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转观念心得体会优秀(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观念心得体会优秀 篇1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战: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将摆上日程,必须在增加投入与开拓中小学生能力、素质上寻求解决办法;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必须解决连串的新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础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世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将更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宏观上的重大措施,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实行高校扩招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但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宏观上的战略决策外,在微观上,还必须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建设一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是多么地有个性和有出息。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转观念心得体会优秀 篇2
近几年来,我在班级工作中,值得欣喜的一点做法,就是完成了一种思路上的转变从“保姆式”服务到“点菜式”消费。
“保姆式”服务要有“保姆式”班主任。这样的班主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细,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忙,忙课上,忙课间,忙室内,忙环境;三是烦,辛辛苦苦几年,终是空如许,反落得孤苦失落,惹人眼见心烦。“保姆式”老师“保育”出的学生也具有襁褓中婴儿的特点:一是靠,靠你喂他吃,靠你教他学,靠你替他做;二是娇,满身委屈,老师和学生都是他的出气筒;三是独,凡事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
事后,我沉思,我究竟有什么错?我不停地问,问自己,也问别人。我不停地想,想自己的做法,也想别人的做法。我尝试着,让学生去想,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未知。
直到近几年我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教师就应该是教师,是授业的教者,更是传道的师者。班主任更应该研究传道之术,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学生的大朋友;是饭店的“老板”,更应是“侍者”。学生的受教育用商业宣传术语来表达,应该称为“点菜式”消费。
要让学生到你的“菜谱”上点到可口的“菜”,班主任必须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博,博学多才,博闻强记。二是活,方法灵活,应变能力强。三是阔,心胸宽阔,有“肚里能撑船”的气度,放弃自己的师道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四是正,身正,利于身教;理正,以理服人,公平合理。
转观念心得体会优秀 篇3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本书学习,使我成长了不少。现将学习情况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过去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更应该多一些启发式教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创新教育从形式方面来说,创新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格局,对传统教育要取其精华,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为宗旨,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教育内容方面来说,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次教师必须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再次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素质。创造型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往往喜欢使用灵活,更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方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各学科尤其是实验教学中,教师采取“建设性的行为”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实施空间很大。注意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而形成创新的实践能力,应培养学生从想说、想问、想做,发展到敢说、敢问、敢做,最后达到会说、会问、会做。这个过程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树立“发挥潜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它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素质教育的性质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一种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而稳固的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使每个学生特长都能得到发挥,真正体现发挥潜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教育的过程本是教师和学生不同生命体之间的信息交流,这信息不仅有知识的内容,更有情感的蕴涵,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因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努力学习他的课,这说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而这种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教学气氛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关爱学生,满腔热忱,耐心细致地对待每个学生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的关键,特别是对传统教育中被称作“后进生”的学生,教师更应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竭力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表扬。“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学习,在课堂上也才能踊跃思考,勇于争辩,勤于动手。
五、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飞速发展和个人领会吸收之间存在矛盾,学校教育不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因此,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的基本思想,所以,教师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在综合、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师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狠下功夫,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定能够培养和提高的。
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教师的不懈努力。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不断探索教改的新思路。
转观念心得体会优秀 篇4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所面临的挑战是当代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竞争。例如: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将把素质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对传统的教学过程从理论到实践提出挑战: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将摆上日程,必须在增加投入与开拓中小学生能力、素质上寻求解决办法;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必须解决连串的新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基础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市场,而且要面向世界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要求将更进一步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教育在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等诸多方面相对滞后,“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
目前,我国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宏观上的重大措施,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考制度、实行高校扩招等等,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但推进素质教育除了宏观上的战略决策外,在微观上,还必须解决一个“瓶颈”问题—建设一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育观念现代化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先进的教育观念最终要由教师落实到学生身上。很显然,没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就难以落实到学校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更无法有效地改变教师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已经习惯了的行为模式。教师面对的是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改变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外部,而是学生本身,即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学生自己去最后完成。醒悟了这一过程,教师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其实是学生本身。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如何用正确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呢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塑造学生就是通过各种育人手段,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能力,哺育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使他们“百花齐放”、“千姿万态”,成为各色各样的人才。“克隆”学生,就是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以一个模子,一种方式,一标准把原本千姿百态、生动活泼的孩子都加工成“标准件”“通用件”。在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按自己未必一定正确的观念将什么都统一起来,有的甚至连鼓掌也统一起来,统一节奏,统一行动。鼓掌本身是自由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统”的结果是将人的情感也统掉了。这就叫“克隆”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训练模式使他们养成了一个寻找标准答案的思绪习惯,他们在想: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呢他们关心的不是自己怎么想而是老师怎么想,然后才好与老师“保持一致”。这样“克隆”出来的学生,不可能有创新精神。这难到不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惕吗
陶行知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对我们教师应该是一种提醒和启发:不要嘲笑学生,即使他们在某些时候显得很笨或者表现不好,教师如果能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这些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是多么地有个性和有出息。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