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书心得

请欣赏局外人读书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1

我一直被焦虑症所困扰。焦虑的根源说不清楚,只要没有按照计划工作,犯了拖延的毛病,就会莫名其妙地焦虑。如何才能安心度过每一个当前的时刻,或者如何才能安心地度过一生,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

直到读完加缪的《局外人》,这个问题才有所缓解。初读《局外人》,不知所云,这是很多文学名著的通病,作者好像无意规规矩矩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于是我翻看了很多书评、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欣赏《局外人》的创作风格。再次阅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到小说的魅力。

《局外人》的故事很简单,大概分成四部分:参加母亲的葬礼、和玛丽约会、在海滩杀人、审判。

小说的开头很特别——“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

一个正常人怎么会对自己的母亲没感情,对于妈妈的死,表现地如此平淡,像是在谈论别人的事情。连母亲的死的日子都搞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小说开头的一个悬念。读到后面,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不正常的人”,或者说“异化的现代人”。一个对世界“无所谓”的人,一个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时时感觉到世界的荒谬的人。

没错!加缪的这部作品,主要探讨的是人对世界的荒谬感。

什么是荒谬,简单来说,就是你照镜子的时候,有一瞬间镜子里的那个人不像自己的那种感觉。传统的小说,都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有逻辑的串联起来,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才能让读者明白。

但加缪指出,这个世界本质是荒诞的。这个世界没有原因,没有目的,也没有意义,只是存在着。

想象一个宇航员去了一个陌生的星球,这个星球上有一个大机器,结构非常精细,各部分运转自如,看了让人叹为观止。可是,当你知道这个星球上没有生命,这个机械的运转没有目的的时候,你是不是会抓狂?没错,我们的地球就是这样一台大机器。

我们的焦虑来源于目的,如果做事没有目的,人会无所适从。如果没有目标,不追求点什么,我们不能很好的.享受一个安闲的下午。可是加缪指出,世界是荒诞的,一切的追求都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一直是作为一个局外人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掉一滴眼泪,养老院的人问他要不要看母亲最后一眼,他拒绝了。可以说他是“被迫”参加了母亲的葬礼。葬礼是按照别人的安排进行的,天气很热,有人暗示这里的天气不比巴黎,应该尽快下葬。这一切虽说都在问默尔索的意见,但他其实没有选择。

接下来的守灵夜搞得大家都很疲惫,默尔索不明白,葬礼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这一切的形式有什么意义,无非是徒增了这个世界的荒诞。

葬礼之后,默尔索在游泳的时候遇见了女朋友玛丽。玛丽是默尔索以前的办公室职员,默尔索之前就想搞上她,但玛丽不久辞职,离开了公司,这种事没有来得及发生。偶遇玛丽,两个人产生了好感,然后回家上床。

玛丽问默尔索:你喜欢我吗?默尔索说:你问的问题没有意义。

玛丽再问:想要和我结婚吗?默尔索说: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到无所谓。

玛丽说:你真是个怪人,但我喜欢你这一点。

默尔索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一切都无所谓。这正是小说主人公吸引我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能看清世界的荒诞本质,了解意义的虚无性,那他还能对这个世界要求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还要焦虑?

如果我们的欲望和这个现实的世界总是冲突的,那要么是我们错了,要么是这个世界错了。对于默尔索这个人物来说,他就从来不会感到焦虑,因为他不知道应该焦虑什么。

不得不说,《局外人》塑造了一个让我痴迷的角色,在这个角色身上,我没有看到对现实的无奈,而是一中强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是一个被“异化”的人,而是一个真实的人。默尔索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他想活的真实一些,不想被社会同化。

为了融入社会,我们经常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我们经常因为家庭和婚姻妥协,那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是自由的。

之后,默尔索杀了人,但没有杀人动机。这在正常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

杀人以后,小说进入了审判环节。这部分非常精彩,集中体现了司法程序的荒诞性。在审判自己的过程中,默尔索有时候哭笑不得,面对滔滔不绝的律师,默尔索一句话也插不上嘴。不禁产生疑问:到底是我犯了错,还是别的人犯了错。为什么自己一直被谈论,而从不被问及自己的感受?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2

“今天妈妈死了,还是昨天,我不知道。”

开篇即说了这样令我震惊的话,原以为此话无非如文克尔曼所说的希腊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这灵魂是处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还是寂静一样。”我想,莫非主人公默尔索——————一个阿尔及尔的小职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角色,只是为了强忍着内心深处的泪水罢了。

然而,我错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个彻头彻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迹,淡到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他的存在,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双眼无限放大这个世界而已,然后再缩为一点——————人生。

他淡到记不起母亲的忌日,淡到母亲死后依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玛丽,淡到浑浑噩噩杀了人,淡到不为自己辩解而无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绝向神父忏悔,他似乎无意识,而他一切的行动却由着意识来支配。

按常理,人类的性情,亲人死后,对我们应是个很大的打击,痛哭流涕,捶地几拳,整日无精打采,仿佛灵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亲在养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动又难过,大颗大颗的眼泪流在脸颊上,但由于脸上皱纹密布,眼泪竟流不动,时而扩散,时而汇聚,在他那张哀伤变形的脸上铺陈为一片水光。“

然而默尔索却不愿开棺见母亲,守灵时,并未和母亲在养老院所结识的朋友多聊几句生前。或许,我们会给他贴上“没有人性”的标签,然而,“人类的情感并非是主观的,它同样隶从于一切意识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们往往在离别的时刻,过多地回忆过往,那些甜蜜,欢乐的时光然而如今却相隔一方,情绪自然跌落谷底,泪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尔索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没有了过往,当然也没有伤痛,无所谓眼泪。

再者,“浮事本无常,四世自轮回。”把这种妈妈的死认为是一种解脱与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经之路,毕竟妈妈生前所居住的是养老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家,与养老院的人的交谈,也无非是掩盖住了内心的'沉痛,离开后也就永远没有了这层伤痛。

默尔索被他的回忆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毁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声音妨碍到了雷蒙,雷蒙给了默尔索一把枪,让他吓吓黑人,默尔索无意识的走向对岸,阳光如此的庞大,一圈一圈的笼罩着大地,膨胀着,膨胀着,由一点无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声,他结束了黑人也结束了自己,接踵而来的便是审判。

审判或多或少的都隐射了当时法国的现实,所以我对这部分并不是特别的喜欢,然而“艺术要面对现实”。各大报刊都争相报道,并不是对此有看法,感兴趣,而是夏天属新闻的淡季,总要搞点噱头。“一切的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他不愿找律师,也没有为自己辩护,最后根据他对母亲无所谓的态度,以及母亲死后他过得依然很快乐的生活为由,认为他人格性格并不正常,认为他是一个“没有人性的杀人犯”,死亡就这样以所谓的道德和莫名的法律强加在他的头上,他于是不相信未来,也没有拒绝死亡。

默尔索在文中很少说话,也很少行动,唯一可窥见的是他的思想:淡,如书名,他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任何东西都吸引不了他的注意力,他看着这世界,却游离在世界之外,默尔索是个通透的人物,无意识地接受了别人给他的安排,不去争夺也不去争议。

“现实中,这样的人还存在吗?”我问自己。

如今所谓的佛,不过是拿着ipad,玩着微博,大谈人生的加v认证者,所宣传的效果大都无非是转发,看看,抛之脑后。

小说毕竟是理想人物,虽模仿自然,却并非是自然的全部,用夏多布里昂的观点来说,即“脱离现实,进入神秘、梦幻一般的境地。”

所以生于市,必定要“为挣得糊口的面包,歌唱赞美诗篇。”因为生存与追求不仅是义务,也是种责任。我们不妨“中隐隐于市”。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3

加缪是我的男神,是奠定或塑造我的积极心理的最重要的人,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像他一样,能够用一种众人以为的悲观主义的形式去讲诉对人类的深爱和悲悯,他挖掘到的所有荒谬外衣下的人性的良善的'种子,都会在我心中留下生和茁壮的可能,成为我们可以继续相信真善美的证据。

与我,阅读是从心且随心的。

年少时不读加缪,因无趣,因灰暗阴冷,因晦涩;自以为成熟时开始喜欢加缪,因西西弗斯故事一样的冷静自持坚韧;现在可能真开始读懂加缪,至少开始读懂《局外人》。

当过多的外在“规则”判决和确定一个人的行为价值的时候,或许有大部分人叫嚣着融入规则碾压别人,或许有小部分人审视屈从规则求全自身,或许只有最“弱者”的那些人毫无办法,只能隔离逃避,夹缝中苟且偷生,直至无处可逃。加缪能够看见“局外人”们对世界的单一执着而又无能为力的深爱。

罗曼罗兰认为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依然深爱生活。加缪的英雄主义或者是,看清生活的真相而又深爱生活但却无能为力,然而,即便再是无能无力,加缪依然选择深爱。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加缪是悲观主义者?(甚至有人认为加缪是极端悲观主义。)能够在荒诞中自持且坚守的加缪是真正的大智大勇,一个智者勇者怎么可能是悲观主义者?

重读《局外人》,是在尝试用正念技术关照体察回归自我,且略有体会之后的,读到了不一样的加缪和局外人。

局外人读书心得 篇4

纠缠与解脱,幻灭与真实,拘禁与自由,爱与救赎。于他,没有什么悲伤逆流成河,更没有什么思之如狂,因为已经做好觉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广阔。深以为终有一日将会尘埃落定,却忘了思考自己是否还有时间去等待。

人生的荒诞和虚无,总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于是变成了一个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尔索在最终的法庭上等待着判决的样子,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曾相信自己的刑罚将被减至最低,但判决却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亲遗体前未哭,抽烟,第二天陪女友等。确实,这是事实,但也早已脱离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牵扯上的不过是说此为能证明他的残忍无情,因而能预谋好去杀人。

这就是法律,判决一个罪犯,一个只能称为局外人的罪犯?这就是现实,让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面对社会的讥讽?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权力,连死亡之前,还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压制?我尚记得莫尔索每一句“妈妈”,语气的亲昵,尚记得他从开始的正常不过,到最后承认自己是异类的无奈。但当他面对所有的痛苦时,却仍旧期望着,“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这时已然只剩下了对社会的讽刺。

社会现实扭曲着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残缺不全,血肉模糊,却仍不放过,必须毁灭。正如书末说,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脱。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恶。问题是他到底有没有这般重的罪。罪恶至死刑,罪恶到一切的.罪恶都只是强加上去的罪恶,罪恶到连想想都是罪恶。直到整个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恶。唯有虚无与无尽的荒诞将随无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却死的毫无价值可言。哦!对报社也许能产生点微小的利益。

不论是女友玛丽,还是损友雷蒙,在检察官犀利的言辞面前所有的语言都只是苍白而无力的证词。他们是不同的人,却都在最后变成了同样的角色。比如说雷蒙惹到别人却把无关的好友主人翁莫尔索也拖下了水,玛丽深爱着莫尔索却在最后说着可以指认莫尔索残忍无情,道德败坏的言辞。他们都是无意的,但可以说是无辜吗?那莫尔索呢,同样的无辜,却因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决以死刑。还有邻居沙拉玛诺老头与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猎犬,老头在狗还跟着他的时候只懂打骂,丢了时,终于伤心。而事实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阶层中不论谁犯了错都是错并且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主角太笨,也同样不能抨击社会是有多么的虚假,因为没有了掩饰就不是一个完全的社会。只不过真正不幸的却是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局外人。因为在那时,如同莫尔索,一个内向的人,因为内向的性格变成了冷酷无情,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因为随意的态度变成了残忍凶恶。设想,就算是法律不给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断承受双重精神暴力后也终将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过是殊途同归。这个社会永远也容纳不下这样一个独特的,淡然的,对生活报以不在乎态度的人。世人所认可的不过是大众眼里的正常与自然。包括人本应有的欲望及自私。然后这样一批人组成了竞争的社会,而他们只认可和他们一类的人。

当他在逼仄的铁牢里看向黑暗的却无比广阔天际时,也许只剩下了被尘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实生命,早已一无所有。到最后的最后尘埃依旧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这是社会的现实,也是现实的人生。

人何以无迹,眼前满是尘埃。局内的事实却尚未落定。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