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数学的心得

请欣赏学数学的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数学的心得 篇1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本人看了《小学数学新课标》之后,感觉它在旧版的课标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原来是一些基础性的内容,主要是向学生们传授知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好就可以了,现在并不只是这样,而是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数学学以致用,而且是快乐地学习数学。我肤浅地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原来小学数学中的“两基”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多出的两个方面是“基础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在以前要求的仅仅是小学数学基础性的掌握,而现在却是把小学数学的.要求提高了层次,要求把数学的基本思想也要贯穿于数学教学中,同时要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学习,这样也就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养,并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确实这样一种的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们更好地学习数学的环境,对于学生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深厚的独立探究潜在习惯,也体现了新课标在指导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

其次,对比新旧课标的基本理念,我发现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是新版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数学思想的培养。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群体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差不多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但是并不是个别教学法,而是根据班级来衡量,这样我们就可以让不同的学习能力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另外,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该把数学上一下数学思想融于学习数学之中,这样从学生的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解一些经典的数学思想,那么对于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会有莫大的帮助。

再次,新课标中的应用意识,让我们看到在数学教学应该去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培养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因为大家都知道,不要做书呆子,应该尽可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既可以为生活提供便利,也可以让自己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积累知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一种通过在生活中来学习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是很好的掌握数学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通过实际生活来探索数学的兴趣,对于以后的数学学习有着更好地独立思考素养,更能在将来数学学习和进入社会都有着有益的助力。

以上,就是本人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一些浅薄的心得体会,我想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把这些体会浸润其中。当然,无论如何,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究数学教学,让学生在高效学习数学过程中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学数学的心得 篇2

在网上拜读了姜红英老师的《一年级数学学习要求》这一文章,觉得受益颇多,于是结合我们学校一年级的一些具体做法,我对该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并和我们一年级的各位家长共享。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养成有很多方面,首先要学会的是整理书包和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要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将学习用品准备齐全,这在习惯形成初期非常重要。其次,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册和书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老师会布置,家长只要督促书写端正、格式正确和及时改错即可)。

学习习惯的另一方面就是养成每天复习和预习的习惯。这也是我们数学常规作业,即回家三件事,一复习,二预习,三口算。

复习就是看着书给家长讲讲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发现。

预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安静看书后完成书上的相应练习和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的预习要求有两则:预习要求一,见空就填,见问就答。预习要求二,遇到问题自己想,独立思考无价宝,想不出来打问号,带着问题进课堂。

2、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的练习方式多样,可以做口算题卡,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口令。有时间还可以给孩子听算。我们关于口算练习的要求是:口算口算天天练,时间多我就做(口算题卡本),时间少我就读(口算卡),想练耳朵就听算。强烈推荐各位家长多给孩子听算,听算可以同时训练孩子听,写和算的速度和能力。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 ,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的。

3、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左右”的认识,有些孩子正确掌握左右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

同时,我们家长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很好的契机,一定别放过,顺便就可以教教孩子一些数学知识。比如,当孩子问你几点了,不防和他聊聊怎么认钟;当孩子问你,3-5不够减怎么办,你就可以谈谈负数的知识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闲谈,是他以后在课堂上学习数学宝贵的经验。

在时间许可时,我们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数学游戏或画画数学画,通过那些具有训练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和数形结合等方面的发展。

4、重视数学语言发展,为聪明插上翅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妨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插上“语言的翅膀”,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在生活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和孩子交谈的形式不必过于正式,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和孩子去公园时等等,这样交流的气氛要自然亲切得多。对话时要有意识的激发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因为……所以……”。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

数学书中的实际问题小朋友都要能在老师或家长引导下看书说出题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家长要能耐住性子,多听少说,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引发交谈话题,进行适当的点评反馈就够了。

5、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请教”。

把孩子推上讲台,做孩子的“学生”这虽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孩子的为师热情。他们会很兴奋,很热情的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比如:一年级孩子常常把老师的要求不能完整带回家,家长对于他们说的不合理的事情,请坚决保持绝对的怀疑,并且装出绝对的`好奇,请他们自己第二天把事情弄清楚,告诉你们。大家再装出绝对的空前的佩服。这样我们的孩子以后就会有意识的记住老师的要求,因为他会想到爸爸妈妈要请教他。

6、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与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得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7、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首先每个孩子由于学前的教育差异问题,大家的起点不同,因而我建议在一年级上期,我们家长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进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开始表扬的频率要高,渐弱之,以至形成习惯;踏步着或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进步,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于老师的口吻,夸张一点表扬,树立起自信,让他自强不息。切忌让孩子感受到你觉得他的学习很糟糕,你很着急,这样孩子也会因为没有成功感而对学习缺乏兴趣。这里我们说的其实就是纵向比较。

当然我们也需要横向比较,就是能将自己的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比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一定有收获。

其次,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另一方面,我们要能“不唯分数是问”。分数只能作为评介孩子的一个参照,90分与100分的孩子的数学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仅分数就能说明的,我们得具体分析才是。孩子有失误,是纯粹的粗心,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是临考心理欠佳,还是知识点没掌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教育模式,以上所谈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也期待能给孩子一双会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头脑。

学数学的心得 篇3

在网上拜读了姜红英老师的《一年级数学学习要求》这一文章,觉得受益颇多,于是结合我们学校一年级的一些具体做法,我对该文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并和我们一年级的各位家长共享。

1、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

习惯养成有很多方面,首先要学会的是整理书包和带齐学习用品,孩子要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将学习用品准备齐全,这在习惯形成初期非常重要。其次,作业格式训练也是学习习惯培养的一方面。要利用数学练习册和书让学生练习写数和写算式(老师会布置,家长只要督促书写端正、格式正确和及时改错即可)。

学习习惯的另一方面就是养成每天复习和预习的习惯。这也是我们数学常规作业,即回家三件事,一复习,二预习,三口算。

复习就是看着书给家长讲讲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发现。

预习就是让孩子自己安静看书后完成书上的相应练习和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的预习要求有两则:预习要求一,见空就填,见问就答。预习要求二,遇到问题自己想,独立思考无价宝,想不出来打问号,带着问题进课堂。

2、重视孩子计算能力的培养。

由于孩子的基础不同,不同孩子的计算熟练程度和速度也存在一定差异,要缩小这一差异,仅靠每天一节数学课练习是不客观的,因此还需要各位家长做有心之人,多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计算的练习方式多样,可以做口算题卡,供孩子独立练习,也可在做家务、和孩子上街等时间来个对口令。有时间还可以给孩子听算。我们关于口算练习的要求是:口算口算天天练,时间多我就做(口算题卡本),时间少我就读(口算卡),想练耳朵就听算。强烈推荐各位家长多给孩子听算,听算可以同时训练孩子听,写和算的速度和能力。同时要留心孩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粗心还是计算方法存在问题。但要防止枯燥的题海练习,错了还要罚的做法会扼杀了孩子学数学的兴趣的。

3、依据生活理解数学,让孩子在游戏中成长。

有些数学知识较抽象,容易混淆,我们家长要注意给孩子创造生活情境,让孩子在实际体验中理解知识。如"左右"的认识,有些孩子正确掌握左右需要较长时间和过程,家长要有耐心,在生活中强化孩子对左右手的认识,引导孩子借此来分辨物体间的.左右关系。

同时,我们家长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很好的契机,一定别放过,顺便就可以教教孩子一些数学知识。比如,当孩子问你几点了,不防和他聊聊怎么认钟;当孩子问你,3—5不够减怎么办,你就可以谈谈负数的知识等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闲谈,是他以后在课堂上学习数学宝贵的经验。

在时间许可时,我们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做做数学游戏或画画数学画,通过那些具有训练目的的游戏促进孩子在数学、认知、空间理解、想象力和数形结合等方面的发展。

4、重视数学语言发展,为聪明插上翅膀。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言能力的增强可以极大的改善孩子的学习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性。不妨给孩子的智力发展插上"语言的翅膀",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在生活中要多为孩子创设说数学的机会,让孩子说说自己的观点、看法与思路。和孩子交谈的形式不必过于正式,比如和孩子散步时,和孩子去公园时等等,这样交流的气氛要自然亲切得多。对话时要有意识的激发帮助孩子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我是这样想的";"我认为……""因为……所以……"。要求孩子说完整的话。

数学书中的实际问题小朋友都要能在老师或家长引导下看书说出题意。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家长要能耐住性子,多听少说,只要我们的话语能引发交谈话题,进行适当的点评反馈就够了。

5、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另一妙招就是经常向孩子"请教"。

把孩子推上讲台,做孩子的"学生"这虽有明知故问的嫌疑,但并不妨碍孩子的为师热情。他们会很兴奋,很热情的扮演老师的角色,介绍自己今天的学习收获。比如:一年级孩子常常把老师的要求不能完整带回家,家长对于他们说的不合理的事情,请坚决保持绝对的怀疑,并且装出绝对的好奇,请他们自己第二天把事情弄清楚,告诉你们。大家再装出绝对的空前的佩服。这样我们的孩子以后就会有意识的记住老师的要求,因为他会想到爸爸妈妈要请教他。

6、让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数子千过,莫如夸子一长",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家长肯定和赞赏。与其说"你不要这样做!"还不如"你那样能够做得更好!";与其让孩子在没完没了的批评中纠缠于做过的错事,还不如让适时的表扬给孩子的每次进步都鼓掌喝彩!自信不足的孩子更是特别害怕出错,家长更应尽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欣赏。"有进步!继续努力!""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行!",不要吝啬真心的表扬。

7、注重孩子学习过程,正视孩子考试成绩。

首先每个孩子由于学前的教育差异问题,大家的起点不同,因而我建议在一年级上期,我们家长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和自己比!就是将孩子现在同过去不同进期所取得的成绩相比较,是进步,还是退步,抑或是原地踏步。进步是因为他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有所完善,分析得出后要加以鼓励,让其发扬光大,开始表扬的频率要高,渐弱之,以至形成习惯;踏步着或退步了是因为他不认真,还是方法不妥,分析得出后对症下药,拉起来后再扶上走一程;稍有进步,作为家长可以借助于老师的口吻,夸张一点表扬,树立起自信,让他自强不息。切忌让孩子感受到你觉得他的学习很糟糕,你很着急,这样孩子也会因为没有成功感而对学习缺乏兴趣。这里我们说的其实就是纵向比较。

当然我们也需要横向比较,就是能将自己的小孩与同年级、同班级的其他孩子比较一下,找差距和不足。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成绩一般都很优秀,而这一切,一方面归功于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家庭氛围的熏陶,对于这些孩子的家长,我们不妨去讨教一番,再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实践,一定有收获。

其次,当他们面对新内容,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时,孩子就会感到困难,因此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家长在家看孩子的计算很熟练,就以为孩子的数学学得很好,但真正考查或解决实际问题时,孩子往往有些不适应,或者说不尽如家长之意。这就需要我们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孩子的学习内容,数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计算。

另一方面,我们要能"不唯分数是问"。分数只能作为评介孩子的一个参照,90分与100分的孩子的数学能力究竟相差多少,不是仅分数就能说明的,我们得具体分析才是。孩子有失误,是纯粹的粗心,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是临考心理欠佳,还是知识点没掌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教育模式,以上所谈的一些建议,仅供参考。期待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也期待能给孩子一双会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头脑。

学数学的心得 篇4

细细品读了蔡金法教授的《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系列实证研究》一书,其中关于"地基"与"高度"的比喻引发我深深的思考。蔡教授认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相当于建造一栋楼房的"地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像是一栋楼房的地面部分,楼层越高,建筑面积越大,就说明效益越高,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的成果举世瞩目,按常理推理,孩子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应让人惊叹,结果是否如常理呢?恰恰相反,蔡教授研究的数据表明,我国学生在计算题、简单问题的解决、以及过程限制的复杂问题解决方面比美国学生好得多,但在解决过程开放的复杂问题上的表现反而比美国学生差20xx年大学数学心得体会20xx年大学数学心得体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大部分是过程开放的复杂问题,我们的学生付出了许多的精力和汗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不一定能转化为解决非常规问题、开放的复杂问题的能力。中国学生在计算题的平均分上遥遥领先35个百分点,到解决简单问题时差距缩小为10个百分点,到了复杂问题上,我们的孩子却落后2个百分点,孩子们修筑了牢固的"地基",却在"高度"上略逊一筹,孩子们看似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却输在了终点……如此巨大的反差应该让数学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是否哪里存在着偏差与误区?

首先我们要来看看美国的孩子是如何"后来居高"呢?纵观中美学生的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美国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用较抽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喜欢用直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画图、列表、用文字描述等,方法多样而有趣;中国的孩子大部分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解题策略高度统一,极少数学生采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相信画图来解决问题的孩子,在我们老师眼里没准就是被归为差生类型的)。遇到找不到任何思路解决问题的`情况,两国学生的态度也大相径庭,美国的孩子总是尝试写点什么,而中国的孩子却是用空白来选择放弃。

现象:美国孩子用中国教师认为的不太数学化、不太严谨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复杂问题。

思考:我们是否存在一种偏见:轻视直观、图示表征,喜欢用数字、规律、程序等代数化的表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认为这些方法才是最简单最优化的方法

当前的解决问题的教学,教师们都意识到方法多样化的必要性,但紧接着的算法最优化是否又将算法多样化的给抹杀了,通常情况下,直观的、不够数学化的方法会被教师忽视,教师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筛选,通常情况下,教师引导孩子们比较方法时,总是青睐用推理逻辑严密,列式简洁明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推荐给孩子,这一做法否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想法,认为方法有好坏。造成后果就是只要列不出式子来解决问题,孩子们就认为这个问题太难,自己无法解决,很多孩子宁愿放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愿再去尝试其他的方法20xx年大学数学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即使是头脑中有了一些想法,也觉得自己的方法不是好方法,不敢大胆的表达,最终选择了放弃。

课内,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该怎样解决问题,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法。

学生1:"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我用55米减高15米,刚好等于上下底的和,然后乘15除以2就得到面积225平凡米。"

学生1分析得头头是道,推理逻辑严密,列式简洁明了。教师也不吝赞美之词,大力肯定了学生的方法。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学生2:"我是猜出来的,三条边的长度是55米,有一条是15米,我看图,一条和15米的差不多长,我就当它是15米,一条长很多,我猜长的是25米,加起来刚好55米,然后我用公式算出梯形的面积是225平方米。"

生2说完神色喜悦,我想他正为自己能够想出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沾沾自喜,等待老师的表扬,多可爱的孩子啊!

师:"同学们喜欢哪种方法?"

生;"第一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一种够简便。"

师;"那我们以后再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这种简单的方法。"

我坐在生2的旁边,明显看到生2低下了头,我想这孩子肯定感觉自己被"优化"掉了,难道生2的假设法真的没有可取之处吗?他的猜测毫无根据吗?

仔细想想,在我们一厢情愿的追求方法的"优化"过程中,有多少有效的策略被优化掉了。画图、列表、假设、猜测验证……这些在教师眼中略显幼稚的经常让我们忽视的方法,却有着让人不可小看解决问题的强大功效,不要让这种有效地解题策略在我们的算法优化的程序中溜走,我想,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孩子将众多的方法进行归类整理,让我们的孩子明白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大胆地根据实际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能解决问题的都是好方法。教师的观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教师改变观念,在教学中渗透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关注策略的多样性,相信我们的孩子将能在坚实的"地基"之上修筑起恢宏的建筑,实现"高度"的不断攀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