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高一物理实验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篇1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处理的方法,了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 掌握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并验证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
二、实验原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假设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初速度v0、时间t和位移x的关系式:x = v0t + 1/2at^2,我们可以求出加速度a。
三、实验器材:
小车、轨道、打点计时器、纸带、电源、尺子等。
四、实验步骤:
1. 将轨道平放,小车放在轨道上,连接好打点计时器和纸带。
2. 接通电源,启动打点计时器,使小车在轨道上自由滑行。
3. 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情况,并在纸带上标记出每个点的位置。
4. 测量出每个点与起始位置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5. 断开电源,清理实验器材。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1. 通过测量,得到以下数据:(单位:cm)
时间(s) 0 0.1 0.2 0.3 0.4 0.5
距离(cm) 0 4.0 8.2 12.6 17.3 22.1
2. 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出各个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并将其作为该时间段的瞬时速度。
3. 根据v = v0 + at的公式,通过两个速度和对应的时间,求出加速度a。
4. 将得到的加速度值进行平均,得到最终的加速度值。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计算,得到小车的加速度为a = 3.3 m/s。这个结果与理论值有一定的误差,可能是由于轨道摩擦力、小车的非匀速运动等因素导致的。在今后的实验中,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提高测量精度来减小误差。
七、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打点计时器和纸带处理的'方法,了解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们也学会了如何从实验数据中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并验证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虽然实验结果与理论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但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和提高测量精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篇2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
2.接触面要粗糙;
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篇3
探究课题: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
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通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六、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高一物理实验报告 篇4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和掌握使用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
2. 验证欧姆定律,并理解其物理含义。
二、实验仪器:
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导线若干。
三、实验原理:
欧姆定律是电流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其内容为:在温度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强度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四、实验步骤:
1. 连接电路,将电源、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和万用表连成回路。
2. 调整滑动变阻器,使电路中的电流达到某一固定值,记录此时的电流值和电阻箱两端的电压值。
3. 改变电阻箱的电阻值,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
4. 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U-I图像,验证欧姆定律。
五、实验数据:
(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六、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这与欧姆定律的.描述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欧姆定律在我们的实验中得到了验证。
七、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并进一步理解了其物理含义。同时,我们也掌握了使用电桥测量电阻的方法。
八、实验反思: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可能是由于仪器的精度、操作的准确度等因素造成的。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这些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九、参考资料:
《高中物理实验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