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工心得体会

请欣赏女职工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女职工心得体会 篇1

最近看了一本书——《我们为谁工作》。它从每一位员工都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观——“我们为谁工作”这一根本命题着手,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论证和解答。掩卷沉思,自觉收获不小:原来我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都是在为自己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工作,不是为薪水而工作(持有这种观点的集团员工不在少数),更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可以说,读完这本书,我对“我们为谁工作”这一思想深处的问题有了根本性的认识,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全书从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开始。故事说的是一个心理学家到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教堂,询问三位正在砸石头的工人在“为谁工作”。第一位工人怨气冲天地说他正在用重得要命的铁锤去砸硬得要死的石头,在为工作而工作;第二位工人无可奈何地说正在为一家老小的温饱而砸石头,在为薪水而工作;最后一位工人心平气和地说他正在参与兴建一座雄伟的教堂,和建设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在为人生价值而工作。原创:面对同样工作(砸石头),三个人有三种看法,三种看法导致三种不同的工作感受,也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工作的心态影响到工作的业绩。

在客户经理的工作中有一项话费催欠。炎热的夏天里,小张和小王都出发上门催欠去了,二人均无果而归。刚从机房转岗过来的小张垂头丧气地向小王抱怨:“这么热的天,这么远的路,上了门不但要看他们老总的脸色还被数落了一通,欠费不交居然还理直气壮,真气人,下次我再也不去这家公司了。”小王从座位上站起来:“为什么不去了去!!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理直气壮的应该是你,明天你还得去。”第二天小张出发去了别的单位,经过第一次的碰壁,小张采取了电话催欠的形式,他不愿再看客户的脸色了。从前台服务部门转岗过来的小王接连几天往欠费单位跑,有时甚至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终于,他拿回了支票。可见,不同的心态导致不同的工作态度,不同的工作态度导致不同的工作业绩。

那么,为什么说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也不是为了薪水而工作呢因为单纯为工作而工作的人,看不到自己的潜能,缺乏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只能按照上司交待的任务、交待的方法去做事,因此将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最终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创:因为单纯为薪水而工作的人,盘算着干什么样的工作能得到什么样的报酬,干多少工作能得到多少薪水,只想到工作只要对得起自己得到的薪水就行,全然没有责任感可言,更谈不上、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他们看不到艰苦的工作能锤炼自己的意志,挑战性的工作能拓展自己的才能,与同事的紧密合作能提升自己的人格,与客户的和谐交流能造就自己的品性。殊不知,相对于这些“西瓜”,微薄的薪水充其量也只能算作“芝麻”。如果成天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斤斤计较、大伤脑筋,看不到工资背后蕴藏的巨大成长、锻炼机会,岂不是丢了大西瓜拣了个小芝麻吗排除了上述两种错误观点,我们究竟在为谁工作的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为自己工作。为自己工作,因为工作能为我们提供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为了提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处事能力,我转岗成为一名客户经理,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由于营销工作的特殊性,免不了要和形形色色的商企客户打交道,经过长期的磨练,积累了一些营销经验,体会到推销产品就是推销自己。在针对某一客户推荐某项业务时,首先要了解该公司正在使用哪些电信业务,使用情况怎么样,才能判断出客户是否有增加或更新某项电信业务的需求,然后制定一个整体营销方案,方案主要内容要让客户明白使用新的电信业务可以给其公司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字的对比来说明,一个好的营销方案可以起到激发客户消费电信业务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营销中,光有好的营销方案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去操作这个方案,这就要讲究营销技巧了。客户是有潜在需求的,但客户往往不会轻易接受我们的'提议。唯有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消除客户的抵触情绪,才能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遇外网用户,我都以拜访、服务、聊天为主,循序渐进地与客户拉近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把用户的思路一步步地带到自己的框架中去,直到最后同意我的观点,达成交易。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成功,成功、失败,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不懈,抓住每一个机会,发现潜在客户,用心与客户进行交流,用行动为他们服务,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能充分发挥能力和实现自我的需要,才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那么,是什么能帮助我们获得这种需要呢只有工作。这是因为人生需要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工作就是这样的舞台。借助这个舞台,去展示我们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去展示我们长期实践积累来的应变能力、决断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处事能力等,借助这个舞台,才能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增长技能,培养和锻炼能受益终身的本领,才能最终达到全面充实自己、提升自我的目的。借助这个舞台,才能在充分品味工作中的乐趣、充分享受工作带来的荣誉、充分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赢得他人的认可,收获社会的尊重。一旦失去这个舞台,生存就没有质量,生活就失去了基本的意义和理由。为自己工作,因为人生在世需要工作。人立于世必须要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要解决个人的温饱,要养家糊口,还要进行社会交往,只有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才能使这一切皆有可能;其次要有一定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离开了工作,不仅生存需要无法得到保障,而且精神也会极度空虚、郁闷,甚至完全崩溃。在现实工作中,还经常会听到“工作需要我”这种说法。持有“工作需要我”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他所从事的工作非他不可,如果换了人就会耽误工作甚至完全做不好他这份工作。这种观点是相当有害的,容易使人工作因新守旧甚至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甚至目空一切;缺乏激情甚至不思进取。同时这种观念也是十分荒谬的,它脱离了当今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实际,要知道找一份工作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找一份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则是相当困难的事。

如果有机会工作,应该感谢为我们提供工作机会的人,应该以感恩之心珍惜工作、用心工作、善待工作,这才是智者之举,才是君子所为。如此看来,弄清楚“你在为谁工作”,实在不是一件小事。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解除困惑,摆正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向杰出。

女职工心得体会 篇2

最近看了一本书——《我们为谁工作》。它从每一位员工都需要自我反思的人生观——“我们为谁工作”这一根本命题着手,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论证和解答。掩卷沉思,自觉收获不小:原来我们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都是在为自己工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工作,不是为薪水而工作(持有这种观点的集团员工不在少数),更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可以说,读完这本书,我对“我们为谁工作”这一思想深处的问题有了根本性的认识,颇有豁然开朗之感。

全书从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开始。故事说的是一个心理学家到一座正在建设中的教堂,询问三位正在砸石头的工人在“为谁工作”。第一位工人怨气冲天地说他正在用重得要命的铁锤去砸硬得要死的石头,在为工作而工作;第二位工人无可奈何地说正在为一家老小的温饱而砸石头,在为薪水而工作;最后一位工人心平气和地说他正在参与兴建一座雄伟的教堂,和建设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在为人生价值而工作。原创:面对同样工作(砸石头),三个人有三种看法,三种看法导致三种不同的工作感受,也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结果。由此可见,工作的心态影响到工作的业绩。

在客户经理的工作中有一项话费催欠。炎热的夏天里,小张和小王都出发上门催欠去了,二人均无果而归。刚从机房转岗过来的小张垂头丧气地向小王抱怨:“这么热的天,这么远的路,上了门不但要看他们老总的脸色还被数落了一通,欠费不交居然还理直气壮,真气人,下次我再也不去这家公司了。”小王从座位上站起来:“为什么不去了?去!!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理直气壮的应该是你,明天你还得去。”第二天小张出发去了别的单位,经过第一次的碰壁,小张采取了电话催欠的形式,他不愿再看客户的脸色了。从前台服务部门转岗过来的小王接连几天往欠费单位跑,有时甚至一坐就是二三个小时,终于,他拿回了支票。可见,不同的心态导致不同的工作态度,不同的工作态度导致不同的工作业绩。

那么,为什么说工作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也不是为了薪水而工作呢?因为单纯为工作而工作的人,看不到自己的潜能,缺乏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只能按照上司交待的任务、交待的方法去做事,因此将失去许多宝贵的机会,最终将与成功失之交臂。原创:因为单纯为薪水而工作的人,盘算着干什么样的`工作能得到什么样的报酬,干多少工作能得到多少薪水,只想到工作只要对得起自己得到的薪水就行,全然没有责任感可言,更谈不上、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他们看不到艰苦的工作能锤炼自己的意志,挑战性的工作能拓展自己的才能,与同事的紧密合作能提升自己的人格,与客户的和谐交流能造就自己的品性。殊不知,相对于这些“西瓜”,微薄的薪水充其量也只能算作“芝麻”。如果成天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斤斤计较、大伤脑筋,看不到工资背后蕴藏的巨大成长、锻炼机会,岂不是丢了大西瓜拣了个小芝麻吗?排除了上述两种错误观点,我们究竟在为谁工作的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为自己工作。为自己工作,因为工作能为我们提供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

为了提升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处事能力,我转岗成为一名客户经理,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由于营销工作的特殊性,免不了要和形形色色的商企客户打交道,经过长期的磨练,积累了一些营销经验,体会到推销产品就是推销自己。在针对某一客户推荐某项业务时,首先要了解该公司正在使用哪些电信业务,使用情况怎么样,才能判断出客户是否有增加或更新某项电信业务的需求,然后制定一个整体营销方案,方案主要内容要让客户明白使用新的电信业务可以给其公司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数字的对比来说明,一个好的营销方案可以起到激发客户消费电信业务的重要作用。但在实践营销中,光有好的营销方案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去操作这个方案,这就要讲究营销技巧了。客户是有潜在需求的,但客户往往不会轻易接受我们的提议。唯有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消除客户的抵触情绪,才能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遇外网用户,我都以拜访、服务、聊天为主,循序渐进地与客户拉近感情距离,建立融洽的关系,把用户的思路一步步地带到自己的框架中去,直到最后同意我的观点,达成交易。通过一次次的失败、成功,成功、失败,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不懈,抓住每一个机会,发现潜在客户,用心与客户进行交流,用行动为他们服务,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告诉我们,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能充分发挥能力和实现自我的需要,才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那么,是什么能帮助我们获得这种需要呢?只有工作。这是因为人生需要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工作就是这样的舞台。借助这个舞台,去展示我们寒窗苦读得来的知识,去展示我们长期实践积累来的应变能力、决断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处事能力等,借助这个舞台,才能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增长技能,培养和锻炼能受益终身的本领,才能最终达到全面充实自己、提升自我的目的。借助这个舞台,才能在充分品味工作中的乐趣、充分享受工作带来的荣誉、充分体味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赢得他人的认可,收获社会的尊重。一旦失去这个舞台,生存就没有质量,生活就失去了基本的意义和理由。为自己工作,因为人生在世需要工作。人立于世必须要有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要解决个人的温饱,要养家糊口,还要进行社会交往,只有通过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才能使这一切皆有可能;其次要有一定的精神寄托和追求。

离开了工作,不仅生存需要无法得到保障,而且精神也会极度空虚、郁闷,甚至完全崩溃。在现实工作中,还经常会听到“工作需要我”这种说法。持有“工作需要我”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他所从事的工作非他不可,如果换了人就会耽误工作甚至完全做不好他这份工作。这种观点是相当有害的,容易使人工作因新守旧甚至固步自封,骄傲自满甚至目空一切;缺乏激情甚至不思进取。同时这种观念也是十分荒谬的,它脱离了当今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实际,要知道找一份工作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找一份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则是相当困难的事。

如果有机会工作,应该感谢为我们提供工作机会的人,应该以感恩之心珍惜工作、用心工作、善待工作,这才是智者之举,才是君子所为。如此看来,弄清楚“你在为谁工作”,实在不是一件小事。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解除困惑,摆正心态,重燃工作激情,使人生从平庸走向杰出。

女职工心得体会 篇3

为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职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公司多次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到各分公司基站送“智慧”。此次,公司为员工成长精心准备了《电力员工不可缺少的18种精神》等书籍,帮助职工提高工作执行力,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养成敬业、责任、诚实的良好风尚。公司领导鼓励全体干部职工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更新知识,学以致用,为做好公司工作共同努力。读了这本书,我感受颇深,作为一个电力工作者,不仅要为自己的工作负责,还要为广大群众的利益负责。

因此,我们更应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爱岗必敬业。既然我们选择了一种工作,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地对待我们的工作。因为,只有具备了敬业精神,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才能成就一份卓越的事业。在我们的队伍中,爱岗敬业的不乏其人,大家站在自己的岗位上,放弃自己的私事,为群众办实事,架高塔、牵银线,为身处偏远山区的老乡们送去光明,这些默默为人民办实事的人都是爱岗敬业的突出代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一些职工身上,的确出现了把爱岗与敬业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现象,也就是说只爱岗不敬业。这是为什么呢?

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他们的“爱岗”其实爱的是电力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和较稳定的工作生活环境,而不是爱电力岗位所应履行的责职、任务,故在敬业上出了问题。有的进了电力系统就以为捧上了铁饭碗,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无所用心;有的上班不干公务干私务,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票;还有的作风拖拉,办事推诿,对群众的需求充耳不闻,对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种种不敬业的现象严重损害了电力工作者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在其位谋其政,在其岗干其活,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要解决我们的员工爱岗不敬业的`问题,关键要靠“三律”:

一是靠自律。每一个员工都应牢记党的宗旨,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

二是靠纪律。党有党纪,政有政纪,通过纪律约束,让我们的员工不得不敬业,不得不为人民群众办事;

三是靠法律。严格贯彻实施《劳动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晋升制度,真正做到奖勤罚懒,晋优降庸,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我们要把企业当成是我们展示自己的一个舞台,企业的发展,不断需要有人走上新的岗位。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把企业当作是我们个人的成长舞台,企业发展了,我们自身的价值也能可得到实现。

女职工心得体会 篇4

在企业安全生产学习中,人们通常把管理者对员工提出安全规范要求称之为“要我安全”,而把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称之为“我要安全”。两种提法,不仅表述了语言概念不同,且安全实现方式和管理效果也不一样。“要我安全”,是从客体出发,由外因发出安全生产约束控制信息,作用于安全生产行为的主题,最终达到生产安全;“我要安全”则是从主体出发,由内因产生安全生产的动机,主观能动地实现安全生产。从管理角度来说,“要我安全”和“我要安全”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要我安全”是外因,是动力;“我要安全”是内因,是根据。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从不同方面对实现安全生产起到推动或决定作用。

如何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呢?笔者工作在电力建设企业,立足于生产第一线,对于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安全是生产的保障,有了安全才有效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着眼人的安全心理进行安全教育

安全心理是人在生产劳动这一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劳动过程中伴随着生产工具、机械设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与安全意识。主要包括:劳动生产中的安全心理、职业安全心理、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群体心理、安全组织心理等。通过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心理现象的总结,可以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产生安全教育的心理效应,达到抓住人心、震撼人心、深入人心的效果。因此,安全教育应抓住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利用安全心理的优先效应,抓好对新员工进厂后的安全教育,以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给新员工打下安全生产烙印。二是利用安全心理的近因效应,以本单位的典型安全案例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用活生生的事实影响员工、激励员工。三是利用安全心理的'暗示效应,运用含蓄的、间接的办法,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常规教育。不管采用哪种教育方法,只要密切联系实际,坚持从人的安全心理出发,牢牢抓住人的安全心理倾向,抓住不同时期人的安全心理状态,抓住不同类型人的安全心理活动,进行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的安全教育,就会使教育和心理形成共鸣,强化人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使员工产生“我要安全”的强烈倾向。

其次、把握人的安全行为贯彻安全制度

安全行为是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保护自身和保护设备、机器等物质的一切动作。在我们电力建设行业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自动化操作、现代化生产的条件下,安全行为不仅是个体自我保护行为,而且是生产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总体行为。要建立起总体的安全防范系统,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安全保护,这就需要有一套能够把个人安全与总体安全密切联系起来的制度规范人的安全行为。这套制度要站在安全行为者的角度来编制和操作,由安全行为者从内因产生“我要安全”的行为。就我们公司整体来说,因为企业生产性质不同,存在着多工种联合、多工序交叉、多环节衔接作业的特点,所以就应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紧紧把握员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建立和健全个人自我安全保护制度。主要是:员工有权对违章的生产指挥不执行;有权对违章的生产工序不交接;有权对违章的生产设备不操作;有权不在违章的生产环境中作业。这就从行政法规上确立了员工劳动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自觉地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自觉地进行安全保护。员工们说得好,事故不难防,重在守规章;最大祸根是失职,最大隐患是违章。只要我们真正把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当成生命之友,安全之伞,就能够站在安全生产的主题地位上,实现安全生产。

第三、针对人的事项障碍展开安全活动

安全生产学习中的思想障碍是影响员工“要我安全”的重要问题,是各种不安全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在抓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发现,一般情况下,员工都会为满足自己的安全需要而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遵守安全生产规程,但有的时候,有些人则可能因为存在某些思想障碍,不仅忘记了“我要安全”,而且做不到“要我安全”。这类思想障碍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对安全生产规程并没有真正理解,看不到违章操作的严重危害性;对安全生产规程感到麻烦,图省事、求简便而不去遵守;因抢时间、赶进度,而忽视、忘记安全生产规程;对自己的熟练技术过分自信,心存侥幸,麻痹大意;逞强好胜,表现为胆大妄为的冲动,明知故犯;因为身体疲倦,精神松懈,注意力分散而顾不上安全生产规程等。近几年来,某些单位主管生产的领导和个别员工明知是违章作业,但他们为了赶生产进度而在不安全环境下操作,违反操作规程,结果发生了严重的事故,给个人或家庭带来极大痛苦,也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从消除员工思想障碍入手,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开展安全活动。例如:开展安全规章制度教育,让员工明确遵章的必要性、违章的危害性;开展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推行标准化作业和安全责任制,强化员工的安全保护;积极搞好均衡生产,使员工保持旺盛的精力、体力,控制和减少不安全行为等等。通过这些方法,使员工逐步消除抵触、违反、消极、侥幸、松懈、逞能等思想障碍,增强“我要安全”的自觉性。

总之、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需要安全生产行为的主体——广大员工从思想认识到心理、行为都来一个大的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离不开大量的宣传、教育、检查、督促、奖惩等工作。依靠“要我安全”的外因动力,促进“我要安全”的内在变化,使安全生产成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动,这样,我们的安全生产就一定会达到一个新水平。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