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 篇1
调查时间:
20xx年2月5日
调查方法:
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
调查内容:
春节是我国的一个特色节日,虽然现在的社会在高速发展中,贴春联、贴"福"字、给压岁钱、除夕守夜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那么,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他们又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在互联网上的查找,我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是用来驱鬼辟邪的。五代时,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贴福字在春节里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福有两种贴法。一种是正贴,一种是倒贴。正贴是正确的铁法,倒贴是因为旧年中家中有不幸,希望转运。但是时间一长,人们渐渐忘记了原因,把福倒着贴是为了表示“福倒(到)了!”
关于压岁钱和守岁,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年”,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就吓得哭起来,发高烧,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年”。有一家夫妻他们怕“祟”来害孩子,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半夜里,“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逃跑了。到了近代就渐渐演变成了压“岁”钱,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总结:
由于时代的变迁,更多人忘记了春节的习俗,使年味越来越淡。希望本次调查可以给大家一点了解,让大家喜气洋洋的过好每一个春节!
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 篇2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xx月xx日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 篇3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xx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春节的调查研究报告 篇4
一、春节简介
春节也叫过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把春节摆在节日庆典的首位。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以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另外,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下面我将介绍大范围内的普遍的春节习俗。
春节重要习俗之一便是祈求丰年。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春节还是阖家团圆、祭拜祖先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圆年饭”,一家人团坐“守岁”。初一新年时分,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初一过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在很多地方,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初一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二、历史沿革
根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关于春节的起源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事实上,我认为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情的不同,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和方式也有很多不同,各地关于春节起源的说法自然会有差异。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我发现中国历朝历代春节的具体日期并不一致,名称也有所不同。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础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两千多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民间一直把春节称为过年,在我的家乡也是如此。事实上,年和春节的起源是不同的。小时候听说过年兽的传说,我一直不太相信,但每一个传说的存在都必定有它的原因。或许在上古时期人们为了抵御野兽的侵袭,确实采取了某些措施防范,这些措施后来演化为春节的某些习俗,这是“年”来历的一种说法。另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在“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禾谷在中原基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为岁名了。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国民党时期曾试图废除春节,但不被国人接受,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春节的传统得到了继承与发展。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