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1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2
读了三遍《离骚》,总体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的神话诗篇。虽然看参考书中对第一段的“余”有非常多的考证,也由此而推测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总认为《离骚》中的“我”并不是屈原的“本我”。换句话说,《离骚》在我看来不是抒情诗,而是一部诗歌体裁的小说,屈原塑造了一个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话形象,来驾驭自己梦想中的神话世界。屈原把这个“我”极度地完美化了,不仅是从人格、外貌、家世,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这个“我”的一切都完美无缺,高贵正统。这也许正是屈原内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来推断屈原本人,我便总是怀疑其真实性。
读《离骚》,经常会有些语句让人深有感触甚至被推为至理名言。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舍生取义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这不仅仅是屈原的意志品质,更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境遇。屈原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楷模,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离骚》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句和其它句相比写得格外倔强而有气势,不再是那种“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于呐喊的对黑暗现实的鄙夷。与其它让后世极为推崇的名句相比,这句更像是屈原内心深处的独白,是他高傲不羁不落世俗的真实写照。
《离骚》中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从“驷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顾而不行”,读来颇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飘飘然之感。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鹥,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从这些形容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个具有神的力量之人。此人能够在人神间进行沟通,既能够驾驭神物,也能聚集贤才。但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能人却被小人谗言所害,却被朝野上下所抛弃,却只全心全意地为了一个楚怀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舆败绩”。
这样就造成了我读《离骚》后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觉得屈原有点儿眼高手低,为了如此完美的形象,他完全可以给他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而且如果《离骚》中的“余”真的代表了屈原对自己的认识,那也会觉得写得太过了,让人想起:“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同时也联想到,屈原最终自尽也可能同他的这种自我认知程度过高有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也许才是屈原痛苦的根源,绝望的理由。
带着些许遗憾去谈谈我对《离骚》的看法吧,因为还没读完,读懂了就更少了......
屈原,是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具有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文人心情多为不快,结局也多为悲惨。也不知道用“悲惨”一过不过分。他的孤独,无奈,清高,敏感,也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共有的,这些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是坎坷的。他是忠臣,这是公认的,有人说他是愚忠,说他的死不值......但我要说的是,他的死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也多有体现。我们看待屈原的死我想应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看,屈原在面对自己君王“不可理喻”,那么多的“小人”,自己的“怀才不遇”等等,他的内心上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他来说,死可能是作好的解脱。当然,我们对他的忠深表怨愤,我连《离骚》都没读透,又怎能读懂屈原的内心世界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着多少现代人奋发向前,也是我的座右铭。他的执着,不羁,让我钦佩!他的不容世俗,让我惊叹!他就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矗立在我的面前,一座永远也无法翻越的山峰.....
《离骚》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星光灿烂的银河里足以和《诗经》媲美,它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绽放出独有的光芒!它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屈原是位浪漫主义诗人,纯洁高大的诗人。
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我想,从《离骚》中去认识屈原的人格才是重要的。
《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3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
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
《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读了三遍《离骚》,总体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充满幻想和浪漫主义的神话诗篇。虽然看参考书中对第一段的“余”有非常多的考证,也由此而推测了屈原的名、字和出生年月,但我总认为《离骚》中的“我”并不是屈原的“本我”。换句话说,《离骚》在我看来不是抒情诗,而是一部诗歌体裁的小说,屈原塑造了一个能代表自己意志的“我”的神话形象,来驾驭自己梦想中的神话世界。屈原把这个“我”极度地完美化了,不仅是从人格、外貌、家世,甚至连出生年月也是寅年寅月寅日,这个“我”的一切都完美无缺,高贵正统。这也许正是屈原内心自我的完美形象,但如果以此来推断屈原本人,我便总是怀疑其真实性。
读《离骚》,经常会有些语句让人深有感触甚至被推为至理名言。像“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等。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舍生取义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这不仅仅是屈原的意志品质,更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和境遇。屈原是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楷模,更是他们的精神领袖。
《离骚》中我最为欣赏的一句是“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句和其它句相比写得格外倔强而有气势,不再是那种“怨而不怒”的含蓄的表白,而是近乎于呐喊的对黑暗现实的鄙夷。与其它让后世极为推崇的名句相比,这句更像是屈原内心深处的`独白,是他高傲不羁不落世俗的真实写照。
《离骚》中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从“驷玉虬以桀鹥兮”到“蜷局顾而不行”,读来颇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飘飘然之感。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我”的形象也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鹥,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从这些形容看来这无疑是一个神的形象,至少也是一个具有神的力量之人。此人能够在人神间进行沟通,既能够驾驭神物,也能聚集贤才。但这样一个神通广大的能人却被小人谗言所害,却被朝野上下所抛弃,却只全心全意地为了一个楚怀王而高丘求女、上下求索,唯恐“皇舆败绩”。
这样就造成了我读《离骚》后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甚至觉得屈原有点儿眼高手低,为了如此完美的形象,他完全可以给他更高的追求和理想。而且如果《离骚》中的“余”真的代表了屈原对自己的认识,那也会觉得写得太过了,让人想起:“水至清则无鱼”这句话。同时也联想到,屈原最终自尽也可能同他的这种自我认知程度过高有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也许才是屈原痛苦的根源,绝望的理由。
带着些许遗憾去谈谈我对《离骚》的看法吧,因为还没读完,读懂了就更少了......
屈原,是个伟大的人,也是个悲剧性人物。他具有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具有这种性格的文人心情多为不快,结局也多为悲惨。也不知道用“悲惨”一过不过分。他的孤独,无奈,清高,敏感,也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共有的,这些就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是坎坷的。他是忠臣,这是公认的,有人说他是愚忠,说他的死不值......但我要说的是,他的死更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代文人身上也多有体现。我们看待屈原的死我想应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看,屈原在面对自己君王“不可理喻”,那么多的“小人”,自己的“怀才不遇”等等,他的内心上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他来说,死可能是作好的解脱。当然,我们对他的忠深表怨愤,我连《离骚》都没读透,又怎能读懂屈原的内心世界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着多少现代人奋发向前,也是我的座右铭。他的执着,不羁,让我钦佩!他的不容世俗,让我惊叹!他就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矗立在我的面前,一座永远也无法翻越的山峰.....
《离骚》在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星光灿烂的银河里足以和《诗经》媲美,它就像一颗流星划破夜空,绽放出独有的光芒!它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屈原是位浪漫主义诗人,纯洁高大的诗人。
通过这篇富有个性的诗篇,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峻洁人格的庄严而伟大的诗人形象!我想,从《离骚》中去认识屈原的人格才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