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请欣赏读《苏菲的世界》有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1

假期读完的第三本书——《苏菲的世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很期待的期望。

书中主要讲述着哲学。尽管我对哲学还一无所知,但却有着十足的兴趣。开头伴随着两个令苏菲(还有我)深思而费解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后来,苏菲与她的哲学教师见面了。

书中介绍了很多和哲学有关的知识,也正是艾伯特与苏菲长久的谈话内容。但是后来却发生着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我被深深吸引住(我不得不承认,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全部明白)。

后来发生着很多离奇却有关联的事,苏菲经常收到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席德的爸爸给她寄来的明信片。寄信的人知道苏菲,他可以进入别人的电脑,将字写在没有剥开的香蕉里,甚至让一只狗开口说话……

读到书的后一半部分时,主人公改变了。叙事的角度不再是苏菲,而正是苏菲一直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的同龄女孩席德。苏菲与席德的生日相差一天。但席德却知道一切。苏菲的生活全部出现在席德的爸爸送她的生日礼物——《苏菲的世界》上。这是一本书,爸爸从书中教会他的女儿哲学。然而席德真真切切地觉得苏菲与艾伯特真实的.存在。爸爸送席德的书写上了句号。

苏菲与席德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最后,苏菲与艾伯特来了席德的世界(可以回去),这样席德的爸爸找不到他们,从而《苏菲的世界》就这样结束了。这个不属于苏菲的世界中,他们碰不得、拿不起任何东西。别人的车可以轻易从他们身上压过去,没有人能看得见他们。苏菲找到席德,那时席德感觉周围有一阵风。而苏菲身上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潜能——席德看见一条小船自己松了绳,漂到了河中央……

我爱极了这本书,这是我进入的与以往每一次都不同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精神上的世界!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2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一苏菲。追求哲学,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当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一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与人谈话时,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是难以接受的。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他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结束生命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的后人做一点事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3

在上学期间就经常听到《苏菲的世界》,跑了几次图书馆都一落而空。这么抢手的书,难怪会这么热,尽管不知道这书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内容,但还是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碰巧,在入住华农宿舍期间,我刚好看到的堂妹的书架上有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可以说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了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所积累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找到答案。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在这部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篇4

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苏格拉底

今年儿童节,父亲送给我一本《苏菲的世界》,这是本哲学启蒙读物。大多数人会认为哲学是一门虚无又不实用的学科,过于玄虚而难以理解。哲学家们总是问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似乎极难解释,但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一切问题。

书里讲述了哲学老师艾伯特在苏菲15岁的生日时送了几封关于哲学的信,把哲学概念塞进了苏菲的脑子里,又给她上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哲学课。从自然派哲学家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到巴洛克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和洛克等,一直到最后的浪漫主义的黑格尔、马克思和达尔文等,包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等哲学知识,苏菲懂得了“上帝之外有上帝,世界之外有世界”的道理。并在自己15岁的生日时因“上帝”的出错,从而了解到了苏菲世界的“上帝”——一位海军少校艾勃特,也就是席德的父亲。当苏菲发现她只是一个牵线木偶时,毅然与艾伯特老师走出了书中的世界,去探索真理。

我这样简述完故事梗概,可能会让没读过的人完全摸不着头脑。如果先撇开所有的'哲学内容单纯从小说人物来分析,作家贾德应该说是本书的上帝。那就让我用上帝之眼来剖析一下书中人物。苏菲与艾伯特这一对是虚幻世界中的人物,而席德与艾勃特另一对则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两者之间似乎就是在玩影子游戏。苏菲与艾伯特其实分别是真实人物席德与艾勃特的镜像投影,就像有一对父女站在镜子面前分别观察他们自己影子在如何生活、学习和表演。

原本真实世界与虚构世界中的人物是不可能相互沟通,但艾勃特故意让苏菲知道了席德的存在,促使苏菲明白了真与假、生与死的哲学主旨。让她明白了这个生就是死的道理——真实的东西曾经生过,但早晚会死亡;虚构的东西永远不会死亡,却从未生过。苏菲认为自己宁愿死也要曾经生存过,也想要去考查“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真相。

这个冲突情节的设计也包含着书中所提及的哲学理念——萨特的存在主义,当然这指“无神论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上帝已死”的情况下对人类处境环境所做的分析。萨特提到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即“存在先于本质”。人并没有那种天生固定的本性,因此人必须创造自我,这样人的存在才有意义。

再回到苏菲的世界,我从艾勃特与艾伯特这一字之差就可以看作同一人物,他们就是为完成哲学课程的讲授任务,这任务当然是上帝贾德派给的。因而,苏菲与贾德的关系就如同哈利·波特与J。K。罗琳一样,一旦贾德和J。K。罗琳停止了创作,那些虚构的人物就再也不会有发展了。

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虚虚实实的事情,根据尼采的说法,基督教和传统哲学已经脱离了真实世界,朝向“天堂”或“观念世界”发展,而人们过去认为的“真实”世界事实上是个“虚伪世界”。类如影片《楚门的世界》或是虚实互动层次更多的《盗梦空间》,生活有时只是给我们虚幻的假象。如同我在学习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惑及困境,也许只是考验我的信心、耐心和勇气是否足够的假象。有时候,我已经接近了真相或真理,却因缺乏自信或因为对前方未知道路的恐惧,却又放弃自己的追寻。通往真理的路往往并不一帆风顺,只有勇敢之心和坚持之心,才能知道真相并获取真理。

从存在主义中看到,哪怕真实和虚幻的界限有时难以区分,但也要坚持做自己、坚持学习实践和坚持体验领悟。人生要从虚构人物的故事中看到真实人生的意义,从虚幻主义中超脱出更有力度的人生。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