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传读后感

请欣赏贝多芬传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1

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挫折,俗话说:“人之挫折十之八九”。疾病、失败、困难等挫折就犹如掌握在我们手中的牌。

罗曼·罗兰笔下的贝多芬拥有一团糟的牌,也经受了许多的痛苦:爱情希望的破灭,贫困,以及最后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最致命的打击——耳聋,但是,在精神上,贝多芬仍然坚强不屈,最后在欢乐的凯歌中完成第九交响曲的乐章。

贝多芬对于自己的不幸,都选择了忍耐,忍耐并不意味屈服。忍耐是高瞻远瞩,超越常人的磨难之后成为一个伟人。

其实事情是具有两面性的,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许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会使原本心情不佳的我们悲哀,但是我们不需要在暴风雨中伫立来表示自己的不满,我们无须抱怨,因为没有暴风雨的悲哀便没有雨过天晴的欣喜。也许突然降临的寒冬会使原本衣裤单薄的我们感到寒冷,但我们不需要与冬天对抗,我们无须抱怨,因为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我们始料不及的“绊脚石”,正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要不怎么会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叹?但是如果我们正视挫折,我们还会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正如贝多芬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用痛苦换来欢乐”。给世界创造了欢乐。

悲观的人,就会抱怨手中的牌,原本可能的事变成不可能,常常夸大挫折,放下痛苦,最后被生活所打败;乐观面对的人就会想着挽回局面,原本不可能的事也能变成可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所受挫折无量前途也无量,最终战胜生活。好比贝多芬在耳聋下,但在精神上,仍然坚强不屈,最后在欢乐的凯歌完成了第九交响曲乐章的伟大创作、在患难结出丰硕的果实。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2

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

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

(一七九二年手册)

从《贝多芬传》中录下这一段文字的时候,已是我第三次阅读这部传记了。较于前两次,这次阅读已滤去了幼稚与好奇的部分,多了一点尊崇。

贝多芬是个忧郁、不漂亮的,灰蓝的眼睛显示出“一种无可治疗的哀伤”。是的,那是他成长中的阴霾,在他的心魂里久久不散。贝多芬的童年,是一场悲惨而暴烈的斗争——父亲无休止的毒打,他深爱着的母亲的死,以及过早降临的家庭责任……母亲的去世令他悲痛,他无时不刻地感觉到心灵的痛楚——二十岁,带着对故乡温柔而凄凉的回忆远走他乡。

二十六岁,他聋了,听不见了!在他的艺术生涯才刚刚走向一个高潮的时候!这悲剧式的愁苦,激发了他的一次创作的'灵感——《悲怆》诞生了!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贝多芬的波澜起伏——有维也纳会议上的无上荣耀,亦有面对病魔的苦苦挣扎,甚至——在一八○二年,贝多芬曾经一度写下了遗嘱——这本是临终时的哀诉,可是贝多芬还活了二十五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说,“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是不会被什么所征服的,除了那一种伟大的英雄主义。一八○四年他创作了《英雄交响曲》,出于对当时法国大革命的敬意,他特地在封面上撰写了题献的词句——但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音乐家愤怒了——他叫道:“那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贝多芬撕去了题献的部分,匆匆写下:“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个伟大的遗迹。”他对自由的幻想破灭的——这又一个打击!

在如此悲哀的深渊里,贝多芬依然讴歌着似乎从未降临过的快乐——《第九交响曲》中,他与席勒合作完成了优美而壮丽的《欢乐颂》,堪称轰动一时的美谈。那是因为——爱与自由从未在他的灵魂中泯灭过——它们永远占据着贝多芬的思想,引领着他走向真理的世界。

贝多芬于一八二七年谢世。也许,他是不幸的,贫穷、残疾、孤独和痛苦不断地盘旋在他命运的上空,然而,他依然看得见曙光——世界并未给他快乐,他却是快乐与力量的源泉!他为这个世界上所有英勇的心灵写下了最好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这是贝多芬的另一条人生哲学。

爱与泪的交织,自由与束缚的抗争,以及对人生苦乐的认识,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地高大的贝多芬,站在我的心灵之颠,仿佛让我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3

有一个成语叫做“呱呱坠地”,描述的是宝宝哭着降生人世的情景,说白了就是宝宝刚被妈妈从子宫和生殖道中挤排出来哇哇大哭的情景,这对妈妈和宝宝都是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在分娩过程中,若没有推动宝宝前进的'动力,宝宝是不能自主娩出的。这一动力,主要就是妈妈子宫和生殖道的收缩力、挤压力。据说,这对宝宝大有好处。

这让我联想到《贝多芬传》。

音乐家贝多芬的父亲出于家庭经济的需要,急于开发贝多芬的音乐天赋,便逼迫贝多芬练习小提琴和管风琴,使贝多芬走上了音乐的道路,最终成为“音乐巨人”,奏出《命运交响乐》。这个故事让我们领悟到那么一个道理:家长的督促对孩子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来自外界的压力,而这种压力有助于孩子的学习,尽管这种压力使孩子感到痛苦。

或许,有人认为学习全凭兴趣和爱好,否则,就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效果,甚至造成厌学。可是,我个人认为:学习不一定全凭兴趣和爱好,有时要靠外界的压力,外界压力往往是学习的强大推动力。

就拿初中的学习来说吧,不见得每个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综实等科目全都感兴趣,也不见得每个学生对每一科目的每一章节全都感兴趣。怎么办?那就得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强迫学生学习。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惰性,有时会不愿意自觉学习而消极怠工,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向他布置学习的内容,提出学习的要求和奋斗的目标。例如,学生不认真完成并依时缴交作业,就得留堂补做;学生不愿背书,就要请家长在家协助老师监督背诵。其实,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就具有强制性。

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4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科隆附近波恩的一所破旧简陋房屋的小阁楼上。父亲是个不求上进,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女仆,改嫁了贝多芬父亲。

贝多芬是一个追求善良的人。他认为只有"善"是人生最高的人生境界。没有与之抗衡的其他存在。权力,钱势,都无法与"善"抗衡。

他对权势的无视。从遇到皇室一家出游可见一斑。

与他同行的歌德远远看见皇氏,就在路边垂手而立。

然而贝多芬却傲慢地,径自朝最密集的人群走去。

他鲜明固执,倔傲不逊的性格与时代格格不入。但他的艺术造诣达到的高度。是拿破仑战役的胜利,都无法企及的高度。

然而他天才背后。天生的身体缺陷和多灾多难的生活窘迫。一直煎熬着他。

病痛一七九六至一八00年,耳聋症开始肆虐,耳鸣整日整夜的.折磨着他。内脏也开始疼痛。听觉也开始衰退。对于自己的病痛,贝多芬选择避世独居,听天由命。

他脸上的表情常常是阴郁的,仿佛患了"难以治愈的忧都症。

他天生笑起来讨人喜欢。粗野,难看,并且很短暂。就像那种欢乐不甚习惯的笑。

他的生活都是雪上加霜。他也一再为情所困。虽不断梦想着幸福。但很快又情场失意,随后便是无尽的痛苦煎熬。

被爱情抛弃。所爱之人奔向别人的怀抱,嫁于他人。

但也有成就一段婚姻。特蕾泽.德.布伦瑞克与他结合。可好景不长,最终解除了婚约,然而两人,谁都没有忘记这段感情。特蕾泽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天(1861)还爱着贝多芬。

……

然而,即便在这痛苦的深渊中。贝多芬依然歌颂着"欢乐"。

他源源不断的用音乐激励着全世界的人快乐。而把他的"善"的追求升华到淋漓尽致。

……

但伟人最终谢世,定格在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

(读后感:伟人的悲剧最终离不开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贝多芬的一生往如风雨交加的一日。充满了苦难与煎熬。但却成就了音乐艺朮的巅峰。

而我们却身处在无比优越的社会制度里。

我们何其幸福!更应珍惜人生,力求上进。)

有一种人,面对重重困难,但他永不言败;有一种人,生命中只有磅礴的大雨和苦涩的笑,但却执着的欧哥欢乐;有一种人,虽然被别人伤的创痕斑斑,但他依然为他们祈祷,并无怨地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