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心得

请欣赏参加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加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心得 篇1

20xx年10月30--31日,在厦门举行了第三届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科学盛会,心情很是激动,当然更多的是带着学习的心态,希望在此次活动中能有更多的收获,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仔细记录,及时交流,确实受益匪浅。

此次论坛有5位老师进行了课堂展示,教师的年龄跨度比较大,有年轻的也有五十几岁的老教师,选编的教材也很有特色,可以说每一节课都各具特色,最难得还是课后的交流和点评,犀利,睿智,让我大开眼界。在整个活动中我不停的看,不停的听,不停的学,有几点感触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智力思维发展水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每个孩子生活的环境都不同,因此他们的经验、感受、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情感都会有所差异,强迫这些学生同样的内容,而且还要达到相同的理解水平,这是不现实的。就像在听《热传导》这课中,老师来自北方,由吃火锅调花椒油导入新课很显然就不太适合厦门的孩子。而《地球表面的地形》这节课最后的练习是让孩子研究厦门属于哪种地形,这样开放性的设置显然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当然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有利于教学的推进

为适应当前教育形势,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科学课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之外,还应时刻关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以及其他新兴学科的发展,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这些进展适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去,以便更加体现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在整个听课和报告的过程中,老师们的科学素养还是很好的,让他们的教学效果很出彩,这也激励我必须努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调高知识结构水平。

三、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在5节课中,五位老师在科学探究的设计上都很突出,正如《科学课程标准》中说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他们在由原先的注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这次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让我对小学学科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能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加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心得 篇2

2xxxx年10月30--31日,在厦门举行了第三届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科学盛会,心情很是激动,当然更多的是带着学习的心态,希望在此次活动中能有更多的收获,活动中我认真聆听,仔细记录,及时交流,确实受益匪浅。

此次论坛有5位老师进行了课堂展示,教师的年龄跨度比较大,有年轻的也有五十几岁的老教师,选编的教材也很有特色,可以说每一节课都各具特色,最难得还是课后的交流和点评,犀利,睿智,让我大开眼界。在整个活动中我不停的看,不停的听,不停的学,有几点感触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该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智力思维发展水平、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每个孩子生活的环境都不同,因此他们的经验、感受、及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情感都会有所差异,强迫这些学生同样的内容,而且还要达到相同的理解水平,这是不现实的。就像在听《热传导》这课中,老师来自北方,由吃火锅调花椒油导入新课很显然就不太适合厦门的孩子。而《地球表面的地形》这节课最后的练习是让孩子研究厦门属于哪种地形,这样开放性的设置显然更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当然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二、扎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有利于教学的推进

为适应当前教育形势,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科学课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基本知识之外,还应时刻关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以及其他新兴学科的发展,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这些进展适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去,以便更加体现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在整个听课和报告的过程中,老师们的科学素养还是很好的,让他们的教学效果很出彩,这也激励我必须努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调高知识结构水平。

三、课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

在5节课中,五位老师在科学探究的设计上都很突出,正如《科学课程标准》中说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他们在由原先的注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这次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让我对小学学科又有了新的认识。不但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能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加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心得 篇3

2xxxx年12月18日,有幸参加江苏省生物学名师研讨会,到会的大都是在生物学一线有影响力的教师,会议从理论的眺望走进实践的田野,从大学教授、教研专家、一线名师三个层面上再次审视生物学教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不虚此行。下面具体谈谈感受:

一、从大学教师的视角审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的吴生才院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当前生物学学生的四点欠缺,即学生对生命规律本质和对生命的热爱的欠缺;表达和说理能力的欠缺;洞察辨识能力和寻找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决断和执行能力的欠缺;对日常生活中生物学常识的欠缺。吴教授结合八个案例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等几个方面深入剖析原因。

最后他提出四点建议,在态度和情感方面要以自身对生命的热爱引领学生;确立一个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过程;积极参加教育研究,做研究者不只做教书匠,从心开始,点滴积累,准确提炼,定有成效;不要一味埋怨学生,要容许学生有个体差异,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扬州大学的金银根教授认为生物教师要关注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他提出的新的DNA分析技术有利于认知疾病、表观遗传学、合成生物学开启生命创新时代、系统生物学全面认识生命的本质、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让我们大开眼界,基因编辑系统改变了当前疾病治疗的方式,感叹生物学发展如此之快,很多的疑难问题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将得到解决。

南京师范大学的谢凯斌教授从自己的五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实践谈行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中学生物教学。感动于谢教授对课堂思考的积淀,这堂课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复习课谢教授去研究高考、新授课他去研究课标。

谢教授对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1、关注课标、关注学生,确立正确的三位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理念。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于每次课,他都能去研究对比苏科版、苏教版、人教版等版本的教材,找出规律,充分利用资源。

3、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

4、追求卓越,形成风格。

特级教师不可复制,优秀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可复制的。当然,谢教授可以花上一个月去研究一堂课,让去上好一堂课,他对课堂的思考、实践本应该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师应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但我们真的达不到。把每节常态课上成示范课,把每节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这真的很难,但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要去上一节公开课,不断的在实践中研究、积累、反思。

二、教研专家眼中的课堂

课堂展示和教研员评课,感受到我对课堂的认识与教研员对课堂的认识和评价的碰撞,很多的细节问题不禁感叹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专家毕竟是专家,有其“专”的地方。在我看来,专家之所以“专”,源于他们对教学的研究。哪个教研专家不是科研专家?每个教研专家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在研究中提高认识,开拓了眼界,提升了能力。因为热衷于研究,他们对当前学科教学的热点比较了解,对当前教学的现状也比较清楚。我们生物学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是概念教学。教师对概念的理念往往出现偏差,会把抽象的概念认定为难的概念。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值得我们去研究,教学的反馈还很少有人去研究。

三、一线名师眼中的生物学教学

两位全国实验课例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和四位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的发言,感受一线名师对课堂的追求和探索,透露着他们对课堂的热爱和思考。大量的`课前工作让我吃惊又感叹,教师在发言中只要一提高在实践中不断走向认知深入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自觉的表现出喜悦之情。我在想,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什么?是吴生才教授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的幸福吗?那是一种幸福,但我觉得教师的幸福应该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的这个过程。评优课的教师代表发言者,无一不是课堂精心而严密的设计,教师课堂精彩而完美表现。

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审视我们的课堂:

1、教师精彩的表现是否就是精彩的课堂?我们常常会说今天课没上好,学生不给力,表现不好。到底谁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2、教师严密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就是成功的教学。教师对课堂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严密,以致于面对生成的问题不敢也不愿去回应,始终让自己的预设牵着鼻子走。我们需要把教师设计的知识链变成学生的问题链,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学。

3、精美的PPT制作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吗?我们当前使用的课件基本都是PPT制作的,缺少灵活性,束缚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的课件再配合严密的教学上设计,让我们无法去关注学生,课堂偏离的轨道。我们是否可以把课件设置成模块化,让课件更加的灵活,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参加科学特级教师及名师论坛活动心得 篇4

20xx年12月18日,有幸参加江苏省生物学名师研讨会,到会的大都是在生物学一线有影响力的教师,会议从理论的眺望走进实践的田野,从大学教授、教研专家、一线名师三个层面上再次审视生物学教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不虚此行。下面具体谈谈感受:

一、从大学教师的视角审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盐城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的吴生才院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当前生物学学生的四点欠缺,即学生对生命规律本质和对生命的热爱的欠缺;表达和说理能力的欠缺;洞察辨识能力和寻找把握机会的能力,以及决断和执行能力的欠缺;对日常生活中生物学常识的欠缺。吴教授结合八个案例从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和学生因素等几个方面深入剖析原因。

最后他提出四点建议,在态度和情感方面要以自身对生命的热爱引领学生;确立一个目标,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过程;积极参加教育研究,做研究者不只做教书匠,从心开始,点滴积累,准确提炼,定有成效;不要一味埋怨学生,要容许学生有个体差异,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扬州大学的金银根教授认为生物教师要关注当前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他提出的新的DNA分析技术有利于认知疾病、表观遗传学、合成生物学开启生命创新时代、系统生物学全面认识生命的本质、发育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让我们大开眼界,基因编辑系统改变了当前疾病治疗的方式,感叹生物学发展如此之快,很多的疑难问题随着生物学的发展将得到解决。

南京师范大学的谢凯斌教授从自己的五节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实践谈行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中学生物教学。感动于谢教授对课堂思考的积淀,这堂课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复习课谢教授去研究高考、新授课他去研究课标。

谢教授对我们提出了四点建议:

1、关注课标、关注学生,确立正确的三位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理念。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于每次课,他都能去研究对比苏科版、苏教版、人教版等版本的教材,找出规律,充分利用资源。

3、关注课堂更要关注学生。

4、追求卓越,形成风格。

特级教师不可复制,优秀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可复制的。当然,谢教授可以花上一个月去研究一堂课,让去上好一堂课,他对课堂的思考、实践本应该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师应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但我们真的达不到。把每节常态课上成示范课,把每节公开课上成常态课。这真的很难,但我们每隔一段时间要去上一节公开课,不断的在实践中研究、积累、反思。

二、教研专家眼中的课堂

课堂展示和教研员评课,感受到我对课堂的认识与教研员对课堂的认识和评价的碰撞,很多的细节问题不禁感叹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专家毕竟是专家,有其“专”的地方。在我看来,专家之所以“专”,源于他们对教学的研究。哪个教研专家不是科研专家?每个教研专家都有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在研究中提高认识,开拓了眼界,提升了能力。因为热衷于研究,他们对当前学科教学的热点比较了解,对当前教学的现状也比较清楚。我们生物学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是概念教学。教师对概念的理念往往出现偏差,会把抽象的概念认定为难的概念。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值得我们去研究,教学的反馈还很少有人去研究。

三、一线名师眼中的生物学教学

两位全国实验课例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和四位省优质课一等奖获得的发言,感受一线名师对课堂的追求和探索,透露着他们对课堂的热爱和思考。大量的课前工作让我吃惊又感叹,教师在发言中只要一提高在实践中不断走向认知深入的时候,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自觉的表现出喜悦之情。我在想,教师的职业幸福是什么?是吴生才教授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自己的幸福吗?那是一种幸福,但我觉得教师的幸福应该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的这个过程。评优课的教师代表发言者,无一不是课堂精心而严密的`设计,教师课堂精彩而完美表现。

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审视我们的课堂:

1、教师精彩的表现是否就是精彩的课堂?我们常常会说今天课没上好,学生不给力,表现不好。到底谁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2、教师严密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就是成功的教学。教师对课堂每个环节设计的过于严密,以致于面对生成的问题不敢也不愿去回应,始终让自己的预设牵着鼻子走。我们需要把教师设计的知识链变成学生的问题链,围绕学生的学展开教学。

3、精美的PPT制作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吗?我们当前使用的课件基本都是PPT制作的,缺少灵活性,束缚了课堂的开放性。这样的课件再配合严密的教学上设计,让我们无法去关注学生,课堂偏离的轨道。我们是否可以把课件设置成模块化,让课件更加的灵活,更好的为课堂服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