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方案设计(精选5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段,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2.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展开想象,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好意境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初入草原,作者就非常强烈地感受到那里景色的迷人,把你喜欢的景物描写背给大家听,也可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情美
看来,草原风光的确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让老舍先生感动的,不仅仅是草原风光,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也给老舍先生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1、请快速浏览课文的2---5段,思考:每一段分别描写了什么场面?试着用最简短的话总结出来。(相机板书:远迎、相见、款待、话别)
2、从这些场面的描写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蒙古人的热情好客、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3、请同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面,划出表现蒙古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仔细品读,说说你从中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热情好客?
4交流:
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你交流的是远迎这个场面,具体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男女老少:说明人多,还从哪个词语看出人多?(群马)穿着各色衣裳:作者怎样描写“各色衣裳”?(像一条彩虹)我们什么时候能穿上各色的衣裳?(过节)蒙古人民把客人到来当成节日一般,的确是非常热情。像一阵风吹来:速度快,表示非常急切地想见到客人。
作者从欢迎的人多、盛装、心情的急切,写出了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2)此时,你就和老舍先生一起,见到了这感人的一幕,想像着当时的情景,读出你的感受。(抽生读,齐读)
过渡:关于远迎这个场面,你还从哪些语句的描写中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
B、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1)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草原的情景,你认为是哪个词?(热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热闹景象?(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3)人欢马叫,真是一幅欢迎远客的热闹情景,谁能把这种把热闹读出来?(抽一生读,齐读)
4)如果说此时的草原是热闹的,那原先的草原是---(静寂的)
在这一段中,哪句话描写了草原的静寂?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此时草原的热闹与先前的静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过渡:你还想交流哪个场面?
C、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1)握手,表示什么?(友好、亲热)
在这里,蒙古人民和客人是怎样握手?(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边握边说边笑)
2)他们都可能说些什么呢?小组合作演一演蒙古包外见面握手的场面。
对呀,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语言不同,心却是相通的,大家都有一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民族团结互助。
D、不大一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举杯……
1)热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总是用好酒好肉、载歌载舞招待最尊贵的客人。作为客人的老舍和他同行的人,也都热情的回敬。
2)这样热闹的场面,让你想到了你见过的哪些场面?(过节,一家团圆)
是啊,此时,蒙汉两族人民多像一个合睦的大家庭啊!
三、拓展延伸
1、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偏西。此时此刻,他们还沉浸在这快乐的气氛中,谁也舍不得离去。分别在即,在夕阳的余晖里,主人和客人依依不舍,有说不完的话。正像作者说的那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同桌互相说一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
假如你是客人,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主人,你又会说些什么?
2、如果我就是蒙族同胞,我来到美丽的阳城观光旅游,你们会怎样招待我?
感受到你们的热情,我非常感动,临别之际,站在高速路口,我由衷地说:蒙汉情深何忍别,高速路口话斜阳。
3、其实,不仅蒙古族与汉族两族人民感情深厚,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也一样团结互助,感情深厚。让我们一起齐唱《爱我中华》。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跟随着老舍先生,我们一起领略了草原的迷人景色,感受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和语句积累下来。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获、倾斜、哺乳动物等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来表现事物,并用打比方、举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1、一些鲸的图片。
2、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鲸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一谈,自由发言。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1、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解决。有些字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0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__,右半边的笔顺是___。
2、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
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大家说说。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
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2、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
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以说明的好处。
3、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4、小结写作方法: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出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鱼,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
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乳动物。
2、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了解到的,把这些读给大家听一听。
3、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默读四至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4、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用~~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 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 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小鱼小虾 吞进 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 咬住 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5、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自习第六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来。
6、轻声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那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1、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2、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围绕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篇3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和意旨。
3、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体会文章的感情和意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阅读,老师引导,师生共同探讨。
2、讨论法、问答法、课件演示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文章通过写春酒所展示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2、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通过写春酒所展示的风俗美和人情美。
2、品味文中动人的细节描写,体会文中的感情和意旨。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意蕴。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激发兴趣
二、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鼓励学生谈家乡过春节的风俗
师:提起过年,相信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有不少过新年的乐事、趣事,请大家谈谈我们这里是怎么过春节的?
生:xx
师: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2、了解作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勾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果
(1)检查对重点词语的认读和理解情况
枸杞 门槛煨炖 家醅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如法炮制
(2)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从而了解全文内容,感受作品意蕴。
①作者回忆了儿时在家乡过新年时的哪些快乐的事?
②作者所说的“春酒”到底是一种什么酒?写这种酒好喝的目的是什么?
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④我们从文中除了感受到“春酒”的甜美外,还能真切的感受到一些美
的东西。这到底是什么美?这些“美”是怎样展现出来的'?
⑤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句话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除了表达无法找到“真正的家醅”外,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
四、品析语言,关注细节
1、引导学生就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进行品析,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点拨引导。 例如:
① “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比喻新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我”盼望喝春酒,喜欢热闹,吃了之后心满意足的情态。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纸上。)
② “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句话运用了细节(动作)描写,生动的刻画了“我”的活泼、贪吃、调皮的童真。)
③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这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具体的词语来说说呢?
④ “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添一舔,才过瘾。”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很撒娇,很嘴馋的情态。充满情趣)
问:文中有哪些词语能体现作者的感情?
2、教师总结:
细节是文章鲜活的花朵,琦君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刻画了善良大度、慈爱温柔、勤俭朴实的母亲,活泼灵动、天真可爱的“我”,淳朴厚道的乡亲,进而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阅读文学作品,只有细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才能充分体味文中的感情,理解文章的意旨。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表现你过年的欢乐。注意运用细节描写。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3个生字,能正确理解人声鼎沸、浩浩荡荡等词的意思,能给多音字薄、号、闷据词定音。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体会当时人们心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调 整 栏
1.今天老师要来领大家去观潮(读课题), 这里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看过大潮吗?对钱塘江大潮有哪些了解呢?
3.出示句子: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 观潮和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呢?天下奇观呢?
(2) 拓展: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
(3)朗读指导:重音突出自古以来、天下奇观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堪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什么时候去看?到哪儿去看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观潮的时间和地点,看谁找得最快?
2.出示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1)这一天是指哪一天?这里又指哪里?据说可
换成什么词?
(2)探究:为什么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引导阅读资料袋)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4. 自学检查
(1)生字新词
字音重点(多音字):称为 蒙蒙的薄雾 闷雷滚动 风号浪吼
字形重点:蒙 薄 罩 贯
(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板书: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3)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钱塘江大潮像一个魔法师在变魔术,你们发现钱塘江大潮发生了哪些变化?(初步感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们先来看看潮来之前的情况吧。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2.潮来之前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景美;人多;江面平静)
3.说话练习:今年的观潮日又来了,盐官镇迎来了前来观潮的各地朋友,如果你是一名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你怎样介绍眼前的盛况?
4.总结:每年到钱塘江观潮多达几十万人,江潮来临之前,江面是平静的,薄雾笼罩,几座小山若隐若现。在这么宁静的外表下竟酝酿着一场撼天动地的江潮,大自然的力量真奇特啊!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批文入境,感悟奇观
1.读文
现在请大家认真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品潮来之奇
(1)午后一点左右,你听,潮来了,那声音是怎样的?(闷雷滚动)谁来学一学?这样的声音就叫闷雷滚动。
板书:闷雷滚动
(2)体会人声鼎沸:假如你就是钱塘江大堤的一名游客,听到潮声来了,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3)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
(4) 是啊,此时此刻,钱塘江堤人声鼎沸,什么时候又沸腾了呢?
(5)品读重点句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从早上开始,人们等啊,盼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
人们终于把潮给盼来了。怎能不沸腾呢?大家快去看一看吧,你看到了怎样的江潮?
板书:白线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板书:城墙
重点体会:
a.潮水的长:横贯江面(区分横贯与横卧的不同,体会潮水动态之美)
b.潮水的高: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 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吃惊、惊喜、激动)读出这种感受 。
c.拓展: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白色战马
(6)朗读指导: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把这种感受送到句子中吧!
(7)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不行,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
(8)小结: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抓住潮水的声音、形状,写出了潮水的壮观。
(9)欣赏课件: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时刻吧!
(10)尝试背诵: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让我们把这壮观的景象留在心间。赶快去背一背吧!
3.品潮后之奇
(1)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组织讨论: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江水已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干什么去了?(侧面描写,说明江潮的魅力)
(3)这样的奇观让你激动吗?带着这份激动,向世界宣布,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三)作业
1.词语运用练习。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去了,消失在( ) 的地方。
2.作业本5、6题
3、仿写练习
仿照课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的写法,写一段话。
雨越下越大,
板书设计:
潮来前:风平浪静 人山人海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声)
观潮 潮来时:{
一条白线 白色水墙 千万匹战马(形)
潮来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方案设计 篇5
一、课前谈话
1、孩子们,当看到小草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你就知道——;当看到柳树姑娘吐出了嫩绿的芽儿,你又知道——。
2、是呀,不知不觉,春姑娘悄悄地就来了。瞧,春风一吹,万物都苏醒了。(配乐赏画吟诗)
二、画面导入,了解绝句
1、一幅画能让我们想到许多美妙的诗句(板书:诗、画),怪不得宋代有位著名的文学家曾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今天这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诗的国度,去感受古诗如画的美。
2、揭示(课件出示古诗)
分组读诗。这几首诗都是四句,每句字数都相等,这样的古诗就叫做“绝句”。每行五个字的叫做五言绝句,每行七个字的则叫做七言绝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春景诗《绝句》。
3、书写课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读准音、读通句
2、检查生字
3、读古诗
四、再读古诗、感受画面
1、听着你们有滋有味地诵读,让我仿佛也随着诗人来到了他的草堂前。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请你边读边找,你能从诗中读出那些景物,用--------划出。
2、生交流、汇报
3、深入引导,想象画面
两个黄鹂鸣翠柳
(1)晚年的杜甫就住在这成都西郊浣花溪旁的草堂里。这一天,他闲坐草堂,向门前的院子里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此时正是春天,诗人看到的是一颗怎样的柳树?
(3)看到这翠柳,你又想起了咱们曾学过的那首诗?(出示《咏柳》)
1、齐读,在诗人贺知章的眼中,这儿的柳树绿吗?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2、读出这碧玉般的柳树
3、像这样翠生生、油亮亮,绿的像玉石般的柳树就叫做翠柳。再读第一句
(4)引导想象
读着读着,我们不仅看到了翠生生的柳树,仔细听,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1、理解“鸣”,左边口,右边鸟,它的意思就是鸟叫。
2、春天来了,小黄鹂,小黄鹂,你在说什么呢?此时你的心里?读小黄鹂们,让我们一起把对春光的赞美融入到你们婉转的鸟鸣声中吧。(齐读)
师:瞧,有了丰富的想象,语句就变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板书:想象)*一行白鹭上青天
(1)诗人向天空望去,他又看到了什么?
(2)出示(白鹭)读词,你知道了什么?(以后你们就可以通过看字型来了解字的意思)
2出示白鹭图片,你觉得?你想说?齐读
(3)补充。春天到了,白鹭从南方飞回了自己的家乡,它们排成一行飞上了( )的天空呢?
诗中有个词就是碧蓝,瓦蓝的'意思,它就是(青)
(4)(学生学白鹭飞)咱们就是这一行小白鹭,小白鹭们让我们一起飞到瓦蓝的天空去欣赏美丽的春景吧。
师:小白鹭,你边飞边看,你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
你们结伴去欣赏春景,高兴吗?齐读
体会一、二句的色彩美
师:有人说,杜甫的这两句诗是一副色彩明丽的画,你从这两句诗中找到了哪些色彩?
师:黄鹂与翠柳,黄鹂相间;白鹭与青天,白青互衬,真是色彩艳丽,有声有色。这幅画告诉诗人——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吧!
窗含西岭千秋雪
(1)看到如此美的雪景,诗人的心情十分愉快。他透过窗户向远处看去,他看见了什么?
(2)(出示图片)师:瞧,这就是诗中的西岭山,山顶覆盖着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晶莹闪耀。你感觉?你想说?读
(3)一年里有几个秋天?那千秋指的就是?一年过去了,这儿的雪没有融化,十年过去了?百年过去了?千年过去了,这儿的雪仍然?这就叫做(千秋雪)
(4)齐读
(5)理解“含”
(课件)如此美的雪景,杜甫每天都能透过这窗欣赏到。日日如此年年如此,它就像画一样镶嵌在了窗户上,这就叫(含)这就是(齐读)
门泊东关万里船
(1)他把目光转到门前的江面上,他看见了?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五、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1、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我们借助想象,欣赏了一幅美妙的春景图。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再次回到千年以前的杜甫草堂和诗人一道欣赏美丽的景象吧。
这一天,风和日暖。诗人闲坐草堂,欣赏外面的景物,向门前的院子看去,他看见……
抬起头,向天空望去,只见……
置于窗前,看见了一幅嵌在窗柜里的风景画,那就是……
再往门前的江面望去,他看见了……
2、感受诗句的对仗美
(1)有人说,诗就是歌。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别有韵味。瞧,诗句重新排好队就变成一首对子歌了。(师生对)
(2)师:既然是歌,就让我们配上音乐唱一唱吧。
(3)在这草长莺飞的春天,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我们不禁吟出(齐读)
六、总结、拓展
今天,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有学习了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绝句》借助想象,我们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画卷。杜甫的另一首《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回家后也让我们借助想象把它读成一幅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