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演讲稿

多美网

2025-04-19演讲稿

欢迎阅读励志的演讲稿(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励志的演讲稿 篇1

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决定回到加州大学修完当年还没有读完的电影系学分。

1965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加大电影系二年级时拍了一部22分钟的短片,参加亚特兰大电影节,好莱坞的投资者看了,马上与他签约,斯皮尔伯格因此辍学,到好莱坞发展。事实证明这一步是对的,如果他当年不把握机会,坚持要完成学业,他或许成不了大师。

但40年过去了,斯皮尔伯格虽然功成名就,他还是很介意年轻时的学业没有完成。夜深人静时,斯皮尔伯格总听到一个声音对他说:今天你是好莱坞权力最大的人,你的名字是年轻人的名气、金钱的保证,但那又怎样呢?你曾经背弃过自己的承诺,无论再有钱、名气再大,你的品格还有个小小的污点,因为你曾经当过逃兵。

斯皮尔伯格回到大学,用假名重新注册插班,用假名考试交卷,只有几个教授知道他的身份,他的功课与其他学生一起送交校外的学者审阅。课程要求学生交电影实习作业,斯皮尔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单》中选取了12分钟的影片,还交了《大白鲨》和《第三类接触》的片段。大学电影系助理教授凯利为他总评分,给他成绩“良”,评语是“该学生对音响、灯光、剪接和剧本管理颇有驾驭力”。

这位《侏罗纪公园》的主人还要副修一门叫野生生物的学科。教授说他精于恐龙知识,上课谦卑有礼,除了有一天在课堂上把一只脚搁在书桌上。他向老师道歉,解释是前一天与儿子一起玩滑板扭伤了腿。教授提醒班上其他学生,不要对这个天王级的同学有什么崇拜的眼光,只把他当普通人。学生做到了,没有向他索取签名,但在毕业典礼的那天,他们告诉父母:我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同一年毕业。

在虚荣的世界,有太多人相信“成功人士”不一定要念完大学,并以盖茨为例,说盖茨也没有读完哈佛。但学业没有完成,是毕生的心理创伤,即使缝合了,也还在心头留下疤痕。终有一天,我们都会为年轻时一件没有交的功课、一项未完的工作,或辜负了的一个人而感到遗憾,醒悟一切名誉和财富都不能补偿。这样的遗憾,像风湿症,通常在中年以后发作。斯皮尔伯格不惜代价,治好了他的风湿症,他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励志的演讲稿 篇2

当我读完史蒂芬逊改造了蒸汽机火车后,却跑不过马车。但他没有灰心,因为他坚信火车有马车无法媲美的前途。虽然他没有成功,但100多年后的今天,高速火车时速达200公里,让马车望尘莫及啊!这不由让我想起一句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

假如史蒂芬逊没有努力去改进,或许,今天的我们,还要坐着那颠颠簸簸的马车穿州过府呢!没有第一次的失败,没有不断的努力,又怎会有成功呢!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但是有的人一讲到”失败“,便惟恐避之不及。总想自己不论干什么,

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挫折。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便会发现,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经历失败挫折后才取得伟大成绩的。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落第之后,愤而著书,才写出《聊斋志异》;著名化学家欧立希经过665次失败后,在第666次终于研制出药物,故命名为”药物666“;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明1000多件新发明,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都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中,共失败8000多次,但他仍乐观的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8000个方法是行不通的。“由此可见,不经失败,便没有成功的果实。害怕失败是没有必要的。也许今天的失败,正预示你明天的成功呢!

也许有时,失败无法让你尝到成功的果实。但你的努力绝对不会是白费的。相反,一些失败了的人,就一下子沉沦下去,不会想办法改进。结果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甚至有的人失败了,还不肯承认。这实属平庸之人的做法。

我们不仅要在学习上,工作上不断努力,不断尝试,更要在社会上,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上不遗余力地贡献。也许现在的社会主义的中国,比不上那些资本主义强国。我们这架破旧的”火车“暂时跑不过华丽的”马车“。但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架破”火车“将远远地把资本主义强国抛在身后。

励志的演讲稿 篇3

1874年11月30日的夜晚,伦敦的布伦海姆宫灯火辉煌,一群贵族男女在这里翩翩起舞。突然,一位活泼、美丽的贵族夫人连声叫喊肚子疼痛,人们赶快把她扶到就近的一个临时女更衣室。温斯顿·丘吉尔——一个早产儿,就这样非同寻常地来到人间。

丘吉尔是英国显赫的贵族公爵马尔巴罗家族的后代。英国除了王室以外,公爵家庭总共不超过20个,马尔巴罗家族按封爵次序名列其中第十位。丘吉尔的母亲詹妮是美国百万富翁杰罗姆的女儿,1873年与丘吉尔的父亲伦道夫结婚,1895年1月24日伦道夫因病医治无效,溘然去世,终年46岁。这时的詹妮虽已40多岁,但依然美艳惊人,风姿绰约。不久,她便萌生了嫁给一个25岁男人的想法。然而消息一经传出,立刻遭到众多亲友的反对。就在詹妮几乎要放弃了的时候,詹妮25岁的儿子、与母亲要嫁之人同岁的丘吉尔,坚决地握住她的双手:“亲爱的母亲,就算全世界都反对您,我也会勇敢地站在您这边,所以,请您也一定要勇敢。”儿子坚毅、鼓励的目光,让詹妮义无反顾地披上了洁白的婚纱。

但这桩婚姻并没有维持多久。10多年过去了,詹妮的儿子丘吉尔已经凭借卓越的才能跻身政坛。60岁的詹妮也要再次迎来婚礼。这次的决定同样遭到众人强烈的反对,尤其是儿子的那些反对派们。詹妮犹豫了。这次与上次不同,丘吉尔打小就怀有雄心壮志,并且具备实现远大理想的能力。她不想因为自己贻误儿子的前程。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儿子又一次握住了她的手:如果让我在我的仕途与您的幸福之间作选择,我心甘情愿的选择后者。请您不要再有任何顾虑。母亲幸福,我才幸福。詹妮又一次无比快乐地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上,儿子依然像上次一样,坚强地站在她的身边,而另一边则是比儿子还要年轻的36岁的新郎。能够两次接受母亲的婚姻,也许很多人都做得到。而面对沉重的压力,丘吉尔两次接受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作自己的继父,这需要多么豁达的胸怀。

1908年8月15日,伦敦报纸登载了一条引人注目的消息:33岁的内阁贸易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先生与23岁的克莱门蒂娜霍齐娅小姐订婚。举行婚礼的这一天热闹非凡,宾朋满堂,欢歌笑语。证婚人是财政大臣劳合乔治,而他选择的男傧相却是他在下院的一个坚决反对者——包括休塞西尔勋爵。当时丘吉尔推行一系列争取工人拥护的社会改革,休塞西尔勋爵在内的贵族集团坚决反对这些改革。这里反映了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人们可以在下院和政治集会上相互咒骂,如同仇敌,但在个人生活中却能成为亲朋好友,相敬无间。在政治生活中虽然是公敌,却不妨碍他们在私人生活中称兄道弟。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这样说过:“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XX的人。……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西方近代的这种文化现象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这宽容来源于对每个人权利的尊重:我虽然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我虽然不支持你的行动,但我坚决维护你合法行动的自由!

励志的演讲稿 篇4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l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功成名就的美国著名诗人郎费罗、洛威尔和霍姆斯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不屑一顾,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英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惟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华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英国文坛的名宿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无边无际,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励志的名人故事演讲稿:站上梦想的凳子

都快8岁了,他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算得一塌糊涂。父亲把墙根下玩打石头的他拽起来,给了他一个书包说,上学去吧。

父母一天到晚想着他能有一个正经营生。有一年秋天,他蘸着黑墨水,在自己家的围墙上画了一个四角的亭子,几棵高树,还有一些波光粼粼的水。邻居说,这孩子画得不赖,将来当个画匠吧。他以为,他将来能当走村串户的画匠了,就有意无意地留心看画匠干活。那年,有一个人给他大舅家画墙围子,也画了一处山水,还题了“桂林山水贾天下”的字,他明知道那个“贾”字错了,但没敢讲出来。

就在他还不能确定是否能当画匠的时候,父母又发现了他的另一个“长处”。有一次他和隔壁春四家的小子,剪下许多猫猫狗狗的纸样,拿着手电钻进鸡窝里“放电影”。在浪费了好几节电池之后,父亲去公社找放映队的人,看能不能给他找下一个营生,哪怕打打杂,抱抱片子什么的都可以。后来公社倒是给了他们村一个名额,不过,不是给了他,而是村支书的儿子。

眼看当画匠无望,又当不成放电影的,父母盘算着该让他回家种地了,并预谋着要为他订下邻村的一个女孩。就在这时候,他竟然又稀里糊涂地考上了县里的高中。父亲一下子发了愁。上吧,非但会误了田地的活,而且还会误了邻村的女孩,更要紧的是,村里边从来没有谁考上过大学,于是坚信自己家的祖坟也不会有这根草,父亲说,别上了。母亲见他支支吾吾的,说,上吧,走一步算一步。

上完高中,他考上了一所三流的专科学校。他的人生如果就这样下去的话,毕业了,回老家教教书,或许一辈子就这样没有波澜地过完。然而,大二的时候,他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来。那时,学校办着一份自己的报刊,有一个副刊,一个月要出一两期的,他常常见有同学的文章在上面发表。他想,在毕业之前,自己要完成一个小小的愿望,那就是一定要在校报的副刊上发表一篇文章,把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开始疯狂地写东西,写完后,就拿去让教写作的老师看,稍有得到赞许的,就投给校报编辑部。到后来,老师也不愿给看了,他就埋下头来自己琢磨。他为此看了许多的书,也浏览了不少的报刊。然而,投给校报的许多稿件,都如泥牛入海。

他不想把这些凝着自己心血的文稿扔了,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向本市的日报社投去几篇,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文字竟然出现在了本市的日报上。再后来,他的名字相继出现在了省内外的报刊上。从此以后,他在文学创作方面更加勤奋了,因为他发现,他还有着一项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才能。

这个人就是贾先生。这是他在一次笔会上讲出来的`。讲完后,他颇有感慨地说,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是被别人安排着过完一生的,被安排着学哪门技术,被安排着进哪个学校,被安排着在哪个单位上班……却从来没有真正自己为自己安排一件事情去做。人在这时候,最需要有一只凳子,你站上去,才会发现,你还有着许多没有挖掘出来的才能和智慧。而这只凳子,就是突然闯进你心中的一个想法,一个念头。

最后,他笑着说,没有这个凳子,你永远看不到梦想,更别说拥有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