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最近我对《语文课程标准》再次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一、我要写”“乐于写”是学习写作的基本规律,是须臾不可少的学习情感。
小学习作教学更应始终把“我要写”“乐于写”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我要写”“乐于写”的书面表达习惯,使学生达到“需之切”“乐其业”的境界。
二、小学生习作,特别要强调“我手写我心”。
了解学生,知道他们有哪些生活经历体验,引导他们写出来。作文的实质就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写作过程就是利用内部语言思维、表达的过程。先说后写是开始学习写作的好方法,这是学习使用内部语言构思写作的过程。就是到了高年级也应该有适量的先说后写。
三、习作教学应该是“习作两条线”,坚持“读写结合”的原则。
一条是生活习作,从写“放胆文”开始,写自己的生活,所见、所说、所听、所想,养成经常写的习惯。另一条是系统习作训练,从三年级开始,也从写放胆文开始,逐步学习一些写作方法和技巧,逐步学会观察、学会习作,把自己的习作写得好一些,更好一些。通过这两条线的训练,养成“有内容”“会写作”的`习惯。
读写结合”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在大量阅读中学习写作。大量阅读既可以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写作能能力,更能塑造人格。
四、小学生作文的评价重在展示交流。
《课标》中指出: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运用“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是“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第四学段的要求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展示交流既可以促进学生“乐于写”,又可以评价出真实的写作能力。至于写一篇作文式的考试最好在高年级进行,而且要与平时作文结合起来全面评价。一篇作文定输赢的做法不利于小学生的发展。习作就是习作,是自己练习写作。决不能拿“作文选”作为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标准。要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多做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写出来的作文说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应该是他自己的好作文。做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学习同伴的习作,承认自己的差距,树立信心提高自己。
《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从各阶段目标上看,写作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要超越阶段性特征,要从情感出发,以兴趣为先导,以生活为源泉,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另外,三维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具有整体性,写作教学自身也具有的整体性,不要把写作教学分的支离破碎,那样会“按下葫芦起来瓢”——顾此失彼,要以激趣——积累——思考——表达——交流为主线促进写作水平整体提高。再其次,写作能力与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一起构能了语文能力,同为语文素养,所以要整体考虑他们之间联系,以大语文观进行写作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新课程指导纲要》提出教学改革要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教学”。
21世纪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革、课程改革正顺应了时代的召唤,他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现在的新课标强调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现实中发现图形、发现规律。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建立科学学习新模式。达到让学生先想象后动手、现在也不限制每节课必须讲完某节内容、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想象操作达到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未完成的可在课余时间继续、在教学上灵活机动,不必教死书,也不必死读书、对学生成绩及教学的评价也不必单一评价,不只限于笔试。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我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语文的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形式和手段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独特的相法或结论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提高学习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自主合作探究
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三、创新型教学
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当今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语文学习工具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习”。
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感觉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本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
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总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