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觉醒年代》心得体会

请欣赏观看《觉醒年代》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看《觉醒年代》心得体会 篇1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历史时刻,反映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一经播出,即引发广大观众的热烈关注。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为叙事空间。这是一个国运飘摇、民不聊生的艰难时世。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改变旧中国的面貌,面对贫穷落后愚昧的现实,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面对袁世凯企图復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有人迷茫,有人愤怒,有人消沉,有人奋起。在这样一个宏大的歷史背景下,一代先进分子登上歷史舞台,开始了救国救民之路的艰难探索。

电视剧《觉醒年代》真实细致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写出了一批民族先进分子,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播革命思想的具体实践。探索思想和发现真理的.过程,艰辛而曲折。该剧以艺术典型化的方式,表现了在各种思想和主义的交锋之中,马克思主义以真理之光胜出的过程。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青年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探讨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与选择中,走上革命道路。这些内容让这部剧的歷史叙事,处处闪耀灼人的思想光辉。

“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剧中,郭心刚这个角色没有历史原型,但他是许许多多革命青年的缩影。在那个时代,国家不需要那些年轻人居庙堂之高,需要的正是像郭心刚这样摆脱社会冷气,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的爱国志士。正是因为他们的这份少年气,使他们能把心头的热血挥洒向革命的战场。

致敬建党革命先驱塑造刻画生动鲜活人物群像

电视剧《觉醒年代》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

剧中既有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有周恩来、邓中夏、赵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之举,更有陈延年、陈乔年等爱国进步青年为国为民做出的流血牺牲……这些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锋芒、有困境更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深刻传递爱国情怀,传播了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正能量。此外,鲁迅、胡适、蔡元培、辜鸿铭、钱玄同等新旧文化阵营中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在《觉醒年代》中形成交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物群像。

以“青春”为帆开启人生的远航

青春很短,只不过一瞬就远去。在这有限的年华中,有的人虚度光阴,有的人碌碌无为,但也有的人不断挑战自己砥砺前行,在青春的航程中投入心血、挥洒汗水。青春很长,需要我们去好好经营。青年作为国家的栋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身上的担子可是不轻的,如何挑起重担,如何让自己在未来反思中不悔恨羞愧?不断树立理想、担当奋斗和学习本领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继承和发展上一代人的精神接棒,在无悔的青春中,不负人民,无我奉献。

每个时代都是一场长征,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人接班人,在这跨世纪的接力中,我们应该怀着感恩的心,以国之重任为己任,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品行,永葆五四精神火炬生生不息,风雨兼程地投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观看《觉醒年代》心得体会 篇2

对于百年前的历史,除去历史书上那些晦涩难记的考点,你还知道多少呢?鲁迅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出那些让我们现在“背诵全文”的文章?“新文化运动总司令”陈独秀会被亲生儿子骂“伪君子”?毛泽东在看到《新青年》时,是怎样的心情?这些书本鲜少提及的,或许才是那个年代人们为信念奋战的真实一生。

《觉醒年代》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年代,带我们走进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奋战的一生。

“天发杀机,战云四飞,倭族趁机,逼我夏宇,留日学子,羁身异域,回望神州,仰天悲愤”。这是李大钊在日留学时听闻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振臂高呼。此时的他迫切的想为中国寻求一条出路,想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幕,是“他从雨中走来”,青年毛泽东在雨巷中奔跑,他一路跑来,所看到的一幕幕,镜头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正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雨巷中,有策马狂奔的军阀,有在小轿车里吃着面包看着雨中小巷的富家子弟,有在街边卖女儿的妇女,也有在雨中捡食物狼吞虎咽的乞丐。他从雨中走来,从人民的疾苦中走来。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疾苦,激励了革命的先辈们他们不忍心看到自己所热爱的国家沦陷,他们迫切的想为国家寻求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一路跌跌撞撞,可他们从未放弃,使他们如此坚定的只有他们的信仰——爱国!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我们站在历史后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深重的多,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而他们在牺牲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在牺牲之时所能依赖的只有满怀的信念,曾经我一度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要当汉奸,后来有一天和人聊起这个话题,他说,他们又不知道中国能否扛过去,在那样的背景下最终胜利更像痴人说梦。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当坏人的人想不到会有今天,而成为英雄的那些人大约也想不到。到那一天我才突然明白,原来那些人说着“我们一定会获得最终胜利”时,并不真正知道他们真的能成功,原来他们前赴后继牺牲的时候也并不真正的确定。他们的牺牲时表示能换来想要的结果原来坚定地信仰是这个意思,原来我一直知道他们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陈延年说:“作为长子,我可能不能为父母尽孝,不能为弟弟妹妹尽责,因为我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他在29岁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他的弟弟陈乔年26岁时被国民党杀害。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信念献身为了理想献身,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献身。

看完这部剧之后,以前只是一个个名字的先烈突然鲜活了,以前只是历史课死记硬背的任务评价历史意义在某一刻突然懂了,原来在《情深深雨濛濛》的那个年代并不只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醉生梦死,更是哀鸿遍野,饿殍累累的乱世。真的有人吃人血馒头救命有人为国家一夜白头。

作为后辈我在享受着先烈带来的盛世时,也更要铭记,要心怀感恩,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信念,以一腔热血,报先烈之恩,创盛世华夏!

观看《觉醒年代》心得体会 篇3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正在央视综合频道热播。从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电视剧《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百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该剧导演张永新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拍一部能真正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对我来说是挑战,也是突破。”

由于年代的特殊性,该剧对于背景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制片人刘国华透露,剧中大到当年的建筑,小到制服上的金属纽扣;大到院中的枣树,小到杂志社的纸张;大到外交部的陈设,小到剧中人物所用的牙刷牙粉,无论是尺寸,还是材质,都力求真实再现。为了拍出最佳效果,北大红楼建筑甚至按照1:1.2的比例复刻原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点点滴滴的细节凝聚成庞大的真实感,而真实感正是我们与观众建立信任的首要因素。”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到丝丝精准,这是张永新对全剧组工作的基本要求。

该剧除了还原真实历史背景,同时也要求符合历史逻辑,比如蔡元培吃饭的铝饭盒,剧中出现的铅笔、暖水瓶、唱京戏的女旦等,尽管这些一扫而过的画面只有几秒甚至几十帧,张永新依然要求剧组精益求精,找到历史逻辑性。

在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基础上,张永新还总结了两个创作重点:一是堂堂正正宏大叙事;二是认认真真塑造“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史实实实在在写进了中国历史,我们要把它们讲得堂堂正正。”关于人的塑造,张永新觉得就像“文学是人学”一样,影视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的艺术,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让观众接受。张永新表示演员的神似大于形似,但是剧中的几位主要演员都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而在塑造人物时不仅要表现角色的高光时刻,更要展现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这也是真实还原历史人物的考量之一。

“两千五百年不变的车辙如何去面对船坚炮利,只有一条路──觉醒。”剧中还多处使用隐喻手法表达该剧主旨。《觉醒年代》表现的1915年到1921年,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杂糅的年代,这些碰撞体现在文化、服饰等方方面面──留辫子的,穿长袍马褂的,穿西装的,带着鼻烟壶的……大街上的人林林总总,折射着那个时代的百态人生。不仅是人物,剧中在其他地方同样设置了能够传达时代精神的.意象。“我们从北大红楼出发,跨过长城,走到中共一大会址,又走到了嘉兴红船,真实还原了准备建党的整个历程。”张永新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形容整个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表示创作过程中压力很大,但作为导演,应当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各方支持给剧组打了强心剂,也激活了他们的创作欲望。“我们要想尽办法把它塑造得更精准一些、更生动一些、更丰满一些、更立体一些。”这是张永新对剧组的要求,也是他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准则。

值得一提的是,《觉醒年代》也集结了不少的“天津元素”。制片人刘国华介绍,《觉醒年代》题材重大,意义重大,从筹备到后期一直是多方力量在共同完成这一史诗级别作品。“该剧得到了鲁迅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外交系统等多个部门的鼎力支持,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的专家、教授和小热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上海京剧院艺术家等都为该剧的创作贡献了不小力量。”此外,天津籍演员张桐扮演的李大钊也成为剧中一大亮点。从人物的生平事迹到著作思想,在把握人物思想高度的同时,张桐也在用心揣摩人物的真实一面,力求表达一个鲜活的伟人形象。

观看《觉醒年代》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的假期生活结束了,在此期间,我曾观看了几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内心收获满满。其中,我觉得电视剧《觉醒年代》最能打动我的心,它让我想起了那个时代的中国……

那个时代的中国:战火硝烟,国民愚昧无知,国君袁世凯复辟帝制,镇压了二次革命。最先开始的陈独秀离开日本稻田大学,回国途中,看到已被德国占领的胶州湾,悲愤不已,到上海发表了讨伐信奉五教三纲的袁世凯等人的檄文,也是唤醒国民愚昧思想的良药——《青年杂志》(从第二版起改名为《新青年》,并使新文化运动逐渐兴盛起来了。新文化运动,就好比一株刚萌发的芽儿,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编辑主将的加入,犹如为其增添了养分。而那些毒害国民思想的保皇派与新文化运动所发生的冲突,好像虫子在啃食其茎叶。在与旧文化的搏斗中,战场搬到了北大,斗争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运动已成长到一株能承受风雨的小树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李大钊推行马列主义,并与陈独秀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红船精神,由此,中国人民逐渐走向了正确的道路。

当我看完《觉醒年代》时,把自己跟这里面的人物进行了一次对比,差距就出来了。当时很多人说“这个中国没救了!”如果我是当时的李大钊,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钊却反驳了那些人的.观点,在与陈独秀的一次谈话中说:“我认为这个国家还是有救的!”很简单的一句话,包含了这个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当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复克德莱的职位时,如果我是蔡元培,我会听从上级的安排,但蔡校长却竭尽全力地反对。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才会成功;共产党才会成立;中国才会焕然一新。正如陈独秀而言:“新文化运动,当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钱。”

正是有这样的革命先烈,我们才有如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的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传承!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