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心得(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心得 篇1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有幸与各高校教师相聚重庆,了解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项目,参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科学工作能力建设情况,受益匪浅,3天的时间学习圆通制,培训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收获良多,硕果累累,感受颇深。
加深了了解 增强了认知
圆通,融会贯通而不偏执,乃一切事物的规律。泰勒制对人的体力劳动规律性的探索,圆通制创造性的对人的脑力劳动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能认知岗位、明确志向,受到岗位工作的实践锻炼,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游刃有余,解决了企业需求与学生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学习了经验 建立了友谊
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凯里学院、阿坝师范学院、吕梁学院等十几所高校的教师共同培训的过程中,了解了其他高校圆通科学工作院的建设进展情况,学习了其他高校圆通科学工作院建设的经验,参观了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圆通科学工作院的实训中心,对辽宁科技学院建设圆通科学工作实训基地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对辽宁科技学院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更加有信心,这是通过书本学不到的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丰富了经验 提高了能力
在3天培训的宝贵时间里,在圆通科技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基于工作标准的课程教学设计》说课竞赛,终于有机会亲身设计一门实践课的标准体系,并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通过竞赛,对圆通制的认识从标准的训练系统提高到了教师自己设计标准化实训教学课程,也对自己未来的教学和科研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三天的培训匆匆结束,但对圆通制的学习和实践才刚刚起步,建设辽宁科技学院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的步伐才刚刚开始,在圆通科技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各高校的圆通科学工作院建设的示范引领下,相信辽宁科技学院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定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高素质的学生。
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心得 篇2
匆匆地,你走了,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八天加四天,短暂而又漫长,十二天,我们脱胎换骨。在春如四季的济南,我们度过了难忘的八天加四天,因累而难忘,因结识的同胞们而难忘,更因快乐、收获而难忘!
十二天的修炼,使我对磨课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常说“好事多磨”,殊不知“好课也多磨”,以前总想着课能一次性备好,可是经过这几天的磨课过程,我对磨课的看法发生了截然的变化。几天来,一直在思考着:磨课,能磨出什么呢?
一、磨出了教师的创新精神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如何更符合地方及学生实际,如何在几轮的磨课当中更富新意和创意,使得听课学生、教师不感到乏味,教师是决不能照搬教材,必须要对教材有所创新。因此,教师们在备课时拼命查找各种资料,对课堂教学过程重新整理并渗入自己的创新因素。因此每堂课总能让人眼前一亮。议课时,教师的点评,是从自己的角度提出的,更是自己的,新颖、独特的。思想的碰撞更能闪出创新的火花,合理的借鉴又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师的课堂展示和磨课材料当中处处彰显教师的创新元素。
二、磨练了教师的意志。
磨课,磨练人的意志。当自己的设计以及试教得到同行的否定时,当一遍又一遍的试教和修改进入盲区时,当各种各样的资料充入自己大脑中需要反复梳理提炼时,是需要意志去克服的。人是需要一点意志的。课备了一遍又一遍,加班家点班。这样的磨,苦吗?苦;累吗?累。但就是在这苦和累中,磨出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磨出了课堂的高效,更磨出了教师的意志,逐渐成长了起来。
三、磨出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磨课让每位教师都必须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检阅。如何沉稳、有序、巧妙地把握好课堂,把自己多年的教学成果展示在同行们面前,如何不在众多的老师面前把课上砸而丢了脸,这无形给了教师压力。然而着又是充分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每位教师都精心选课、备课,在磨课的整个过程当中显得认真、仔细、小心、专注。当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这既是生活又是事业。既然如此就应把书教好,何不趁此机会好好教教,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分量。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的确,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磨课”,它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磨出了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四、磨出了我们的“家底”
一位名师曾说:教师,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的确,每次外出听课,为的就是能听到荡气回肠的课。而每次,总是对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折服。一直困惑于课堂上流畅有效的过渡语该怎么说。有一段时间甚至在网上下载了一些评价语言,收集整理出来然后有意地去记一些,以便上课的时候能“妙语连珠”。所以,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花时间设计好引语、过渡语、结束语。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们累着,思考着,快乐着。欣赏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次上好课,都会在某些地方有所进步,同时也会发现遗憾。磨课之后,不管课上得如何,总是能有收获的,人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磨练中成熟起来的。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地收获,我们正是在“磨课”的过程中,在困苦与彷徨中,在希望与欣赏中,去经历,去收获,去成长,每一次“痛苦”的打磨不正是破茧成蝶的美好过程吗?
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心得 篇3
炎炎夏日,我有幸参加了20xx年xx省普通高中省级学科骨干教师研修项目,本项目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_月xx-_月xx线上培训,第二阶段为_月xx日—_月xx日由xx师范大学干部学院组织的线下培训。
我省20xx年秋季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同年新高一年级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到20xx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环节,同时实施新高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培训内容为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模式,高考评价体系下的数学教学,教学教研以及选课走班、生涯规划等,一系列新高考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和操作层面上的建议和分享,非常实用,有启发性和指导性。通过学习,让我对“三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有以下体会和感悟:
一、强化了对新高考评价体系的认识
xx老师的《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思路与实施建议》,xx老师的《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改革》,xx老师的《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高考数学试题分析》专题讲座,让我对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概念以及彼此的关联有了清晰的认识,明晰了“一核”是考查目的,包括“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了解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方向。同时,明确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载体是情境,情境又分为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高考中的情境命题分为四种类型:课程学习情境、探索创新情境、生活实践情境、高考数学学科情境,印象最深的是xx老师结合近几年高考题详尽地分析了“无情境不命题”的高考命题考查方向。
二、深化了大单元教学的理解
xx教科所的`xx老师《高中数学“问题链+任务单”单元式教学探索与实践》讲座,让我认识到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单元教学的研究思路、内容、意义和创新价值。学习了“三段七步十九要素”单元式教学模型,明确“单元教学”和“一课一讲教学”并不矛盾,是一个有机整体的关系,同时学习到了构建高中数学单元教学的两条线索为知识线索和逻辑线索,单元的划分可以按照知识主题单元、思想方法单元、学科素养单元三类,以及单元教学的设计。
认识到大单元学习是在学科大概念的统领下,有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任务、学习评价、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六个要素构成的学习系统。这种学习方式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是一种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单元的组织方式有多种思路:按教科书章节的主要内容、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阶段、按学科专题性的任务组织、按真实情境下的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单元学习可以分以下六步完成:确定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凝练引领性学习主题、设计挑战性学习任务(活动)、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构建开放型学习环境、开展反思性教学改进。
三、引发了关于思维教学的思考
xx教授《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质量评价与命题技术》,xx教授《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和重点》讲座让我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从“育分”转换到“育人”,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应该通过设计适切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要通过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引导学生用“三会”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新的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三新”背景下的一线教师,肩上有压力,脚下有力量,多一些学习,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实践,在探索中前行,收获中成长!
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心得 篇4
(一)珍惜
20xx年4月20日,我有幸来到z市z大厦参加z省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和省内近100名优秀教师齐聚一堂学习研讨。晚上一进会议室,一种浓浓的学术氛围迎面而来。静心坐下来,时不时的从大家的交流、谈话中感觉到来到这里的每位教师在教学务上都非常的优秀。心想,这次我能和他们坐在一起进行为期一周的学习研讨,肯定收获非常大。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一定好好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倾听,好好学习。
(二)倾听——参与——合作
起初,我因为感觉自己年龄小,经验不足,老是想:我要多听听专家、特级教师的建议。他们的教学理念先进,业务一流,生怕自己说的不对,充当听众的成分多一些。
渐渐地,我意识到:在这个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人都在默默的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每一个人对于这个团队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大家不会因为你的观点不对而不理会你,在这里有的只是知识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慢慢的,我由最初的静心倾听变为适时的参与。
当撰写B段脚本时,我又感觉到合作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起初根据要求我们大家分工撰写,各自完成后和在一起通览全稿。由最初的懵懵懂懂到渐渐地思路清晰,再到最后的审阅定稿,前后经历了7次的修改完善。这个过程并不是各自干完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就以了,大家拧成一股绳,绞尽脑汁、集思广益,想的是如何把我们的B段脚本写得最好。
最后的拍摄阶段,摄影人员的一句“好,非常好”,心里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全组人员都高兴的笑了,我静静享受着这个团队的合作带给我的幸福、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