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学习心得

请欣赏伤寒论的学习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 篇1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

1、各病有主脉;

2、一脉主数病;

3、一病见数脉;

4、脉法颇灵活;

5、用脉象解释病机;

6、以脉象指导诊断;

7、以脉象指导治疗;

8、据脉象推测预后;

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

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

1、治未病;

2、注重顾护脾胃;

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

4、强调标本缓急;

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

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

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 篇2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回顾中西医发展一路起来的历程,中医在社会中所受到的种种质疑,难免会让人对它心存质疑。虽然我是中医学院的学生,坦白说一开始我对中医也是有偏见的,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先在南方医科大学学习两年西医的我们对中医这种富含哲学而又需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知识才能理解的学科,在缺乏这时代知识又一直接受西方原子论教育的我们看来是多么抽象而又模棱两可的东西。记得《中国医学史》的吴老师跟我们说过这么一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中医让人迷迷糊糊地活”。或许这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吧。

接受中医教育一年半了,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和坚定自己学中医的信念,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大家,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还是邓老的一句话说得好“中医之所以没效是因为你没学好”。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医著之一,著者为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此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著。《伤寒论》是通过六经传变、六经辨证来讲述疾病,张景仲真是个伟大的医学家和文学家,他采用了很多种手法:省文法、倒序法。让我们这些没有什么中医文化底蕴的新一代读起来还真的不好理解。但还好,他按六经传变规律来描述这也给我们很清晰的思路去探讨这方书之祖、医方之经了,也不是没有窍门可寻的。再者他的脉法有独到之处:

1、各病有主脉;

2、一脉主数病;

3、一病见数脉;

4、脉法颇灵活;

5、用脉象解释病机;

6、以脉象指导诊断;

7、以脉象指导治疗;

8、据脉象推测预后;

9、脉象相同,舍脉从证以认病;

10、证候相同,舍证从脉以认病。在治则治法上也是非常具体的:

1、治未病;

2、注重顾护脾胃;

3、注重因势利导的治则;

4、强调标本缓急;

5、突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6、指出疾病的治法及治禁。

7、注重整体护理。

8、也体现了张仲景多一证则加一药,少一证则减一药的思维。这不仅给我们理解《伤寒论》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丰富和拓展了我们的中医思维和临床思维。

这个学期学了《伤寒论》,四大经典医著之一,大家都很重视,再加上有幸是李赛美教授教的,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大了。李赛美教授会给我们放临床主任查房病案分析视频,我挺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的,因为我不仅让我们可以了解临床上是怎样用《伤寒论》去解释和辨证辨病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临床思维,和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运用,也增加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我们的思维,也减轻了以前我们一味上课枯燥无味的只看PPT的现状。减少了我们的视觉疲劳。

课余时间大家都会去看《伤寒论》各家之说,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所看到的内容感兴趣的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或者觉得别人说得好的、总结得好的地方,就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然后几个同学常常在一起讨论条文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觉得这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们相互学习,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理解和思维切入点,同学也可以拓展自己的思维,再者大家分享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还能增进我们的友谊,也培养了我们与他人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我这个学期看了《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觉得这对我对《伤寒论》的学习和理解是很有帮助的,里面有他用经方治疗的个别案例这更加深我对经方的疗效的认识以及经方运用的临床思维都有所帮助。记得刘教授在讲“桂枝去芍药汤”为什么要去芍药?讲得挺好的。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芍药味酸,入血分和阴分,对于胸阳之气不利,因此要减去。根据张仲景用药的法度,胸为阳,凡胸阳不利出现胸满,都去芍药;腹为阴,凡脾阴不利出现腹满,都加芍药。“所以去芍药者,乃避阴以救阳也”。

其二,芍药会妨碍桂枝的宣发、腾达、振奋心胸阳气的作用。把芍药减去以后,桂枝汤中剩下的都是辛甘之药。这解释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去芍药,也更总结了张仲景是怎样运用芍药这一味药的。这也给我们在《金匮要略》“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这里要加芍药了。

我是个爱想东西的人,脑袋里有时总有些奇异的想法。我有时会着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本这两本都是医圣张仲景的手稿,总想怎样找个切入点把这个两本书联合起来读,或许会更好理解。例如,咽喉溃烂一病。

我个人认为这两首方所治的咽喉溃烂症,苦酒汤侧重于痰,所以用半夏涤痰散结。然而甘草泻心汤是个寒热错杂,偏于热为患。所以用了黄芩三两、黄连一两来苦寒清热燥湿。临床上出现咽喉溃烂症时,这两首方都是可以加减运用的,特别是甘草泻心汤里面的药物寒热各自调整一下,运用范围更广。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非常清晰,而且他的经方也是在临床上被验证过,确实是有效的,而且疗效非常好,这无须再去质疑了。但唯一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攻破当今世界的第一杀手——肿瘤的证治方药,这也给了我们一块新的领域,毕竟这问题是会层出不穷的,也让我们在学习张仲景的辩证和临床思维后,学会举一反三地开阔我们的思维,不断地丰富我们的经验,用实际去验证经方的效验和攻破这难关的可能,去填充这页空白。我对这方面也很感兴趣,也坚信中医治疗肿瘤是永远比西医更具优势和人性化。《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更坚定了我攻破肿瘤这一难关的信心。虽然我目前还没有这个能力,但自从我踏上医学这条路,认识到肿瘤这个世界难题时,我就下定了决心致力于中医治疗肿瘤这一块,我相信未来中医一定可以攻破肿瘤这一难题,至少可以对人类的健康和减少患者的病痛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是更有优势的。虽然我知道我这么说也是没有什么科学性,但这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只要有信心,坚毅走下去,就像人类登月这一步的跨越一样是有可能的。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 篇3

《伤寒论》是一部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的专著。它虽然是以论述外感病为主,但其理法方药对临床各科都有现实指导意义。长期实践证明,《伤寒论》具有理论体系完整、诊治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历来是中医院校主要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次课程的教学对象是08中西医临床1班,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伤寒论》原文为载体,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联系临床实际,讲授辨证论治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训练学生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伤寒论》的理论体系,系统掌握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中医临床诊治能力。

第一章绪论部分,讲解伤寒学的概念及学科确定的基本要素,熟悉伤寒的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了解《伤寒论》的形成与发展概况,了解《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了解《伤寒论》与《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了解《伤寒论》一书的作者、成书年代、沿革,明确伤寒这一概念的涵义,了解《伤寒论》的证治范围,学习《伤寒论》的现实意义,了解《伤寒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伤寒论》的学术地位介绍和后世医家特别是现代名医如何重视研究《伤寒论》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伤寒论》的学习。

第二章太阳病篇,重点讲解太阳病的概念、提纲证的基本脉证,了解仲景所立六经提纲证的用意,明确太阳中风、伤寒、温病的机理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了解太阳病传变及预后。掌握桂枝汤证及其类证的异同点,并能以八纲、脏腑经络等理论解释其不同的病理机制。掌握桂枝汤的组方原理、加减法度、用药方法及其意义。理解伤寒表实证与麻黄汤证的关系。掌握麻黄汤证及其类证的异同点。掌握麻黄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在太阳病兼变证方面,明确外感病与表证之间的关系,掌握变证治则,深入领会中医“辨证论治”的含义,熟悉寒热真假、虚证实证的鉴别要点。掌握表里先后及标本缓急治则,熟悉栀子豉汤类证证治,掌握白虎加人参汤证、麻杏甘膏汤证、葛根芩连人参汤证,掌握心阳虚证、阳虚水气证、脾虚证、各种证候类型的辨证论治,重点学习原文内容所揭示的辨证论治活法。掌握黄连汤证证治。掌握蓄水证的成因及证治。掌握蓄血证证治。掌握结胸证证治。掌握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掌握表里同病的治疗方法。掌握痞证的病理机制。掌握各类痞证的证治。

第三章阳明病篇,要求熟悉阳明的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掌握阳明病的概念、病理、分类及其治疗原则,了解阳明病转归。掌握“胃家实”的涵义及作为阳明病提纲的意义,熟悉阳明病病因病机,掌握阳明病脉证,明确阳明病与太阳病的关系,理解“阳明热证”的特点涵义。掌握栀子豉汤证(结合太阳病篇)、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证治。掌握猪苓汤证证治。掌握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辨证活法。理解“阳明实证”的特定涵义。掌握阳明实证的病理机制及三种治疗方法。鉴别三承气汤证证治,了解阳明三急下证病明确急下的意义。掌握脾约证的证候特定、病机、治法和方药。掌握阳明发黄证的分类及证治。了解阳明蓄血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

第四章少阳病篇,一般讲解少阳生理、少阳病病理、少阳病与太阳病、阳明病及太阴病的关系。掌握少阳病病证特点、治疗方法和治禁。理解小柴胡汤证与少阳病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重点讲解小柴胡汤证证治及小柴胡汤的临床活用方法。掌握少阳病兼变证的证治。了解热入血室证证治。

第五章太阴病篇,掌握太阴的生理、太阴病病理、太阴病主证及治疗方法、明确太阴病的证治范围,掌握太阴腹痛证证治,了解太阴病转归。

第六章少阴病篇,了解少阴生理、少阴病病变特点、少阴病与太阳病的关系。掌握少阴病证候分类、治则。掌握少阴寒化证的病机、证候表现及治疗方药。掌握少阴热化证的病理机制及治疗原则。掌握黄连阿胶汤证病机、治法及方剂的临床应用。掌握猪苓汤证证治。了解少阴三急下证的病理机制及与阳明三急下证的区别。掌握四逆散证的证治。了解咽痛与少阴的关系并掌握几种咽痛的.治疗方药。了解少阴病的预后。

第七章厥阴病篇,熟悉厥阴的生理、厥阴病的病理特点。掌握厥阴病的证候类型及治疗原则。深入领会厥阴病篇中列述多种厥、利、呕、哕等病证的精神。掌握提纲证主证及其所反映的病理机制。理解提纲证与乌梅丸证的关系。掌握乌梅丸证的病机、治法。掌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的证治。熟悉麻黄升麻汤证证治。掌握厥阴热证寒证证治。了解厥热胜复的病理机制。掌握厥证的总病机、病变特征。对寒厥、热厥、血虚寒厥、水厥证的辨治作了重点讲解。明确当归四逆汤的配伍规律。掌握白头翁汤证的主证、病机、治法。掌握厥阴吴茱萸汤证证治。

第八、九章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篇,熟悉霍乱的涵义、病因病机,领会《伤寒论》附列“霍乱”证治的精神,掌握霍乱偏表偏里证治。了解阴阳易概念。了解仲景强调大病差后调养的意义。掌握枳实栀子豉汤证、牡蛎泽泻散证证治、竹叶石膏汤证的证治。

通过课堂讲授《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论,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联系临床实际,使学生系统掌握了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课堂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平时成绩(30%)与考试成绩(70%)相结合,受到了学生和教学督导的好评。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 篇4

首先谈一下我学习伤寒论的经历:

1:爱上伤寒论,深感伤寒方之配伍神奇,亲见伤寒方之见效迅速,如获至宝。然此时只是简单的方证对应,未设计理论探索。

2:勤求古训,周易、伤寒、火神派、河洛等无书不看,理论玄之又玄,思维愤世嫉俗。曾分别掉入气化学派、火神派,最后甚至天真的想把六经与周易六子卦结合,认为六经源于六子卦。现思之甚是可笑。

3:忘掉一切,从头开始,潜心版本校读,理论全出《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感觉豁然开朗,至道不凡。始悟道时,见同仁于玄妙理论中不能自拔,甚想帮之,现体会到大道自然,顺其自然。

总结:1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或者说:1见山是山;2见山非山;3见山还是山。

声明:请各位同仁先忘掉自己所有的知识,否则我没办法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今天不可能把所有我的真实感悟讲出来,因为当我讲的时候,语言是我的障碍,言永远也不尽意。“道可道非常道”。由于时间,仅讲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四时阴阳。

四时阴阳

《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张仲景就的六经就原于此。他的六经体系(先暂定叫六经吧)是一个圆,我们又不可能一下子都吞下,所以为了让大家明了,我先找一个切入点,只是切入点。“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春 肝 弦 阳生阴长 少阳 益阴 和(吐)

夏 心 钩(洪)阳生阴长 太阳 泄阳 发汗

秋 肺 毛(浮)阳杀阴藏 太阴 泄阴 下

冬 肾 沉 阳杀阴藏 少阴 补阳 温

重点论述: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此为关键,明于此方可继续谈。因为如果一个理论由六个因素组成,有一个因素是错的,那么六个因素共同撑起的理论也要修改。

少阳治法为益阴,而非补阴,补阴为地黄、人参(古之上党参)之属,补阴不得法见效慢,需区别补阴和益阴的区别。辛温补阳,不可出汗;辛温(热)泄阳,令出汗(不可大汗)。苦寒泻阴,使其微下(不可大下);苦平益阴,不可泻下(故仲景将阴旦汤之苦寒之芍药去掉,改名为小柴胡。仲景绝不会无缘无故篡改古方的)。如犯大法,治疗为逆,知犯何脏,随证治之。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