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识字课件:
① 三维动画《找生字》:以课文插图为背景设计春天万物复苏的动画片,把生字藏于花草树木之中,以教材中卡通人物形象为教材代言人,让两个小人互相帮助把生字一个个找出来,读正确的,相应的生字就跳出来,变大,再跳入下方的格子里;读错的(遮、触)总也进不了格子里,这时小人头上出现一个大问号,再出现这两个字的注音版,声母以闪烁强调,小人再读,读正确后,生字跳入格子里。最后生字都入格。
② PPT课文全文,要认的生字用红色突出。
③ PPT扩展短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愿意积累和运用描写春天的句子。
4、有兴趣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初春的勃勃生机。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激趣导入
初读
识字
1、同学们,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一起学过描写春天的课文,我们一起唱过《春天在哪里》的歌曲。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让我们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发现吧。同学们,请大家打开书,借助课文下面带拼音的生字,来试着读读课文,读完后先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再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2、请大家说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出示我会认图标)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片(出示动画《找生字》),同学们画出的生字都藏在这些花草树木之中,课本上的学习伙伴把这些生字找到了,我们会认吗?
4、同学们,请大家摆好自己的生字卡片,老师读一个生字,你就把这个生字卡片举起来。 1、试读课文,读错的字师生共同纠正,并可交流怎么记。
2、学生举手说自己画出了哪些不会认的字。
3、动画里的小伙伴找一个,学生认读一个,读错遮、触,学生、教师、动画合力纠正,强调翘舌。
4、听教师读,举起相应的卡片
朗读感悟
背诵 1、同学们的卡片举得又快又正确,说明大家认识这些字了。我们再来读课文,读完后交流交流我们的`新发现和想问的问题。
2、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
3、同学们,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4、还有谁也想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比一比,好吗?
5、这一课写得真美,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自由地细细地品读,再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给大家听听吧。
6、要是能把这么美的课文背下来,那该多好啊!(出示图标读读背背)
7、很多同学都能背诵了,要是春游回来,很多同学还会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呢!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生交流:⑴ 我发现这一课写的是几个孩子去找春天。⑵ 我想问这几个孩子找到春天了吗?是怎样找到的?⑶ 我发现这一课写的是春天刚到的时候
2、一生读。
3、⑴ 听出了欣喜的感觉;⑵ 听出了他对春天的喜爱
4、学生纷纷站起读。
5、学生个别读:⑴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相机引导理解探和初春的特点。⑵ 早开的野花,那是春天的眼睛吧?⑶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6、想背诵,用自己的方法练习背诵。或看图背诵,或同桌互背
7、春天这么美好,老师,带我们出去春游,好吗? 指导
写字
1、(出示我会写图标))同学们,请准备好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写字。
2、谁能先说说写这一课的九个字要注意什么。(范写溪)重点强调右下是大。(范写解)重点强调右边的组合。
3、我们每个字写两遍。 1、准备好纸和笔。
2、⑴ 学生:探摇都是提手旁的字,而且这两个字的右边都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的,上边短,下边长。摇字右边第一撇是横撇。⑵ 冻溪要注意区别两点水与三点水旁。③我发现解字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3、每个字写两遍。 发现
扩展
1、同学们,除了春天里的发现,在学习这一课时还有什么发现吗?
2、给学生准备一些写春天的小诗文,嵌入本课生字,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交流展示。
1、⑴ 发现找找说说里的字可以与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语,比如:嫩草可以组成嫩草,嫩芽可以组成嫩芽,野草可以组成野草,野花可以组成野花⑵ 发现这一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除了野和解,其他都是左小右大。
2、喜鹊叫了,桃花开了,柳树吐出了嫩芽芽。冰雪化了,北风躲了,小草探出头来了。 小喜鹊像是害羞似的,在林子里叫着,遮遮掩掩的,让我看不清他的样子。我很喜欢喜鹊,我到林子里找它们,我想告诉它们,我是它们的好朋友,我想触摸它们的羽毛,但我不会伤害它们。
我终于在林子里找到小喜鹊了,它们停在高高的树枝上,就像一个个动听的音符。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激发探究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培养他们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长城的知识资料,准备中国地图、长城的图片、挂图。
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自学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破题入手,字面理解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长城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长城图这就是长城
2.每年来到长城游览的游客不计其数,大家请看图,沈老师也两度登上长城,分别是91年和。
来长城的游客中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他们游览了长城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请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它地方我从未见到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指名读一读齐读
读着这些外国元首送给咱们长城的题词,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二、长城的直觉梳理
1.通读全文
师:请大家就带着这样的心情、这样的感受,来一起学习《17长城》。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要把这些词读正确:
峻峪屯
这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词语,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
下面就请同学们初读课文,做到不漏读、不错读,并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长”,哪些部分写的是长城的“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交流反馈:
长: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城: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从什么地方看出作者登上长城?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接下来的三、四自然段是写什么呢?指名读
这些是作者看到的吗?是作者的联想和感受。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对长城进行观察的?鸟瞰长城是远景——近观城墙是近景,作者从远到近地观察长城。
xx又是按怎样的结构安排的.?先描写鸟瞰长城,再描绘近观城墙,最后写自己的联想和感受。
三、细读课文,语感理解
下面我们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来细细地读读课文
1.请看图片(长城远景图)
我们平时描述群山状态时,会用到哪些词语?(峰峦起伏重重叠叠、崇山峻岭……)简笔画
建筑在群山之巅的长城,随着山势的走向,长城是怎样的状态呢?(蜿蜒起伏盘旋、起伏迂回、连绵不断、气势飞扬)简笔画
请你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你想读出长城的什么?(长蜿蜒盘旋)(至少三人)
长龙的比喻理解明长城图
师补充:简介长城的历史长城经过的九个省市自治区,感受长城的长。
我们大家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部分,把长城的长、长城的蜿蜒盘旋的气势读出来。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古老的长城,守卫着中原大地,保护了民族的安危,在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中,最为壮观的是北京八达岭长城,这里山势陡峭,城墙坚固。我们随着作者走近长城,细细地观察一下吧。
指名读,思考:我们随着作者登上长城近看长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高大坚固气魄雄伟都可
材料:条石城砖
高大: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我们并不熟悉马,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是5、6米宽;高有8——10米。(与教学楼比较)
你了解课文中写到的关于长城的一些特定的词语吗?
什么是城台、垛子、射口、瞭望口?
画一截高大雄伟的长城,指出垛子、射口、瞭望口等具体的位置形状。
这些部位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联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3.学习作者联想部分
作者也是与我们一样,他也想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他还联想到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
想象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万里长城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小结
游览了万里长城,你想对谁说?说什么?
五、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五、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
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材分析】
xx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xx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课时数】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有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傣族。每到傣历6、7月份,火红的凤凰花盛开的时候,傣族的男女都穿盛装,端着清水,端着清水,庆祝自己一年一度最喜庆的节日──泼水节。根据傣家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互相泼水以表示对他人真诚美好的祝福。1961年的泼水节,对傣族儿女来说,是永生难忘的节日。为什么是“难忘的”呢?请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泼”右边是“发”不要和“波”相混。
二、初读识字
1、抓“特务”:
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2、消灭“特务”:
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互检“战果”:
两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特务”,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4、交流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字的,向全班推荐好的方法。
5、对号入座:
听一个人说字的特点或看同学做相应的动作,快速在字卡中找出生字,比比谁找得准,找得快。
(可从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描述其特点,“蘸、端、踩”可用动作演示)三、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又”,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第二课时
一、看图发现导入
看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二、朗读感悟
1、揭示课题后进行交流所查资料,并相机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⑴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什么?
(或者问: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感到特别高兴?)
2、围绕课题中的“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
⑴自读自悟。
⑵在小组里读有关段落,并说说从所读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⑶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读,说说感受,其他同学可参与读或补充说感受。
⑷教师重点指导朗读。比如,读第三自然段,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3、看图听读想象:
⑴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⑵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4、再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与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三、积累运用
1、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
2、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地毯敬爱的总理难忘的泼水节
鲜红的( )敬爱的( )难忘的( )
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一座座山峰
一条条( )一串串( )一座座( )
3、词语积累:
敬爱鲜红火红欢乐欢呼开心
幸福难忘水红色咖啡色四面八方
笑容满面健康长寿
4、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一手……一手……: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傣族人们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四、实践活动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按四项要求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通课文。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38个词语的意思。
3、初步感受容国团为祖国而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教学重点:预习课文、学会方法教学难点:学会预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读题质疑。
二、学习自学提示
1、说说预习的.方法
2、小结归纳:读学问标答
三、自学课文
根据预习的要求自学课文。
四、自学检查
1、读
(1)生字词
(2)逐段通读,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2、学提出不懂词语
3、问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标检查一小组“标”的情况并反馈
5、答初步回答课后问题,不懂的再作记号
五、指导分段
1、尝试分段
2、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抓住插叙部分把xx分为三段)
六、自由朗读全文
七、课堂作业
作业本1—4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3个反问句的意思。能用“终于”造句。
2、能对课文中强烈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读出语气和感情。
3、感受容国团为祖国而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世界冠军?你能说说他们的事迹吗?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但是,在旧中国我国的体育运动却是非常的落后,你们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写这段屈辱的历史的吗?指名读第3自然段。
2、简介旧中国3次参加奥运会时的情况。
3、朗读体会。说说如果你当时蒙受这样的屈辱会怎样想?
4、那是谁为我们敲开了世界冠军的大门呢?让我们回到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说一说你觉得当时的气氛怎么样?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2、读懂重点句。
(1)什么叫“异样”的目光?群众为什么会这样?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2)“智慧和毅力”什么意思?这是描写容国团外貌的,跟他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有什么联系?
3、自读第一段,读出紧张、热烈的气氛。
四、学习第二段
1、此时此刻,受到万众瞩目的容国团心情怎么样?他的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其他同学划出表现容国团心理活动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把反问句“难道能让祖国再蒙受屈辱吗?”“人生能有几次搏”改成陈述句。
4、如果你是容国团你在当时会想些什么?
(沉重、悲愤、荣幸、振奋……)
5、练读两个句子。读出激动而振奋的心情。
五、学习第三段
1、那么容国团有没有实现他为国争光的愿望呢?他是怎么做的呢?
2、自读第三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容国团奋勇拼搏的相应句子。
3、“面对强手”是什么意思?简介西多。把反问句“这一届的冠军,不属于西多还能属于谁”改成陈述句。
4、理解“拉打结合、左右开弓、忽远忽近、变幻莫测”的意思。自已当解说员来解说当时比赛热烈的场面。
5、朗读背诵。
6、经过这样的奋勇拼搏,容国团——
(“终于”获得了世界冠军)
这“终于”说明这胜利——(来之不易)
用“终于”造句。
7、终于胜利了,共和国的国歌第一次在世界赛场上升起,你的心情怎样?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豪、光荣与激动的语气。
六、解答讨论课后问题。
七、课堂作业
作业本5、6、7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生字新词。
3、能举例说说继容国团之后我国的哪些世界冠军奋勇拼搏的事迹,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
4、深刻领会“人生能有几次搏”的含义。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说”的训练
教学过程:
一、朗读训练
1、自由朗读全文,读出语气。
(重点语句作重点指导)
2、指名读、评议。
二、复习检查
听写生字词语。
三、说话训练
1、能举例说说继容国团之后我国的哪些世界冠军奋勇拼搏的事迹。(你印像最深的一场体育比赛)
2、指名说、评议。
3、说说这些运动员勇于拼搏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四、质疑问难
五、写一写(选择其一)
1、读了xx后的感想,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2、介绍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
板书设计:进入决赛:异样的目光
心情不平静:失利、受辱
敲开世界冠军的大门奋勇拼搏:拉打结合左右开弓
忽远忽近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