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拓展的心得体会

请欣赏大学生心理拓展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心理拓展的心得体会 篇1

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个性特点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而这个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家长在面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来说应该要怎么做呢?如何来改善孩子内向的性格?

那天亲友聚会,正当几个孩子兴致勃勃的展示自己的才艺时,大家却发现表哥家的孩子坐在一旁,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也不说话,看到别人津津有味的分享,他也只是投来怯懦的眼神,这时,大家也就注意到,这孩子过于内向了,不会社交,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社交呢,掌握以下三点,可以事半功倍。

多肯定鼓励孩子,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性格过于内向的'原因往往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不自信的原因大多来自于父母以及身边人的否定,以至于造成孩子的自我否定,从而让他更加不敢社交,这种孩子的成长环境对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多被夸赞的孩子性格会更加阳光开了,乐于分享,而自信心是孩子租出内心世界的第一步,孩子建立起自信心了,他就会更加想要表现自己,性格也就活泼了。因此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

多给孩子表现的舞台

孩子内向的原因离不开胆怯,他们害怕做错,害怕“丢人”,这就需要家长多给孩子表现的舞台,孩子的展示机会多了,也就不容易怯场,如果表现的好,孩子更加自信,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就算偶尔表现失误,也会锻炼孩子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展示自己的舞台对孩子来说就像是成年人的社会,只有经历的越多,孩子明白的、学习到的东西才越多,孩子内向的性格才会逐渐完善。另一方面,“舞台”也是孩子的社交场,通过自己的展现,孩子之间有了交流的话题,分享了经验成果,也就逐渐打开了社交圈。

千万注意不要强迫孩子

最后要和大家说的这一点可是很重要噢~当孩子不愿意表现自己或者是同大家交往时,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这样孩子不但会产生恐惧心理,还会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下次孩子就更不愿意去主动社交了。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打开孩子的心扉,让孩子发现其中的乐趣,学着把有趣的事和别人分享,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发现了社交的快乐,也就会主动社交了。

内向的孩子并非无药可救,也许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渴望和大家交流,我们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给孩子信心,相信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阳光向上。

大学生心理拓展的心得体会 篇2

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和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分不开的。在这个大环境中,教育者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通过心育与其他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有机渗透,使教育目标和内容一致、方法和步骤相融,促进学生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主动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活动有机结合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以外部影响转变认识,而以内部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来调节自己的行动。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由自外向内的传导过程转化为自内向外的传导过程,由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转化为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各种德育活动的开展正好是转化的基础。因此,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进行内心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工作有机结合

班级工作制约着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它的心理机制是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有关研究表明,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具体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鼓舞作用,行动上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护和增进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优良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等。针对普通中学的客观实际,调整学生心态、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成为班级工作的首要任务,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信心和力量,给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特长的空间。

如在班级建设中开展“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竞赛活动、评选“班级之最”活动、开设“群星灿烂”专栏等,让人人都有受奖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还在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必须确立科学的学生观。科学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人,看成有巨大潜能的人,看成“独一无二”的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的“违纪”看成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采取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来调节学生的心态和行为。

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还在于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事求是的评价,切忌千篇一律。使学生心态得到平衡,不但能加强个人或集体行为方向的引导力量,也有助于集体内部的团结和集体内聚力的加强。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和咨询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故而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环境,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学校教育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心理辅导和咨询应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普通中学而言,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信仰迷茫、情感饥饿、个性压抑、意志脆弱、少自信多自卑以及青春期困惑等问题。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渠道调节学生的心态,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征兆,以便及早进行调整。对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或已有轻微问题的学生,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减轻问题的严重性,给学生提供心理倾诉的机会、场所和渠道。学校根据年级特点建立的“悄悄话”信箱和“心灵”信箱是学生心灵的一片绿洲,在这里学生可以倾诉心中的苦闷,吐露心灵的秘密。通过“信箱”,教师向学生们伸出了温暖之手,一次次“谈话”,给了他们战胜自我的力量。心理辅导室的咨询,使学生含着眼泪来,带着笑容归,端正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学校直接和间接辅导、咨询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班级建立心理互助小组,拓宽发现心理问题的渠道,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使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是关键的因素之一。父母的性格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爱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许多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或丧失足学生心理形成障碍的重要原因,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和只养不教是当前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主要表现。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放纵、袒护和打骂等不良的教养态度和错误方式,常使孩子形成反抗、屈从或自卑的心理。

实践证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的方式有: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沟通,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把意图传达给家长,请家长配合;或通过家长座谈会的形式,讲意义、讲做法,谈构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影响因素和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

(2)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进行家教讲座,要求家长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3)定期召开有学生家长参加的学生心理分析会、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研讨会、誓师会、汇报会和理想演讲会等,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共建孩子们通向成功的桥梁。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决定教育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能否得到缓解和排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以及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因此,教师在问题的把握、教育方案的设计、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方法步骤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都应巧妙地注入心育内容,认真挖掘心育因素,找准渗透点,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悟出人生真谛。如语文老师为解决班级出现的早恋苗头,设计了这样一节作文课:摘一个青柿子让学生尝味道,端一盆月季花让学生欣赏,然后就这个情况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学生们思索着、感悟着,写出了“不成熟的果子是涩的”、“自然绽放的花是最美的”,进行了一次青春期自我心理教育。心育学科渗透不只限于语文课,各个学科都是心育的极好场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的手势都可以给学生注入心灵上的慰藉,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在于教师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以深沉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在普通中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上述的有机结合和有机渗透,还需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多种媒体,才能不断地把心育工作引向深入。

大学生心理拓展的心得体会 篇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大学生心理拓展的心得体会 篇4

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和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分不开的。在这个大环境中,教育者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来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通过心育与其他教育的有机结合和有机渗透,使教育目标和内容一致、方法和步骤相融,促进学生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主动发展。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活动有机结合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这些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不以外部影响转变认识,而以内部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来调节自己的行动。学生品德的形成是由自外向内的传导过程转化为自内向外的传导过程,由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转化为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各种德育活动的开展正好是转化的基础。因此,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从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进行内心体验,是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工作有机结合

班级工作制约着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它的心理机制是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有关研究表明,优良的班风对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具体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鼓舞作用,行动上的激励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护和增进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优良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等。针对普通中学的客观实际,调整学生心态、树立良好的班风应该成为班级工作的首要任务,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信心和力量,给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特长的空间。如在班级建设中开展“自我管理、民主监督”竞赛活动、评选“班级之最”活动、开设“群星灿烂”专栏等,让人人都有受奖的机会,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还在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必须确立科学的学生观。科学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人,看成有巨大潜能的人,看成“独一无二”的有个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把学生的“违纪”看成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采取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来调节学生的心态和行为。

学生健康心态的形成还在于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实事求是的评价,切忌千篇一律。使学生心态得到平衡,不但能加强个人或集体行为方向的引导力量,也有助于集体内部的团结和集体内聚力的加强。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和咨询有机结合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发展,故而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环境,学习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技能。学校教育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应该关心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所以,心理辅导和咨询应成为学校整体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普通中学而言,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信仰迷茫、情感饥饿、个性压抑、意志脆弱、少自信多自卑以及青春期困惑等问题。根据学生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渠道调节学生的心态,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早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征兆,以便及早进行调整。对容易出现适应不良问题或已有轻微问题的学生,应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减轻问题的严重性,给学生提供心理倾诉的机会、场所和渠道。学校根据年级特点建立的“悄悄话”信箱和“心灵”信箱是学生心灵的一片绿洲,在这里学生可以倾诉心中的苦闷,吐露心灵的秘密。通过“信箱”,教师向学生们伸出了温暖之手,一次次“谈话”,给了他们战胜自我的力量。心理辅导室的咨询,使学生含着眼泪来,带着笑容归,端正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学校直接和间接辅导、咨询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通过班级建立心理互助小组,拓宽发现心理问题的渠道,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使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

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中,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是关键的因素之一。父母的性格特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爱的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许多事实证明,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或丧失足学生心理形成障碍的`重要原因,父母教育的不一致和只养不教是当前家庭教育功能欠缺的主要表现。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放纵、袒护和打骂等不良的教养态度和错误方式,常使孩子形成反抗、屈从或自卑的心理。

实践证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的方式有: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沟通,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的方式把意图传达给家长,请家长配合;或通过家长座谈会的形式,讲意义、讲做法,谈构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学校、家庭、社会等外部影响因素和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

(2)开办家长学校,请专家进行家教讲座,要求家长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给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3)定期召开有学生家长参加的学生心理分析会、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机研讨会、誓师会、汇报会和理想演讲会等,通过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共建孩子们通向成功的桥梁。

五、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有关研究表明,教师决定教育结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能否得到缓解和排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人格力量的影响,以及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实际工作水平。因此,教师在问题的把握、教育方案的设计、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方法步骤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的导入和实施等方面,都应巧妙地注入心育内容,认真挖掘心育因素,找准渗透点,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悟出人生真谛。如语文老师为解决班级出现的早恋苗头,设计了这样一节作文课:摘一个青柿子让学生尝味道,端一盆月季花让学生欣赏,然后就这个情况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学生们思索着、感悟着,写出了“不成熟的果子是涩的”、“自然绽放的花是最美的”,进行了一次青春期自我心理教育。心育学科渗透不只限于语文课,各个学科都是心育的极好场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小的手势都可以给学生注入心灵上的慰藉,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在于教师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艺,以深沉的爱心、高度的责任感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在普通中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限于上述的有机结合和有机渗透,还需围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多种媒体,才能不断地把心育工作引向深入。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