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调查报告

欢迎阅读饮用水调查报告(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用水调查报告 篇1

饮用水调查报告 篇2

近期,市消费者协会不断接到消费者咨询,对一些桶装饮用水“黑桶”“绿桶”提出疑义,市消协于7月上旬开始,历时10余天,对市区内生产、销售的饮用水水桶开展了市场消费调查活动。现将调查情况公布如下:

一、 调查形式和范围:

直接深入生产厂家及销售点,实地了解。接受消费者咨询及反映,走访专家及食品卫生管理部门,在市区内全面铺开。

二、 调查品牌及数量:

品种为矿泉水、纯净水、离子水等共计3个类型18个品牌。

三、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这次历时10余天的调查活动中,发现市场上使用桶装饮用水水桶存在着“白水

桶”、“黑水桶”、“绿水桶”等多色水桶。

经过专家认定和食品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人鉴别认为:“黑水桶”“绿水桶”是用回

收的旧塑料制作的;这些回收塑料不仅来自旧光盘、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有的甚至是从医院回收的一次性输液管。用这种原材料制作的水桶,会不断释放出多种有害物质,即使装上合格的水也会造成新的污染;因质量差、价格低,加上桶装饮用水市场激烈的价格竞争,这种桶在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调查结果表明:几个大水厂的“黑桶”已基本淘汰,“黑桶”使用比例很小;两个新上市的水,没有发现“黑桶”;其它一些水厂的“黑桶”使用率比较高。市消协提醒消费者选择透明度比较好,耐性强的桶装水。拒绝“黑桶”,保护健康。目前市场流通中比较好的水桶品牌是“邦业”“养生圆”“原创”“冷风口”。

驻马店市消费者协会

二0xx年八月二十六日

饮用水调查报告 篇3

一、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农村饮用水与生活用水却赶不上发展的脚步,很多地方至今都无法用上安全洁净的自来水,我决定对我家乡所在农村的饮水安全现状做调查,并探讨如何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下进行防护和治理,以确保我们农村引用及生活用水的洁净。此次项目调查,以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羊井底村为实践地点,进行了实地走访询问和调察。本次社会实践项目的完成,增加了我的生活阅历,提高了工作沟通的能力,开阔了眼界。

二、地理与气候背景

长治市平顺县,地处北纬35°50'--37°08',东经113°01'--113°40',长治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群山环绕,地形复杂,海拔较高,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其基本特征是: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略长于秋;气候温和始终雨热同季,大陆性季风强盛持久,海洋性季风的作用相对较弱。年平均降雨量为600毫升,且分布不均,旱、涝、雹、霜、冻等灾害频繁。境内各种植被种类较多,森林覆盖率达到22%,玉米、谷子,小麦、薯类等是本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地处平顺县境内的羊井底村并不算偏僻,也是方圆不小内的大村,距长治市也仅有30分钟的车程,交通方便,饮用水及生活用水状况却较为糟糕,因为地处多山地带,地形复杂,饮用水工程建设很是困难。

在走访中我发现,这里的农作物大多是玉米,村民告诉我说,地处山坡多梯田,黄土土质松软,降雨不均且年份影响较大,水利设施短缺,灌溉很困难,只能种植一些抗旱作物。

三、饮用水的发展情况

1.翻山挑水

村里中年人回想起当年的情形,无不感叹,那时吃水困难,村附近无水源,每天早上都有青壮年们挑着扁担翻两座山去几十里外的水源地挑水,村民家中都有作为储水的水缸,挑三四趟能够灌满,然而因为人多,一缸水却不够一家人吃几天的。回忆起当图4院内收集雨水的水缸时,十几岁就得跟着父亲兄长在挑水路上来回。

2.靠天吃水

村里有两个当年公社修建的“大池”,修建年代在七八十年代,说白了就是两个大水坑,作用就是在丰水年与春夏雨水多的时候将雨水收集起来,这时候村中的井还不普遍,几乎所有人都是在“大池”中担水吃,池中水藻、蚊蝇滋生,蛤蟆、鱼类不在少数,担回家中的水呈青绿色,微腥味。这样的水,根本无从谈起水质,每当下雨,路上雨水流成河,冲刷着泥土、粪便以及农田中的农药、化肥等污物一并流入“大池”,污染的同时也造成了富营养化。当问起为何还要吃这种脏水,村民们笑着说,那时也没别的办法,澄一澄就清了,烧开了没差别,可不愿再去几十里外挑水吃。

3.井水普及

慢慢的经济发展,人们都变的没有那么拮据,家中有一口旱井变得不再那么困难,家家户户大部分都打了自己的井,从井里“拽水”吃变成了更好地选择,村民家中自建的旱井。

井水真的干净无污染么?在调查中我发现,每家每户都有“高阶”,即厕所,然而这“高阶”其实只是一个大坑,粪便等排入坑中,等到沤肥发酵后作为农家肥淘出来施在农田中,然而情况是,在每户的院中,井与“高阶”的直线距离往往只有十余米,可想井水的卫生程度显然无法合格。

4.自来水的窘境

在06年前,自来水工程曾经几度上马,却每回都被中止,原因是地形复杂,气温变化剧烈,价格过高等等,06年后,长治市普及农村自来水活动中,羊井底村终于通上了自来水,自来水通入家中水,每家一个地窖,窖中有各自的水表,自来水重于通进了每家每户中,但是因为气温太低,自来水冬天会排空水管防止冻裂,无法使用。即使这样,村民们也高高兴兴的吃上了地窖中的水表净的自来水。

然而仅仅半年后的冬天,因为地形复杂及设计布置不合理,水管中的残水未能拍净,主水管被冻裂,自来水工程因此几乎报废,经历好几次大的翻修,时至今日自来水还是时好时坏,再加上相较井水那几乎无成本的价格,真正靠着自来水吃的村民并不多,大多数村民还是混合吃着井水与自来水,而“大池”的水以基本淘汰出了村民的水缸,只有灌溉或建筑等时候才使用。

四、调查情况与分析

1、旱井情况

村中农民使用“自建压井”。这种“住户自己选址,自行建造”的压井,直接汲取浅层地下水,也就成了水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因为在水质监测方面,由于住户过于分散,使用数量巨大尚不能提供水质的实时或者定期监测。这样如果出现了局部小范围的水质污染,也不能及时上报和处理。用户长期饮用这种受低污染的水源,对健康将有一定的损害。而从目前农村的居住条件以及饮水习惯来看,尚未有合理的方案解决。

2、水质变化

对于过去的二三十年,绝大多数居民感到水质有明显变化,主要变化是口感上已经没有咸涩、悬浮物、浑浊等情况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农村的.水质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村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感上,对于水中可能残留的农药、重金属、高温无法杀除的细菌几乎没有认识。

3、污染源过近

水源距离最近的垃圾源或者污染源过近。根据地表渗透的特点,在农村地区,水井应与垃圾源或者其他污染源的距离至少应该30米以上,这样水井才不会污染。也就是说,我们农村地区的垃圾坑和厕所,几乎大部分不符合条件。

4.废旧电池危害

用旧的电池等电子产品随着生活垃圾一起丢弃,而这些垃圾,又随着“沤粪”的结束,被撒到地里,造成新一轮的污染。几乎没有居民认识到小小的电池所能造成的巨大危害。电池中含有大量重金属如汞、铅、镉等,随意丢弃后,大量重金属将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若果摄入量超过人体的排泄能力,会在体内积累。人体受汞慢性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神经性症状,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的疼痛、肌肉震颤、运动失调等,严重的可导致死亡。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并造成永久性公害。

5.农药等其他化学品危害

除草剂与杀虫剂都是了村民非常常用常会接触到的化学品,都会严重的污染生态系统,对人体有害,通过水这一媒介进入食物链,从而影响千家万户百姓的健康。村民们潜意识里通过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来增加产量,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过量的使用农药化肥,极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中藻类等微生物大量生长,覆盖水面,使水中的动植物因为缺氧而死。死亡的动植物在水中进行有氧呼吸而使水质变质变臭。如果这些池塘与居民取水的压井之间的距离不满足30米的安全距离的话,长期饮用受轻微污染的水,一定时间后,会造成机体的损伤。

五、结论与反思

调查显示,政府在农村饮水安全上直接的投入很少且不够系统科学,自来水工程的窘境就是很好的佐证,并且几乎没有及时有效地水质监测报告,没有关于饮水安全的科技知识下乡普及,旱井不符合饮水安全,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过量的使用含磷洗衣粉,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等等。几乎所有村民都在直接饮用这种水,甚至没有简单的过滤、沉淀、消毒。这导致我国农村饮水水与生活用水安全情况不容乐观。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应该逐步建设健全科学合理的自来水供应网络,健全完善的生活垃圾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渠道,建立饮用水安全监督报告机制,改建和扩建饮用水的供应渠道。作为惠民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应该像新农村合作医疗一样,主导政府投入,农民参与,政府管理,农民受益的方针。关于农民关心的的水费问题,要审批水价,微利经营。对已投入正常使用的饮水解困工程,请水利、物价、工商等部门统一协调,专业技术人员,逐工程进行测算,在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保证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规范用水价格,既维护了群众利益,又让经营者有利可图。提高用水透明度,我们把供水成本、管水办法、售水程序、用水要求等内容,在乡村醒目的地方公布,将整个供水管理置于群众监督下,制止了乡村搭车乱收费、乱摊派、层层加码等问题。

但是,限制也是唯一制约农民参与农村饮水安全与环境治理项目积极性的条件却是费用问题。在我国农村,收入基本依靠农田,收入少,花费高,使农民显得并不富裕。建设这些项目的时候,如果还让老百姓掏钱、甚至掏大钱参与环境与饮水安全地保护,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建设惠民项目及工程的时候,一定要切实的减轻农民负担,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科学的农村饮用水与生活用水系统网络。

饮用水调查报告 篇4

调查时间:XX年8月

调查地点:湖南省双峰县冷山村咸和组

调查人员:李雪梅

调查课题:冷山村咸和组居民日常饮用水情况

调查方法:一、访谈:对本家的长辈进行了有关情况的询问

二、现场观察:查看盛装自来水的水塔及线路

引言:自从老家各户装上自来水以后,前几年极大情况上改变了本村用水困难的情况,但是近几年来,老家逐渐出现用水困难的情况。身为当代大学生,我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变化的具体情况。本着对于老家用水情况的不断恶化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因此,利用XX年的暑假,我对老家的用水情况进行了调查。

我的老家冷山村咸和堂位于湘中地区。湖南省位于亚热带,说起来也算是多雨的地区。然而,每到夏季,老家就会出现用水难现象。究其原因,也过于牵涉多方面的因素。

冷山村的冷山水库,是全村的蓄水地。虽说不缺水,但是冷山水库在每年夏季三伏时期干涸农田的水源。而在没有装上自来水管之前,全村用水的方式仍然是沿袭着几千年不变的传统。XX年起,我的老家冷山村开始兴起了装自来水的新风尚。自此,随着用水习惯的改变,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水管在安装之前,最重要的问题还是资金问题。最后经过商讨,确定每户600元作为引入自来水的经费。水源并不是位于冷山水库,而是安置在冷山水库的上游的一条小溪。这条小溪的水全部来源于大山的渗水,是纯天然的优质水源,并且由于位于深山内,没有任何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水质非常优良。村民们在小溪旁边修筑了作为蓄水池和净化池的水塔。并且在冷山水库里也安装了水管,作为备用水源。水管根据路况来进行具体安装。在山里的那一段被深埋入地下。沿途经过水库,就浅埋入水库岸边,有的甚至直接裸露在地面。山下就接近居民点,根据实际情况只能把水管埋入乡村公路的路面。在引入各村民家里之前,另建一水泥水塔,作为自来水在使用之前的控制总库,承担蓄水和净化以及控制水源的作用。在控制水库后,安装了通往各户的水管,自来水真正进入了各家各户。

冷山村的经济来源除了种田卖谷,另一项支柱是务工。整个村长年居住的是老人和留守儿童,留在家乡发展的人只有少数。只有到年关,在外务工人员才归来过春节。因此,村里的会议只能在农历12月才能开。平时一般无法聚集人员。经过推选,由村民匡济方对自来水水塔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每户每年在大会后出50到60员的管理费。并且约定村民尽管用水,不要收水电费。

自来水进入家门后,极大程度地方便了村民们的生活,再也不需要去井里挑水。本地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咸和组的水井修在我家下面的一个凹地,而居民的房屋一般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所以,在我小时候村民们的饮用水必须每天去水井挑。中间要经过一段坡度大约在60度以上的陡坡,挑水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情。而留守在村里的一般都是老人小孩,挑水是家庭每天必须面对的负担。引入自来水成为一件十分深入人心的事。这解决了村里用水难的难题。

冷山村也进入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咸和组的房屋几乎全被两层的小洋房所代替。村民们在建设房屋的施工过程中已经全部使用了自来水进行施工,也极大地提高了修建的速度。另一方面,村里的小学拆掉原来的危房,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为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新修的公路,也直接通到家门。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都逐渐完善。

XX年7月23日,我从娄底回到冷山村咸和组的老家,却发现这里已经停水多日,村面们用水极为不方便。我奶奶说,这里已经连续停水很多天了,只有每天早上总闸会打开,以此保证居民们的日常用水。有时也会整天不放水。每天早上必须清晨就去接水,否则每天的引用水都无法保证。我对这种情况的出现十分忧虑,因此走访了本家的几位长辈,听听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每年其他季节还好,一到夏季,近几年来,家里的自来水管就会限停。夏季是用水旺季,自来水的限制使用使得日常生活极为不方便。听了几位长辈的陈述,我主要将原因总结为一下几点:

一、 用水浪费严重。

由于当时引入自来水时就定下了不收水费的规定。这个规定就使得村民们没有用水限制。本身村民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因此没有节约用水的自觉,在平时的日常用水中,也不会去特地注意用水的多少。

此外,在夏季,雨季过后,降水减少,高温蒸发严重,水渠的蓄水量减少,农业用水紧张,时常会发生抢水的争端。甚至为了从水渠获得足够的农业用水,村民为此打架斗殴,时有损伤。

晚稻的秧苗正值生长旺季,一旦天气干旱,就会歉收。不需水费的自来生水自然而然地成了解决农田放水困难的捷径。这种现象的产生致使作为生活用水的水源被大量的农业用水挤占,缺水现象逐渐严重。同时,本地的农田放水主要采用露天水渠放水,经过高温蒸发,地下水渗透,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严重的耕作方式。

所以,生活用水的浪费和农业用水的挤占成为了生活用自来水用水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输水设备老化,维修人财缺少。

自从XX年安装水管后,经过九年,输水管道日益老化。在冷山水库沿途的输水管道,由于陡峭的山势和当时有限的施工条件,有很长一段仅仅是浅埋,没有加入适当的防护措施。夏季白天高温曝晒和夜晚温度陡降,塑料水管热胀冷缩,且安装年月长久,输水管道已经不堪重负。

乡村公路经常有车辆经过,尽管安装在公路上的管道埋入地里较深,但是经过多年的车辆碾压,路面逐渐下沉,路面也深浅不一,管道不可能完全避免被损害。我去现场查看时,路面被压出深深的摩托车车辙。底下的输水管道已经被损坏,大量渗水使得原本在高温曝晒下的干燥的路面一片泥泞。公路段的输水管道已经20%被毁坏。

雨季,小型山洪爆发,大量泥沙淤积,位于水源旁的水塔被堵塞,逐渐被废弃。转而只能动用水库的水。水库的蓄水本作农业用水,但现在本该分开的水源挤作一起,水源的纷争也慢慢激烈。幸亏本地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仍然有一定量的降水,因此才能够勉强保障水库达到规定的蓄水量。此外,控制总闸的水塔只有每半年才清洗一次,平时也容易出现水垢淤积,同时水泥构造,时日长久也出现了渗透。

维护的人力和资金非常缺少,没有专门的人员和专项资金对管道与水塔进行管理和维护。破损的管道没有得到及时更换,堵塞淤积的水塔也没有及时疏通,日积月累,渐渐成为痼疾。

三、备用水源被破坏。

水井地处低洼处,水源为地下水。因为地势低下,自然成为水流的聚集地。平时居民们的生活污水就没有得到处理就随意排出,因此也有污水经地下渗透流入水井。自来水进入家门后,挑水成了一件久违的事。井沿旁生起了杂草。村民们遂在水井里洗衣服,甚至在里面洗粪桶之类,原本清澈干净的水被污染而无法作为饮用水。村民们索性把井水放干,把流水的泉眼堵塞。原来用过多年的水井被彻底废弃,组里最方便的备用水源也被断绝。

水井干涸后,原来各户居民自己家里修建的深水井派上了用常但是必须用抽水机将深水抽上来与家庭安装的水管连接才能使用,有的村民建成了摇水井。咸和组的用水方式又回到了原来比较古老落后的方式。同时,深水井深入地底十多米,而且是纯水泥构造,平时清洗极为不易。地下水垢沉积,水质远比不上原来的山泉水般入口甘甜,甚至在沉淀之后会沉积的泥沙出现,实在不益身体健康。村民的饮水只能是每天早上接得的自来水。

四、村民只想喝水,不想吐钱。

由于组里的青壮劳力一般都在沿海城市务工,不到年关不会回家,每年组里的年终大会,组里的人数很难凑齐。人数不齐,就无法商议关系重大的事务,村民自治的基本公民权利无法得到体现。有村民提议安装水表,但是这个提议没有得到响应。村民们大都不够富裕,平时都是一个钱掰两个花,自然不愿意改变现状多出钱。

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的人员太多,制定征收水费的价格、时间标准比较困难,并且征收上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在征收人员的安排上及水费的用途的规定上也会有很大的争端。

此外,村民们只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一旦关乎金钱就会非常慎重甚至是固执。长年居住在村里的村民们大都是老人小孩,只是每年夏季习惯性地等水接水。毕竟接水的方式比起世世代代挑水喝的方式已经是一种重大进步,他们并未意识到水问题是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思维惯性已经形成,很难想到要去变革现状。

困难就摆在眼前,我总结长辈们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主要以下几方面下手:

一、致使现状形成的根源还在于冷山村比较落后的经济,因此,无论其他方面,最重要的一环还是发展本地经济。目前村里的经济支柱主要是务工和种田两方面。对于全村的人还是要思考怎样把流向沿海地区的民工留在本地,使得他们能够在本地有一份能够处于发展的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做到的是农业的发展。结合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地形来寻找一种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模式。只有发展经济问题,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现今存在的问题。

二、聘请一位能够担当的负责人来进行日常的管理,并且主持替换水管和修补水塔的工作。此外,还要顾及重新修复和开辟水源。以前废弃的水井需要重新整修,并且最好是能够加上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修筑井栏、加上井盖等,以防止污染。寻找新的水源,作为各供水源的备用水源,解决水源的后顾之忧。

三、征收税费。制定征费的具体金额和恰当的时间。同时可以借鉴邻组的经验,在他们的基础上来开展征收工作。并且以他们的成功来推动村民们对于征费的抵触情绪。还要合理安排好水费的用途,建立专项资金作为日常维护和管理的费用。以部分水费作为工资发放给管理人员。积极寻求上级领导部门对于该项事业的支持以及对于水费用途的监督。

实践报告结语:水是生命之源。自来水情况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村子未来的发展,如何能够实现日常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是村民今后应该思考的重要命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村民用水问题的良性解决与农村的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建立和谐农村,任重道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