬头地说,中华民族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都能忍,那到底怎样才能让我们愤怒呢?龙应台说:“难道一定要等你自己的手臂也温柔地捧着一个无脑婴儿,你再无言地对天哭泣?”难道一定要等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无法呼吸,在他人的国土上抬不起头,我们再去后悔今日我们自己的无动于衷!

不!我们受够了!我们很生气!

我们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龙应台的《野火集》能写进一模作文,“轻中有重,朴中见华”,这句话太完美了。龙应台的散文拿起来只是轻飘飘的二三张纸,细读也数不出几个华丽的词句,但它能唤醒现代亿万中国人沉寂的良知和愤怒,它承载着被我们无数人所遗忘的担忧和希冀。

重于千斤。

所以就算她在下一篇《生气,没有用吗?》中叙述了“生气”的艰难,我也不想未来的自己对今日自己的无动于衷而感到痛恨。我希望在未来,遥远或临近的未来,无论是什么样子,我都可以胸抬头的说,我做出过努力,我无怨无悔。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么说。

那时等待我们的,会是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野火集的读后感 篇3

现在的我原本是不愿意去读这种负能量书籍的,只因在微博中读到一句很认真的话,才有兴趣翻开它。看书的时候,总是有种说得很对,但哪里又不对,貌似很愤慨,但哪里又别扭的感觉,好几次让我差点中断阅读。看完有种混乱、无助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我曾几度因为别人负能量的传递差点奔溃,显然这样的玻璃心是无法消化这种负能量的,心中无阳光,如何面对黑暗,更如何推开黑暗,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自责自己的软弱、无能,告诉自己以后要有勇气、要正义。可真正到现实中时,仍不能事事如自己所想、所愿。

而我意识到以后以我之力,唯一可以做好的就是完善自己,让自己充满阳光,让自己的阳光足以影响到身边的人和事。这便是我拥有的微不足道的力量。我仍没有勇气,通过吵、闹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只能表述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想法,却没有能力要求别人必须赞同以及认同我的想法,毕竟人人并不是我。此刻,我似乎理解到了《野火集》描述的真正重点,并不是让我们用生气、吵、闹去解决事情,而是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问题,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好与坏,用事实去表达对与错,不论结果怎样,但要表明观点,不说的话别人永远都不知道。

我看到了作者的无助、无奈、无力,看到了作者心中的希望,想了想长久以来没有去做点什么的自己,理解到作者的存在这种愤慨也是应该的。是的,作者说的有一点我很有感应,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站出来去说些什么,不管对方是不是愿意接受愿意改变。

野火集的读后感 篇4

也许有人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读《野火集》,龙应台又关我们什么事?世上那么多伟大的作品,那么多著名的作家,我们都还没有去品读;五大洲四大洋那些更加凄惨灰暗的生命,我们都来不及去关心,为什么要关心几十年前与我们眼下生活无关的陈年杂事?

但是,我想说,我们可以不在乎龙应台,但是我们不得不在乎自己。

当年的龙应台,面对占据骑楼的摊贩、被污染的河道、乱丢汽水瓶的少年郎、排放入海的工厂废料等,她敢于责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个弱小女子,对教育问题、环保问题、民主问题、交通问题,对口号、题字、铜像、、形式主义这些官场陋习,大声批评,毫无惧意。当年的龙应台四处点火,她的《野火集》犹如一把野火烧尽社会上的陋习顽疾。

然而,今天,龙应台所鞭挞的一切在我们身边却依然存在。

看看我们当下的食品,苏丹红鸭蛋、地沟油、瘦肉精等问题层出不穷。我们给食品监督部门打电话了吗?我们拒绝购买该公司的食品了吗?看看我们当下的官场,不雅视频、小三反腐、表哥表叔等事件此起彼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不在乎龙应台。世界上多一个作家,多几本书,并不意味着什么。但是我们不能不在乎的是:我们生活的家乡,是不是能有清澈的河流、安全的面包、青葱的绿树;我们吃的大米、蔬菜,能不能没有农药、打蜡、防腐;我们的孩子走在大街上,会不会有横冲直撞的汽车,会不会有用花言巧语迷惑孩子的人贩;那些代表了人民的代表,能否代表人民发出心声……也许,我们以为龙应台很遥远,其实龙应台就在我们身边。

我原来生活的县城,有一个叫阿贵的学校职员,常常为学校班额过大、学生课业过重、学生家庭贫困而奔走呼吁。听说,他曾变卖家产为村居小镇上他人之事去上访,自己则常年一身朴素。也听说,他常去政府部门察看,反映白天开灯、夏天空调低于26度等浪费行为。曾亲身经历一件事,有一年我随队去这所学校检查,时近傍晚,起身离开的时候,他在校长室门口拦住我们问:"你们晚上到哪里吃喝?"我们跟他解释,家都住得近,不留下来吃饭。他后来还到校门口目送我们各自离去。

提起这个阿贵,很多人都说他有精神病。他究竟精神有没有问题,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言行究竟有没有道理,他究竟有没有权力知道学校用公款吃喝了多少钱,他究竟有没有权力监督政府部门的日常行为。如果是在一个民主成熟的社会,阿贵当然是有权力知道而且能知道的。但现实生活中,阿贵总是被取笑,即使他的道理正确——有时候连同正确的道理也被一同取笑,成了他是一个精神病人的证据。

尽管时代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尽管存在日月与萤火之别,但是龙应台与阿贵的精神之光,本质上是同源的。然而,一个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名作家,一个却成了落人笑柄的精神病人。其实,真正的差别不在于他们,而在于我们——自以为精神正常的围观者。

毫无疑问,今天我们仍需在乎龙应台,我们需要更多在乎龙应台的人。只有这样,一个不需要在乎龙应台的时代才能到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