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心得体会

请欣赏《读者》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者》心得体会 篇1

第一次知道有《读者》这本杂志,是我在外求学时。几年中,我利用课余时间从《读者》上摘抄了满满三个本子,获得的直接好处是在学校出黑板报时我完全不需要再翻查资料,就这三个本子就可以大功告成。那时的《读者》各类知识繁多,让我汲取了非常丰富的知识营养。工作后,我开始订阅《读者》,孤灯夜读,仿佛与许多智者对话,聆听他们的教诲,让我学会了观察生活,思考社会,通过它,我获得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看到春天万物复苏,我会在心里生腾起一种勃勃向上的心理感受。面对秋风瑟瑟,枯叶遍地,我更多的是感受到自然界新陈代谢的无限伟力。我曾经写下“用心去看,美无处不在”的句子。

现在的《读者》,我以对朋友的方式对待。记得有位读者朋友说要以虔诚的心去看《读者》,我倒不以为然,平平淡淡才是真,过多的热情不可能恒久。我在想《读者》之所以能吸引如此众多的人应该是它平和的风格,平等的风格,润物细无声的风格。我现在不是每期都看,但一直在看,也不会每篇都看,但不少文章看了又看。

现在的《读者》更多的是人文关怀,是对真,善,美的宣扬,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其成功之处我觉得它是一本让人忘不了的`杂志。如今我更多的是从报亭购买,在我看的同时,我又把它推荐给我的儿子,一位初中学生,我希望他也能在《读者》的影响下学会对社会思考的本领,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现在大家经常在说文化传承,我这或许也叫对《读者》的传承吧。

《读者》心得体会 篇2

今天看了《意林》中《你的时间是几点》的一篇文章,感触很深。

每个人都活到了现在,你觉得生活方式走了多少?

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会觉得很可笑。生活会给你一条又一条路,哪里会有尽头,对我们来说,这只是开始。

但是看了这篇文章,我认真反思了一下,发现中考的时间不多了,简直不敢相信。不知不觉已经错过很多年了。这辈子过了什么时候?是温暖温暖的早晨还是阳光灿烂的中午?仔细想想,人生有那么多路人。虽然不记得自己长什么样,做了什么,但是我可以把这个名字放在时间盒子里,一切都像电影一样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

现在我的生命时钟是12: 06,但是14岁的我已经过去了12个小时,我不禁为自己没有取得任何成就而感到懊恼,但即使我已经慢了很多,我也不能放弃自己,因为这会毁了我剩下的时间和生活。

在文章中,作者还写道,当他第一次告诉别人生命时钟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但当每个人都数了数时,似乎真的发生了。

早上起床后,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是7: 12。当你有一点能力的'时候,已经过了9点,每个人都少了9个小时。你不必认为自己太年轻或太老。一切都很好。无论是刚过中年,还是少年怒放的时候,在未来都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要看一个人的时间过得有多快,不是看他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做了多少,而是看他能做得多好,因为。56860 . 66666666666

所以,朋友们,当你在你的时间里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时候,迈出一步,大胆去做,因为当你后来回忆起来的时候,你会被你原来的勇气所折服。

《读者》心得体会 篇3

我,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也捡了一本书,《意林》。当初看这本书的原因是里面的故事比较短。我是一个没有太多耐心看长篇大论的人,但是看完之后又放不下。

我觉得《意林》是一本启迪心智,净化灵魂的书。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每一个作者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它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这不仅感动了我们,也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记得书中有一个类似《给别人的幸福让道》的小故事:那天早上,一辆公交车正在行驶,车上坐满了上班的人。突然,一辆车冲出了支路,公共汽车突然停下来。那是一辆婚礼摄像车,后面跟着长长的队伍。乘客开始抱怨上班迟到,但公交车司机静静地坐着,不时按喇叭。有人对司机说:“你不能只按喇叭。他们不会给你指路的。还不如冲过车队的缺口。”司机回头笑着说:“我没有按喇叭催他们给我让路,我祝福他们!”定了定神,他说:“别人结婚是件幸福的事。我们都有机会给别人的幸福让路。这不也是一件幸福的事吗?”一辆载满乘客的汽车突然安静下来。

给别人的幸福让路是一件幸福的事;一个有这样心情的人,一定是一个快乐的人。老师不也应该有这种心态吗?以健康快乐的心态面对每一天,枯燥的工作会变得生动。

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本书,你会发现,这是开启你幸福之门的钥匙;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做一个为自己开心,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是幸福的;传达快乐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把快乐传递给每个人!

《读者》心得体会 篇4

近日,央视微博发布了一条关于“最孤独图书馆”的消息。消息称,河北秦皇岛的一家建在海边的公益图书馆在网络上大热。据说这个图书馆能够给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感受,于是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占领”了整个图书馆。一时间,一个远离人群的“最孤独图书馆”,变成了“最热闹图书馆”。

自己居住的城市里,图书馆那么多,也不见得有多少人愿意驻足停留,“孤独”图书馆却如此的为人热捧,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畸形的阅读心理或旅游心理。如果说,真的是去为了体验“诗一般的阅读感受”的话,那倒由情可愿。但很多人只是为了拍照留念,至于读书,还是有空再说吧!图书馆变“闹市”,是典型的“中国式旅游”,而非阅读。

“占领”一词略显霸气,但只是表现现象而已。但凡阅读者,一般都有颗寻求安静的心。世界太喧嚣,有时候,图书馆倒是个值得一去的安慰内心的去处,你可以扎进书的海洋一天都不出来,我们宁愿多一些这样的“占领”。然而,游客式的“占领”,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种负担,对于阅读来说,是一种亵渎。“开卷有益”是神圣的,本来是升华心灵的,但在这里却只是拍照,只是看海,只是会客,只是吵闹,一种与阅读没有任何关联的旅行,倒不如放任图书馆的“孤独”。

图书馆的属性是“孤独”的,与“热闹”格格不入。可行车水马龙,也可以门庭若市,但这只是馆藏外部行为。去过图书馆的人都知道,即便你是第一次去,当走进图书馆的一瞬间,我们都会有一阵无序但安静的“沙沙作响”所吸引,那是翻开书页的声音。不管你内心多么的狂躁,来到这里,你就会被这种“孤独”的安静所压制。它与“热闹”没有交集。

旅游就是旅游,阅读就是阅读,“旅游式阅读”只会乱了格调,确切地说,是降了格调。忘却烦恼,享受在路上的感受,一心只顾游山玩水,倒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而“躲进小屋成一统”,把自己关在小屋里,享受半天的书香,同样的一种放松;当然,如果能够在旅途中嗅到点儿书香,那就更完美了。这几种情况都比较理想化,或者是太纯粹浪漫,而我们往往是不懂搭配,进行胡乱的混搭,结果只能是把阅读这么高雅的事情变得粗鄙不堪。

其实,真正爱阅读的人,人在哪里,图书馆就在哪里。虽然笔者不太赞成电子书,但如果你没有条件经常去图书馆看看,电子书也是一种解决方案。地铁里、公交车上,或者远行途中,看一篇有品味的文章,总比扯着嗓门叫嚷不停强。读书不必装点门面,当你真的需要时,就去充充电,放松一下,人在哪里,图书馆自然在哪里。

笔者曾经一度臆想,一边旅游,一边读书,该是多么惬意的事,但“占领”图书馆却扫了这兴致。如果爱阅读,如果爱旅游,那么就请遵守各自的规则。不打扰,做最好的游客和最好的读者。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