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请欣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

百草园是绍兴鲁迅故居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是鲁迅曾经读书的地方,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明了鲁迅在这两个地方的生活。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12篇中的一篇。

三味书屋的“三味”指的是“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百草园是鲁迅童年时的乐园。他喜爱蟋蟀和谐而美妙的叫声,喜爱大自然和充满好奇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心理,百草园在鲁迅笔下变得神秘了。

从描写覆盆子的形、色、味三个方面来写,透露出鲁迅对它的喜爱。而“美女蛇”的故事更给百草园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丰富了鲁迅儿时乐园的情趣。“扫”“支”“撒”“系”等一连串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捕鸟的过程,表现了儿童的'活泼以及捕鸟时的兴奋与惊喜。

两个“Ade”和两个“我的”真切地表现了鲁迅对百草园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给我读的书渐渐增多”写出了鲁迅因为勤奋好学而博得了先生的好感。“爬”“折”“寻”“捉”“喂”这一系列动词具体写出了园子里的乐趣,反衬了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单调和枯燥。用戒尺打、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常用方式。有规则而不常用,说明先生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待学生的开明思想。他对学生严而不厉,甚至是严而可亲。大家放开喉咙读的内容没有加标点符号,说明他们并不理解所读的内容,只好乱读一气,表现了封建教育内容的陈腐。从“微笑”“仰”“摇”“拗”

可看出先生读书时自我陶醉的态度,既表现了他的迂腐可笑,又表现了可爱可敬。先生读书入神时,学生“做戏”“画画从侧面说明儿童对封的封建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文章的结尾不仅从时间上照应了开头,而且表现了三味书屋教育的失败,与开头写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暗中”暗中呼应,含蓄地称赞了儿童的天性,讽刺了封建教育制度,突出文章中心。

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懂得了许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2

我不禁回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还记的那时我在我姥姥家中,邻居家的小孩找到我对我说:“走,我们一起去树林里找知了壳吧!有人专门收知了壳,说不定还能换点糖吃!”“什么是知了壳啊?”这对于我一个城里的孩子完全没有一点概念!“走吧,我们告诉你!”接着他们带着我来到了一片林子中,他们拿着长干把知了壳敲了下来,我也第一次见到了知了壳。不一会儿,我们就找到了二十多个,我们带着战利品换到了一把糖。我们开心的分着那些糖,别提有多高兴了。

玩累了,我们便躺在了草地上。仰望着蓝天,这时一个小伙伴说:“不如我们到河边洗个澡,说不定还能抓到鱼呢!”我便跟着他们来到了河边,他们就像一个个泥鳅一样跳进了河里,在水中溅起了一个个小水花,看他们玩的那么开心,我也便跳了下去。这时一个小伙伴大叫“我抓到了一条鱼,我们来吃烤鱼吧!”“好!”他们找来了一些泥糊在了鱼身上,并把放在火堆里。等到泥烧了,我们剥去鱼身上的.泥,争先恐后的吃了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3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回忆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读书游玩的种种故事。

读了这篇散文,使我忽然觉得我们的童年还不如鲁迅先生小时候有趣。我们在家中只能靠看电视、玩电脑来消磨时光,打发时间;而鲁迅却在园中拔何首乌,冬天在雪地中捕鸟;我们下了课除了追就是跑,根本没有其它东西好玩,而鲁迅在三味书屋时一下课就和同学到三味书屋的后园去折腊梅花,找蝉蜕,有时还捉苍蝇来喂蚂蚁。哎,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为什么鲁迅的童年会如此绚丽多彩呢?而现在我们就是想拔何首乌,把墙翻个遍都没有,可现在珍贵的何首乌哪里去了?我们要去找蝉蜕,可是却连个蝉影也没有;我们要在雪地上捕鸟,那也是谈何容易,那时闰土的爸爸小半天能捕几十年鸟,而现在等一整天也不一定会有一只鸟出现。这都是为什么呢—一切都是因为污染环境、滥捕滥杀惹的'祸,污染环境使植物稀少,滥捕滥杀毁坏了生态平衡,使得鸟雀及某些动植物变得非常的稀少,使我们无法享受到鲁迅时代的童趣、快乐。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还我们一个充满生气的快乐童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4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