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篇1
科学研究不仅仅靠热爱和努力即可获得成功,还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自我领悟能力。有些人天生就会学习,做科研,思维缜密,推理严密,能迅速抓住研究的核心,并清楚准确的解决,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让人叹为观止。但是这种人毕竟是少数。正如大多数研究生,对科学研究都懵懵懂懂,感觉科学研究高深莫测,不知如何下手。其实,科学研究说起来简单非常简单,说起来困难,难于上青天。科学研究简单点说,就是把复杂或难以理解的事给它简单化,或不清楚的事明白化,未知的事变成已知的。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从事科学研究呢?在此,我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多年从事科学研究的几点感悟。
1、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
中国人大多数都是从主观意识看待事物或普遍的现象,例如我认为这个事应该是什么,我认为他是怎样的。而从事科学研究,需要的不是主观认识,而是客观认识。这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困难,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困难,关键是建立客观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用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找出事物的本相,而不是你认为或感觉它是什么。
2、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步骤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理性的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就属于客观认识。思维方式体现着人们进行思维活动,观察、分析、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运用的基本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找到事物的本质,从纷繁复杂的因素中找到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使事物呈现条理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路线、实际操作、收集整理数据、归纳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分享结果。
3、自我认识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发挥你的长处解决问题,弥补你的缺点提高自己。了解自己是否热爱科研、适合做科研、为什么要从事科研等问题。
4、懂得科学思维方法不重要,而是在实际科研中灵活运用它。
如果不经过实践磨练,只能算纸上谈兵。做好科研需要自身不停努力,主动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要了解你所从事的科学研究,要入门。不入门就不能谈自悟。只有在实践中自悟,才能建立适合自己的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
5、关键是要执行,踏踏实实做事
要踏实认真的做研究,不能挑三拣四、朝秦暮楚。无论多么好的想法和点子,如果没有良好的执行下去,那就只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只有严格按照实验设计一步一步执行,才有可能获得预期结果,同时也能发问题,不断完善和改进你的科学猜想。
6、热爱科研,具有好奇探索的精神,从事科研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做一件事,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如果对科研这项工作没有热爱,不具备一定的探索精神,从事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只有热爱科研工作,并具备探索精神的人从事科研工作,才能在其中获得乐趣。
7、需要与导师、同行交流,交流之间获得顿悟或领悟
自我学习很重要,但是进展很慢,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依靠自我学习,很难跟上科学研究的脚步,需要外来的力量推动自己进步。尤其对刚从事科研的硕士生,要主动与导师交流,获得导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是做好科研的最大捷径。与许多有见解的人交流,在与他们进行对话或他们的文字中,进行灵魂的碰撞,广泛接触不同的观点,通过自己的逻辑与思考,获得自己的'能力,快速提高自己。
8、要允许出错
科学不是技术,技术可以规划好,只做有用的技术。但科学不同,科学没法预先计划好。因此,从事科研,需要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运用开放性的方法,接受开放性的实验结果,条条大路通罗马!从事科学研究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但不要孤注一掷,一条路走到黑。增加科学研究方向的多样性,包容研究结果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无论哪里有机会都能抓住,任何绝处逢生的机会都错过不了,同样也不会错过新的发现。
9、独立思考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在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献,接触网络上和会议上的各种各样的观点、看法之后,通过自己的筛选,重新组织,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和逻辑体系,“独立思考”便有了。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原创和开拓,而独立思考能力是原创和开拓的先决条件。
10、听说读写能力
听说读写很重要,能看懂,听得懂,写明白,说明白!听说读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社会的必要手段;与世界、社会交往的必要手段。一个人的素质、教育、能力、思维等都可以在他的听说读写中体现出来。
11、把研究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来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共享。科学研究就是:把发现的问题,运用科学方式验证的,经过归纳推理整理出来的结论,用你自己独特的听说读写能力,清晰准确的撰写出来,公开发表,并与同行广发交流分享。
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篇2
经过了这次培训活动,我在各个方面收获甚大,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蠡县教研室提出:让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通过液体,空气的特点对比,同学们逐步的`发现空气的流动和液体的流动式不同的。这样就得到气体的概念,对于同学们理解困难。但是做课老师给与我们一个很好的体会。让在座的科学教师观察、体验空气的特点。由此可见科学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的能力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期与前瞻的意识。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多从身边的事物寻找。在学生验证空气占据的空间实验中,学生都较好的进行了实验操作。
三、科学课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培养科学课的课堂常规,如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长期坚持观察记录,能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四、科学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的内容繁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教师的知识要求很高,因此教师要及同时要学会科学探究的技能,具备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样科学教学质量会更高。
经历了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有太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有太多的问题值得我去探究。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工作和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好小学生的科学启蒙教育。
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篇3
《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功能和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多年的科学课教学中笔者作了如下几点心得:
一、设计新颖的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实验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正是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活动的基础。如果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能利用和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加以引导,就能引起学生对科学课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二、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潜能。
教学中有些内容不便于直观讲解,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就需要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演示实验,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运用直观教具,演示给全体学生的实验,使学生的受到教育,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探究的潜在能力。
三、创造条件开展分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规律,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为此,在指导学生分组时实验时,我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楚实验的目的和研究的问题,交代仪器的名称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学生自由选材,为学生分组实验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多种渠道开展实验,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学生要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是的科学实验,实验内容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科学课实验教学可以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有较强的好奇心,而且能保持较长的时间;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研究任务前,会提出问题,会制定一个周到的计划,会付诸研究活动;他们在面对一个科学甚至社会问题的时候,会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些起步教育对于学生、老师,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科学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篇4
小学科学课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做“导演”,学生做“演员”。担任科学课的教学以来,每次上课,我都会有一些新的收获,以下是本人对科学课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一部分一部分地教给学生,最后将各部分知识组成整体,学生只需听、练、背,记住教材中的知识即可。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材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的评判者。多年来,我们已习惯了这种角色,总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那么,当代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教师充当的角色应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
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应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
⑴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⑵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安慰与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
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同学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⑷教师应全程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非代替学生探究,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陪伴学生共同成长,做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者。
二、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
科学课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强调课堂教学要从问题入手,教师得用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从问题入手,使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学习,教会孩子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从提出问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过程,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最后把问题解决了,才是科学教育的全过程。在经历过程和运用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必然会获得相关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发展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实现、要达到的目标。
如果学生有了这种寻找知识的办法,将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就知道到哪儿去寻找知识,就能知道在众多的知识中,知道怎样挑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知道用这些知识可以干什么,知道怎么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希望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⑴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认真地思考问题,积极地回答问题,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们共同度过这愉快而又有意义的四十分钟。
⑵同学们开始实验,在动手之前要先动脑,小组中先研究一下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共同制定一份实验计划,然后再进行实验。
⑶实验后你能给大家讲讲你的想法吗?
⑷同学们,关于电磁铁,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⑸谁能就这个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的这些带有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能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课堂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主
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学生们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在参与解决问题、参与做计划、参与决策、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同他们从多种渠道获得的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把所学的科学内容应用到新的问题中去。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们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和结论;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一系列问题,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而不仅仅是获得了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
科学探究的核心是“动手做”,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计划。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参与度高,课堂研究的兴趣才浓厚,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将科学的教育理念真正地融入到自然教学中,教师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指导者,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而我们教师本人,也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不断学习,成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研究者和开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