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请欣赏高一历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篇1

历史课程的专题式教学确实是我们感觉到新课改小新教材的难度,如何降低这种难度,体会如下:

第一,每一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比较大,原有的历史教学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新课程则打破了原有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虽然其体系上表现比较贯通,立体感比较强,但接受能力可能要降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整合、构建某历史阶段的框架体系。

第二,新教材内容更简练,材料更丰富,能力培养更明显、更具体,如何通过高中的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评价等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较深的理论素质。首先,打铁先需自身硬。我们也要首先更新我们的教学理念、模式。我们教师只有练好了自己的内功,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满足学生的需要。其次,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凸出一个核心,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增强专题教学的有效性。

其三,不能割裂各专题之间的联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打通中外历史的关节,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的点——线——面。同时,教师还要把历史知识和现实中的社会热点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课堂的教学引发现实的思考,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四,引领学生对相关历史进行规律性的总结,让学生学会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

高一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篇2

近年来,我省全面展开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就历史学科而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教学理念,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学生学习不主动、教学资源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新问题

20xx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最后阶段,随即我省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我作为一名高一的历史课教师,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探索,结合自身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现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及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的新对策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1。历史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在我们x地区,初中社会课按照国家标准开设,但由于中考时开卷考试,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认为历史是副科,所占分数又没有数学、语文、英语等科目那么多,这就造成大多数的乡镇中学平时从未重视过历史课,从而忽视了历史课的正常教学,历史只作为副科而存在。所以,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给新课程的教学进度带来影响,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2。专题学习带来的困惑。在课程结构上,新课改采取了“模块+专题”的形式。应该说在初中有了较为系统的学习的基础上,高中再以历史专题的方式,把历史内容加以整合,探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线索性和规律性,这样既可以避免历史基础的重复学习,还能转换认识问题的角度,适当地提高历史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史实结合的能力,从而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是,这种假设严重地脱离了初中学生不重视历史甚至不学历史的现实情况,使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断层,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问题,也带来很多的困惑。

3。在思想上,学生对历史学习极不重视。长期以来,历史作为副科没有得到学生的重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学习历史毫无用处,历史讲述的是已经过去的、无法精确验证的历史现象,它既不能创造社会价值,也不能带来社会价值,忽视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这些习惯和看法影响到学生,就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历史学习极不重视。

4。学生无法获得有效的信息。现在,在高考指挥棒下,我省多数学校都实行封闭式教学。学生缺乏获得信息的途径,网吧不能进,学校图书馆的资料有限;物理、化学、生物、数学、语文、英语又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课余根本没有时间去预习、复习乃至收集资料等等,从而导致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近半年的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注重改进新课改、新特点下的教学方式,摸索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新对策。

1。改变授课方式,以互动方式为主,营造和谐融洽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灵活运用课程资源和多样化、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探索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探索多种课堂学习方式。如情景教学法,以多媒体展示情景资料、图片或播放视频让学生融入到历史情景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实现教学目的。上课时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通过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3。要善于运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4。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改下教学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教师也由以前课堂上的“主演”转变为“导演”,组织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教师应为学生获取、分析、信息和发现、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搞好课改的关键。

总之,高中历史课改已如火如荼展开,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课改成功与否与每一位教师关系密切。我们唯有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在教学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面对新课改的潮流,才能使历史课焕发新活力,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高一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篇3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

2、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高一历史集备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

(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

(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也是我们目前使用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

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更新教学评价机制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正在更新教学评价机制,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更加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业成绩,更多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评价方法上,既注重量的评价,又注重质的评价。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地评价,使得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从而使得新教材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高一历史教学心得体会 篇4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今天学习历史,不仅为了了解过去,更多的是为了现在和未来,为了减少在现实生活中走弯路,为了更好地预测未来。而如火如荼进展的高中的新课程改革也恰恰赋予了历史这门学科新的生命力。作为一名高一历史教师,在我半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方法,以及与同学生的亲密接触中,逐渐的了解到相关知识。下面,我就高一历史教学谈几点粗浅认识:

1、充分利用教材,以党史为线索,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2、宏观掌握、理清线索,构建教材的总体框架。划分历史分期,在每个阶段弄清重大历史事件,讲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对教材进展适度的拓展。我们常说,老师和学一是一捅水和一滴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学到一点知识,老师必须把与此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进展综合、归纳、分析比较,知其来龙去脉。

正确的、合理的、科学的教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多用讲解法,讲清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及其地位,对于每章每节,讲清前后联系,每章一总结,一复习。

2、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尽可能地再现当年的历史画面。

3、表格式教学法。历史教学中,重大历史事件的比较,可以用此方法,一目了然。如《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1942年与1957年整风运动的比较等。

1、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男同学喜欢学习历史,认为这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将来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女同学不喜欢学习历史,认为过于古板,缺乏人情味,在高一历史屡次考试中,不及格的同学中,2/3是女生,而在高二文理分科时,这些不及格的女生大多学习文科。所以,我就要求他们熟记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再慢慢认真体会、领悟。因为女生的心细,而历史又多要求记忆。

2、每月考一次,征求学生意见一次,了解学生的心声。

3、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消除“木桶效应”。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让所有差生都变成优秀生,是不现实的,但让他们都有提高,总是可能的。经过努力,差生的'学习成绩都有提高。

1、加强课堂管理。

2、按时收交作业。

3、月考完毕后,催促退步者找出差距,寻找原因。

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1、激趣指导兴趣是学生学习是否成功的致命环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在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中兴趣显得非常重要,这里的合作学习既有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又有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学习。那么,要想使一堂课上的生动有趣更有价值,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科学搭配,合理分组科学划分异质小组既能让学生感到强烈的个人责任感,又能使他们认识到积极互赖、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它对改善课堂的社会心理气氛、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品质的开展,培养学生合作、社交等各种技能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师参与,适时调控在教学中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研讨,是实施“合作学习”的一项重要举措。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探究更为重要,要使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架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角色转换,重心下移,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的引导者,在详细分析问题时,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展讨论、分析、交流。

(3)、在传统教学形式中教师是“主角”,而少数学习被动的学生只能当“观众”,致使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小,耐挫折能力差,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合作,有的同学感觉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于是产生思想,我行我素,破罐子破摔,成绩越来越差,更有甚者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不断地滋事生非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这些现象是学校和社会都不愿看到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有方案的组织他们在课堂上举行演讲、讨论等,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和表现的时机,从而使学生兴趣得到极大提高并积极地投入到师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去。

2、讲究听课技巧,注意听课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是举疑解难的过程。听课方法得当,习惯有素,配合默契,能使课堂的每分钟有效地得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听课的方法与习惯养成上,由于每个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特色各异,历史教师在刚开始承受新班级授课时,都有一个了解、融通、适应到默契的过程。了解与融通。关键是感情上要沟通。学生了解老师讲课的个性,老师更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古人有言:“亲其师,信其道”,其实,这句话再也没有比历史教学中表现得更充分更直接了。适应与默契。首先老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根底,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历史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

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气氛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那么难;解疑重在点拨,喻那么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

在课堂教学后的迁移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适宜的消化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

过去的教学大都是没有工具,也没有教学的方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每一节课都是完成教学的进度为主,照着课本进展填鸭式教学,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坚持自己是对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渐渐禁锢了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让学生觉得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也使学生对历史失去兴趣,不符合时代的开展需求。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主动改变我们的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比方讲多媒体的教学应用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历史记录片,当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时,学生的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的快速,同时不再是将书本上的内容一股脑的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老师去提点和进展补充,让课堂变得有趣。

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内将教学变得更加有质量,学生承受知识的效率更加的快。课本使我们必须要熟知的,利用每一个素材制作好资料,使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吸收进,而不是在课后就还给老师了。

写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记录下来,怎么将刻板的文字讲的生动有趣,就要在准备工作上多下功夫。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角,学生提问题,老师进展解答。这样使学生自己去思考,鼓励他们自主的学习,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主动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