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请欣赏义务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义务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篇1

听了史宁中教授对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的解读。新课标中在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

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要求教师能够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教师教学时,强调了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开始侧重综合实践和传统文化的中的数学。

义务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篇2

“让核心素养落地”,是本次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工作重点。核心素养导向,既是课标研制工作的主线,也是课标文本的主旋律。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及发展结果的期待,是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学业质量确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据。此次课标修订,力求使课程目标自觉体现本课程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基本贡献,结合本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课程的基本内容,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课程目标的素养导向,有利于转变那种将知识、技能的获得等同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取向,引领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从核心素养视角来促进和观察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结构化,意在改变知识、技能的简单线性排列方式,强化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凸显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以及内在逻辑。课程内容结构化,既强调学科知识结构,还强调在这样的结构中所隐含着的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方式的结构化,为课程内容的活化、动态化,教学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提供内容基础。结构化的内容组织方式,凸显出不同的.知识技能在学科知识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所承载的不同教育价值,提示着教学实践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来挖掘知识的育人价值。课程内容结构化,有利于克服教学中知识点的逐点解析、技能的单项训练等弊端,引导教师主动变革教学实践,从关注知识技能的“点状”“传输”自觉变革为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关注教学的关联性、整体性,关注学生在主动活动中所形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态度、品格、境界的综合效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一章,有“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内在关联。“内容要求”指向“学什么”——强调在结构中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防止知识虚化;“学业要求”指向“学得怎样”——结合教学内容要求,提出素养发展目标;“教学提示”指向“怎么学”——即:学习这样的内容、达到这样的要求,学生必须经历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动,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进入课程,让课程内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

学生素养发展,贯穿课标全文本,隐含在课程内容及教学实践中,体现在课程学习结果的具体描述中。例如:数学学科提出应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那么,如何才算具有了数学的“眼光”“思维”“语言”,有什么样的表现才能判定学生是“会用”了,能够观察、思考、表达现实世界中的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会”了?这就既需要有课程目标的总体指向,需要内容的选择、组织,还需要在各部分内容的“学业要求”及最终的“学业质量”部分中,做具体的描述,使核心素养,不再是空洞的语词口号而变成学生真实的能力、品格和价值观。

希望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教学活动开展的依据、教学评价的依据,让课标使用者感到课标能用、管用、好用,真正引领、推动教学实践的深度变革,提高我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让核心素养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义务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篇3

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它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数学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切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教学指导意见心得体会 篇4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惠南学区在走向紧密的道路上结合办学实际,探索育人方式的变革,以推动各成员校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迈进。2022年9月29日,学区委托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对三所成员校开展实地考察,以做好《惠南学区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项目启动前期基于学校需求的充分调研。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副所长杨杰、刘莉等八位专家莅临指导,惠南学区治理委员会主任刘玉华、南汇五中校长沈利、建平南汇实验学校校长程建华、教发院附中校长严伟以及各校相关人员出席了本次活动。

杨杰副所长主持了本次调研,他介绍了项目前期开展实地调研的原由、目的和意义。惠南学区治理委员会主任刘玉华向与会人员介绍了18所成员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现状,阐述了开展合作研究的思路、设想、期望与建议。他强调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惠南地区面临的挑战,希望借助专业团队的`力量为原有的文教传承注入新理念、新活力,助力学区各校获得清晰的发展前景和改良实施方案。

南汇五中、教发院附中和建平南汇实验学校三位校长分别从各校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谋求进一步发展的实践思路和期望。三所学校围绕新课标背景,分别就推进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阳光课堂的实验探索和生命健康教育等生长点做专题汇报。

基于学区和三所学校所述概况,刘莉副所长作了《育人方式变革的价值与推进思路》专题讲座。她围绕为什么关注“育人方式变革”、“育人方式变革”要研究什么、如何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研究三个问题,系统介绍了育人方式变革的价值、意义、途径和方法,为各校实施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思路。

汤xx所长做了上午的总结性发言,指出项目的实施有困难,也有挑战。建议各校抓住改革之机,厘清突破口,带动面上的发展。新优质学校是常态化的创建,任何学校都可以实施育人方式变革的研究。各校应彰显优势,凝聚特色,回应改革,校长们要成为研究共同体,找准切入点、合作点,整体合作,探索个性,将项目研究成果落在实处。

下午,三所学校在各自单位分头进行了深度探讨。研究所八位专家一起与各校项目组相关人员进行了交流。就项目有关的研究内容、方式途径开展讨论。专家认为要从问题出发,由解决问题入手,通过项目支撑,驱动教师育人方式变革。对项目要进行数据分析,掌握差异化情况,要从课程入手,明确课程目标,确立研究图谱,有序推进项目研究。

一天的调研在各校项目组与研究所专家的深度沟通中落下帷幕。期待在专家与学校的共谋下,《惠南学区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实践研究》项目能够引领学校向纵深发展,以点带面,发展出一批素养过硬、百姓满意的新优质学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