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欢迎阅读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 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 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 教学策略分析】

元素概念的教学应注意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元素符号的教学忌一步到位、急于求成,应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减轻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并注意组织好 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联想记忆、卡片问答、查表抢答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概念。

【教学准备】

1.投影片:元素与原子的比较等;

2.元素符号的卡片、水分子等模型卡片。

【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 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回忆)

电解水的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 设疑)

什么叫元素呢?

回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

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词;感受春天之美。

2.扫除文字障碍。(多媒体出示字词。找学生读,齐读,写生僻字)

三、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完成目标一。

1.“春”美在什么地方?

我们都认为春天是最美的季节。那么朱自清先生认为“春”美在哪些地方呢?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说一下。(多媒体显示:朱自清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2.学生可能回答:

(1)“春”美在嫩绿的,软绵绵的草。

春草是历代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你还知道哪些写春草的诗句?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

小结:同样是写春草,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着笔。这也启示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多角度构思。

(2)“春”美在万紫千红的花。 花的特点: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3)“春”美在温暖的杨柳风。 风的特点:和煦、芳香、悦耳

“春风”与林斤澜的《春风》对比阅读,学生能说出二者的不同特点即可。

多媒体显示:“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林斤澜《春风》

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和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呢?

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林斤澜笔下的春风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如无数的针扎”。

(4)“春”美在细密的春雨。

“春雨”与《春夜喜雨》对比阅读:

多媒体显示:杜甫《春夜喜雨》诗。

杜甫诗中的春雨和朱自清的“春雨”特点一样吗?

都是伴随和风而来,突出春雨的细的特点。杜甫诗中的春雨是无声的,朱自清的“春雨”是密、亮、绵长的。

(5)“春”美在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人们。

3.小结: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在《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地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朱自清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使我们陶醉在美丽的春光中。(板书:——美在景物)

四、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完成目标二。

1.品味语言:《春》美在什么地方?(边品味语言边指导朗读)

朱自清先生用他的生花妙笔给我们展示了春天的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描写?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说说喜欢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我喜欢《春》,因为《春》美在 )

预设以下赏析的点: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闹”字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3)写野花用了什么手法?为何那么传神?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的表达效果。

“密密地斜织着”中的 “斜”字,“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中“薄烟”一词,“绿得发亮”及“青得逼你的眼”的“逼”的表达效果。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