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讨会学习心得

请欣赏生物研讨会学习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研讨会学习心得 篇1

我参加乐至县毕业班生物研讨会,地点安排在实验中学。上午由三位老师给我们上示范课,初三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次我在教学上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们都从趣味性上引导学生。

根据初中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充分利用生物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巧设质疑,诱发兴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中,他先简略介绍了大千世界中百花种种、果实繁多,然后设问:“为什么一朵桃花能变成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为什么果实都结在开花的部位?”在介绍“显性基因遗传和子代性状”时,提出了“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双眼皮或一单一双,可子女却是单眼皮?”

2、巧用诗词、成语,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赞美自然界生物,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唐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形象地描述了植物的顽强生命力及根的作用。又如宋词“双蛾来翩翩,慕此堂上烛,附炎尽何功,自取焚如酷。”把飞蛾的夜生活习性和趋光性描述的维妙维肖。这样的诗词,只要我们平时注意收集,在课堂上巧借善用,能使生物课变得生动,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适当引用成语、谚语,也能增强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引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来描述食物链的关系,通过“树→蝉→螳螂→黄雀”这一食物链的有机联系,引伸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转递过程,学生听来有趣,简明易懂。

3、课堂抢答,以赛促趣

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强,将“竞争机制”引入生物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兴趣有极强的催化效果。对此,我尝试了“课堂抢答积分制”,以学生的自然分组为单位,课堂提问或复习以每组轮流回答或抢答的形式展开,答对的为该组记分并当堂公布每组得分结果。课堂抢答,激发了学生显示自我、争胜好强的意识,人人积极思索,举手抢答,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学生的激情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而且有利于巩固知识。

综上所述,趣味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趣味性与课堂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点与学生实际需要有机联系起来。而且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掌握好难易程度。否则,讲课内容太简单会使学生感觉平淡无味,激不起兴趣;讲得太深奥,学生一知半解,注意力容易在不理解中转移,达不到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趣味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这是我这次学习的最大的收获。

生物研讨会学习心得 篇2

10月19日—20日,在XX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与刘银华老师有幸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2xx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近距离聆听各位专家对课标、教材的解读以及课堂、科研的经验介绍,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1、课怎样上?教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而教。

研讨会邀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牵头人刘恩山教授作《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主持人赵占良研究员介绍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特点,教学评价研究院胡兴昌教授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的介绍。

这一次的高中课改站在“立德树人”的制高点落实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关于生命观念,刘教授列举“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这一重要概念,指出不同水平概念教学的“保质期”不同。教材通过数十个生物学术语、概念如“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等来形成“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彩,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这个生物学观点,最终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的生命观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始终要牢记我们所讲的每一节课、每一段内容都要服务于学生长久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最终达成生命观念的素养培养。

关于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和严密推理以期达到更好结论的方法。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堂课,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尤为珍贵。通过教材的范例,帮助学生提升管理思维结构,使用理智标准、应用逻辑、权衡事实形成良好的思维范式、习惯和工具。质疑是思考的视角,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辩论的准绳,通过不断对学生提出科学思维的学科要求,达成学生自主、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思维习惯,让清晰、准确、质疑、客观、逻辑、深刻成为思考和决策的原则。

关于科学探究,继续强调科学探究,坚持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解科学家如何思考和工作,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特征。关于社会责任,刘教授指出我们并不为社会责任而教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渗透在生物课程之中的,将不断渗透的生物学观念作为学生考察和思考社会科学议题的视角和立场,用生物学的规律进行判断、作出决策。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赵占良教授介绍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思路。从老教材到新教材,实现从“着眼于学生掌握生物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转变为“以生物学核心的基础内容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观念、思想、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通过例举具体的章节变动指导教师理解教材安排的意图。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讨会安排了《细胞学说》、《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其他植物激素》三节公开课与专家点评,展现了当今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围绕新要求展开工作而最终为培养符合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2、教科研怎样展开?要像一名科学工作者一样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然后才是教导我们的孩子。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何奕騉教授通过讲述自己从无意中读书读到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好氧菌与叶绿体实验开始,然后引导博士不断寻根究底,通过“质疑—研究—再质疑—再研究”直至引导博士生完成博士生论文的写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何教授只是不停地发问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何教授幽默风趣、聊天式的讲谈中,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研究不仅仅发生在科研所,可以发生在一本书中、一节课中甚至一篇文章一句话中,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有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善于思考的心。同样,爱在显微镜下看这看那的张柳老师,通过勤快地看、细致的发现、合理的归纳总结,也看出了与众不同的镜下细胞世界。唐俊颖老师和沈璟老师,介绍了自己独创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努力实践,引导学生从发现中学习生物,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北师大二附中的倪川老师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名专业素养极高、善于冷静思考的高中生物一线教师形象。他带领学生借鉴工程学原理与实验技巧相结合自制模型3D打印,采用DIY分光光度计定量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将生物学中的工程技术与数学相结合,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得失,客观质疑数据中的疑问,他带领学生研究具有临床意义的肠道炎症生物检测器等等。倪老师将有限的课文资源进行无限的挖掘,构建了STEM理念下独特的生物课堂。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那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达成不同程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怎样利用教材和挖掘教材正是一线教师要不断钻研的问题,而这,恰恰就是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教科研哪里来?来自一颗好问的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物科学不断发展,学生不断成长变化,教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当好一名教师,当好一名好教师。这次培训不仅仅让我了解了高中生物学的新发展,更激励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钻研教材教法,首先把自己变成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其次才能教好生物学科。

生物研讨会学习心得 篇3

10月19日—20日,在XX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与刘银华老师有幸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2xx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近距离聆听各位专家对课标、教材的解读以及课堂、科研的经验介绍,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1、课怎样上?教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而教。

研讨会邀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牵头人刘恩山教授作《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主持人赵占良研究员介绍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特点,教学评价研究院胡兴昌教授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的介绍。

这一次的高中课改站在“立德树人”的制高点落实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关于生命观念,刘教授列举“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这一重要概念,指出不同水平概念教学的“保质期”不同。教材通过数十个生物学术语、概念如“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等来形成“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彩,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这个生物学观点,最终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的生命观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始终要牢记我们所讲的每一节课、每一段内容都要服务于学生长久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最终达成生命观念的素养培养。

关于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和严密推理以期达到更好结论的方法。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堂课,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尤为珍贵。通过教材的范例,帮助学生提升管理思维结构,使用理智标准、应用逻辑、权衡事实形成良好的思维范式、习惯和工具。质疑是思考的视角,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辩论的准绳,通过不断对学生提出科学思维的学科要求,达成学生自主、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思维习惯,让清晰、准确、质疑、客观、逻辑、深刻成为思考和决策的原则。

关于科学探究,继续强调科学探究,坚持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解科学家如何思考和工作,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特征。关于社会责任,刘教授指出我们并不为社会责任而教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渗透在生物课程之中的,将不断渗透的生物学观念作为学生考察和思考社会科学议题的视角和立场,用生物学的规律进行判断、作出决策。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赵占良教授介绍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思路。从老教材到新教材,实现从“着眼于学生掌握生物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转变为“以生物学核心的基础内容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观念、思想、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通过例举具体的章节变动指导教师理解教材安排的意图。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讨会安排了《细胞学说》、《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其他植物激素》三节公开课与专家点评,展现了当今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围绕新要求展开工作而最终为培养符合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2、教科研怎样展开?要像一名科学工作者一样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然后才是教导我们的孩子。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何奕騉教授通过讲述自己从无意中读书读到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好氧菌与叶绿体实验开始,然后引导博士不断寻根究底,通过“质疑—研究—再质疑—再研究”直至引导博士生完成博士生论文的写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何教授只是不停地发问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何教授幽默风趣、聊天式的讲谈中,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研究不仅仅发生在科研所,可以发生在一本书中、一节课中甚至一篇文章一句话中,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有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善于思考的心。同样,爱在显微镜下看这看那的张柳老师,通过勤快地看、细致的发现、合理的归纳总结,也看出了与众不同的镜下细胞世界。唐俊颖老师和沈璟老师,介绍了自己独创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努力实践,引导学生从发现中学习生物,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北师大二附中的倪川老师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名专业素养极高、善于冷静思考的高中生物一线教师形象。他带领学生借鉴工程学原理与实验技巧相结合自制模型3D打印,采用DIY分光光度计定量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将生物学中的工程技术与数学相结合,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得失,客观质疑数据中的疑问,他带领学生研究具有临床意义的肠道炎症生物检测器等等。倪老师将有限的课文资源进行无限的挖掘,构建了STEM理念下独特的生物课堂。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那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达成不同程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怎样利用教材和挖掘教材正是一线教师要不断钻研的问题,而这,恰恰就是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教科研哪里来?来自一颗好问的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物科学不断发展,学生不断成长变化,教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当好一名教师,当好一名好教师。这次培训不仅仅让我了解了高中生物学的新发展,更激励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钻研教材教法,首先把自己变成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其次才能教好生物学科。

生物研讨会学习心得 篇4

虽然教学十多年了,但对于听课还是不能够抓住关键点,只是从表面上看课堂热热闹闹,学生活动丰富多彩,教师语言组织严谨有序,教师思路清晰明了,教学内容多或是少。没有再深入地去探讨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标,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学习目标是否达成,是否关注了科学素养的养成性培养,是否能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

虽然今天的听课带有了一定的任务性,但在听课过程中我还是一直没有什么感触,没有对教学新方法的欣喜,没有对复习课的厌烦,也没有对千篇一律教学思路的排斥,只是以一种习惯的、接受式的状态听课。听课后密老师的几句话却使我触动很大:迎考试的复习课对我们生物学科其实真的是一种亵渎。本来很鲜活的具有生命的知识,在复习课中却显得枯燥而毫无生气,学生也由学习新课时的灵动活泼变得麻木被动,思维能力没有被发展,所学知识却已被埋没,不懂的依旧不懂,曾经熟悉的却已模糊,初识生物的兴趣荡然无存。这对我们生物学老师是一种无奈,对学生却是一种悲哀。

在一定的评估制度下,我们老师以功利性的应考为取向,俨然成了课堂的垄断者,一张学案几套试题牢牢地束缚住学生,过于不放心的千般叮嘱和机械性的训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几堂课听下来,我们可以发现学生问题回答的流畅,检测题做得工整准确,表面上看达到了教学目的,可是我们能够评价的只是知识点的掌握,做题能力的掌握情况,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的生命能否得到可持续是无法显现实评价的。而学生能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东西,在科学素养发展层次上被认为是最低层次的。所以我一直纠结于这个问题:是随波逐流追求成绩还是摈弃功利促学生发展?很矛盾也很无奈。

听过几个报告后,特别是李静和申瑜的报告给我的感触特深,李静的“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申瑜的“锲而不舍求真求实”让我幡然醒悟,生物课堂应该上成生物课堂的样子,它不是单纯的知识传输场,它应该是洋溢着生命激情和充盈着幸福体验的课堂,他是能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够得到自我确认、智慧发展与人格境界不断超越升化的课堂。

生物学教学,不能脱离了生活实际,不能只为了考试而教,而应真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学生的生活服务,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服务。当下我需要的是解开矛盾,冲破无奈,倾注热情,全身心的融入教学。唯有如此,课堂才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唤醒生命的潜能,才能让每一个生命向着求真求美的境界发展。

按语:生物课堂上,不能只有理性知识的堆砌,而更应有情感的生命的交流和灵动,好的课不仅是真的,更应该是美的,是享受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真正的教育是从照顾人的心灵入手的,以知识的陶冶与智慧的激发来‘照料人的心魄’,使人的心智保持健康和良性运作的姿态,实现生命内在的和谐和心灵的善美,提升人的生存境界,在此过程中实现人生的幸福追求。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