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多美网

2025-04-01读后感

欢迎阅读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和傅聪,在别的书籍,或传记里,或许会被冠上“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等等光鲜耀目的称号,但是在这本书,《傅雷家书》里,他们只是一对寻常的父子。傅雷在书信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自己的处境,讲社会、国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父子之间亦师亦友,亲密无间,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期望。

合上这本《傅雷家书》,我感触万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傅雷和傅聪之间浓厚的父子情谊。特别是傅雷对傅聪那深切的、无微不至的父爱,让我感触颇深。他不仅教傅聪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财,还教他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如何处理恋爱问题,甚至细微到教他擦眼镜;对于傅聪,傅雷从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畅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完全放下了做父亲的架子,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这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有许许多多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让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时送来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磨难确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会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是十分重要的。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得失成败,无愧于心。有人说:“即使我坚持了又如何,我还是没能够成功。”我想在这里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我们有时明知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努力过,热情放肆地奔跑过,就不会留下遗憾,他日想起,也无怨无悔,这很重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洒脱豁达,得到的未必会比期待的少。我从书中看到的`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人生的呈现:我们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们的人生,都属于我们,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尘埃落定。

傅雷在家书中,谈做人、谈艺术、谈生活、谈婚姻、谈读书,展示了傅家门风,真实生动。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父爱总是令人感动的,即使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来自血脉里的亲切;同时它也总是严厉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爱来的炽热。在大多数人眼中,父亲就像一块有温度的石头,永远保护着你,呵护着你,却又沉默寡言。

读完《傅雷家书》,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记忆里还有夜晚他们在灯下为我批改作业的身影、有每个早晨在厨房间为我忙碌早饭的身影、有大学住宿时他们为我收拾寝室时忙碌的身影,我们的父母虽然平凡但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感染着我们,从小到大陪伴我们逐渐成长。有时候我们总会提问,亲情到底是什么?我想,《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亲情不是宠溺,也绝不是父辈与小辈之间的剑拔弩张,而是可在你身处险境时伸出援手,在你孤独寂寞时送上陪伴,当你迷茫困惑时给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骄傲时给你温馨提醒。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也是人世间最宝贵的宝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夜,深了,月光落了一地,沉浸于《傅雷家书》之中,但我却总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父爱。

傅雷和天底下大多数父亲一样,也是严厉的,因为望子成龙。但他似乎又和大多数父亲截然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父亲对于孩子的爱总是委婉含蓄的,甚至不露声色。而傅雷则似乎摆脱了“中国传统式”父亲的束缚,他勇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思念,让身在异国的傅聪感到爱和温暖。

傅雷在信中不止一次地诉说对儿子傅雷的爱:“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做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做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拳拳之心,可见一斑,一个深爱孩子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想你想得太厉害了,简直每天晚上都会梦见你,梦中惊醒了……”在这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中,傅雷先生从不掩饰自己真挚的情感。

这也让我开始明白,原来,爱就要勇敢地讲出来。

书中的每一封信,我都深切地感受到傅雷先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所以除了父亲这样的一个身份,傅雷还是儿子傅聪的人生导师,他在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儿子傅聪帮助和指导。

当傅雷发现傅聪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之后,他立即开始培养儿子在古典音乐这一方面的兴趣。成后来,傅聪到异国求学,傅雷就通过家书与他交流音乐,给他邮寄各种经典著作,帮助傅聪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最终傅聪成一代音乐大师,在国际上被誉为“钢琴诗人”,我想他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傅雷先生的帮助与支持。

除了对儿子音乐事业的支持以外,在生活的各方面傅雷也不忘叮嘱:“孩子,你有两个习惯。一是到朋友家里爱脱掉大衣,不解围巾。你切记:大衣、围巾可以说是一体的……”

就连儿子的婚姻观、爱情观,傅雷也给予适当的指导。他不像中国传统式的父亲避而不谈,而是传授着自己过来人的理解: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即使在傅聪与弥拉订婚之后,傅雷也依然教育着傅聪,感染着傅聪:“只要你们真正相爱,互相容忍,互相宽恕,难免……”所有的点点滴滴都蔓延着傅雷对傅聪的爱。

这也让我明白,本来,爱就在细微之处。

傅雷不仅是傅聪的良师,还是他的益友。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父亲与子女之间似乎永远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父子关系只能是父子关系,不可能有其他关系。然而在《傅雷家书》里,我看到了一种新型的父子关系:父子之间还可以是朋友。什么是朋友?我觉得朋友之间除了志同道合,还需要沟通,还需要坦诚,更需要相互的尊重。

傅雷看到傅聪演唱会失败之时,他在信中写道:“得失成败置之度外,尽力、便好”,短短几字,写尽了安慰、劝勉与鼓励。他会在信中与傅聪聊生活,聊艺术,像极了“忘年交”。

“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生活中,中国的大多数父亲即使做错了事,但碍于颜面也是不会向子女道歉的。而傅雷不一样,敢于道歉,在信中他这样说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艺术的壮年。”敢于在儿子面前直面自己的错误,平等和尊重在他们的父子关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让我明白,父子间的平等之爱更深得人心。

如果说成功需要天赋,而傅聪的成功我觉得完全离不开他的父亲傅雷的指导和教诲。傅雷给天下所有的父亲展现了应该有的模样,傅雷勇于表达爱的同时,也树立了父亲中的榜样——亦师亦友。

别样的父爱,值得我们去回味,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傅雷家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毛泽东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生命的个体是短暂的,但生命的现象却是永恒的。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扩宽生命的宽度。

世间万物林林总总,或泰山许鸿毛。但却总有一些凌驾于生命之上,值毕生追求。

青春少年时,除去于未来的美好憧憬外,于生命消逝的仿徨也常常在心中回荡。身处人生中的花季,对死亡的恐惧我何尝不感同身受?近些天正好在拜读《傅雷家书》。

记得是1960年傅雷在给其子傅聪的信中写道过一句话:“我素来对生死看得极淡,只是鞠躬尽瘁,活一天做一天工作,到有一天死神来叫我放下笔杆的时候才休息。”当时读到此,我的心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生命是第一位的,若是连生命都看淡了,那万事万物又有什么值得拼搏呢?直到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才明白——世界之大,除了生命,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为之付出。

梦想

梦想是一时的追求,一生的夙愿。它不仅是对物质的追求,更是对精神的依托。可以说,人这一生一直在为一个梦想而奋斗,这个梦想或大或小却不可或缺。若是有志,不在年高;若是无志,便空长百岁。

世界著名钢琴家傅聪为了艺术,客居他乡,远走异国。为了艺术,他经历了异域风情里的“浮云游子梦,切切故乡情”,功名利禄中的.心无旁骛,坚守本心。他把艺术看得比生命还重,忠于艺术,尽一切可能保持艺术的完整而奋斗。为了艺术,为了不被钢琴匠、奏琴的机器同化,傅聪细水长流,大大减少了音乐会的次数。这也意味着对名利的放手,对金钱的摇头。

梦想可能轰轰烈烈,也可能平平淡淡。轰轰烈烈的梦想最终许能一鸣惊人,名垂青史;平平淡淡的梦想最终许只能不声不响,销声匿迹。但有梦想的人活出了自我,没梦想的人随波逐流。有了梦想,生命充满活力;没有梦想,生命没了意义。

为了梦想,头破血流也再所不惜。

因此梦想,凌驾于生命之上。

亲情

傅雷曾在给其子傅聪的家信里写道,“爸爸已进入了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短短的几句话,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又像述说了千言万语。傅雷对傅聪的期望、担忧、鼓励,对自己无法帮助儿子的无奈、忧愁、痛苦如酸甜苦辣四种调料混合在一起,五味杂陈。傅雷时时刻刻,随处都是傅聪的警钟,一面忠实的镜子。为了给儿子回信,傅雷不顾身体的霉况日下,顶着头晕眼花,在昏黄的灯光下一字一句提笔书写。

亲情,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带着浓浓的思念,深深的牵挂,来到彼此身边。亲情,可以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使冷漠的人变得温暖。亲情,是互相付出;亲情,是互相牺牲。

为了亲情,两肋插刀也在所不惜。

因此亲情,凌驾于生命之上。

祖国

为了中国的尊严,北大学生浩浩荡荡五四游行,“誓死力争,还我青岛”;为了中国的振兴,科研人员呕心沥血,青丝变白发;为了中国的尊严,革命烈士前仆后继,死而后已,用血筑建新的长城。

历史之河里,滔滔不绝的流淌着为国牺牲者的鲜血。古往今来,不同岗位的人都为祖国的兴衰贡献着自己的瘠薄之力。其间,有鲁迅、傅雷的“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也有红军战士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没有身强力壮,却也身残志坚;无法冲锋陷阵,战死沙场;却也以笔代刀,口诛笔伐。

为了祖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因此祖国,凌驾于生命之上。

生命之上,还有许多许多。或许我们会因此,付诸一生。我们无法使生命延长,但我们却可以丰富生命的内涵。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