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学习心得体会

请欣赏自闭症学习心得体会(精选4篇),内容由多美网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闭症学习心得体会 篇1

自闭症,此词于1943年由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凯纳正式提出,它被确认为一种全面发育性障碍,并且是跨越一生的障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闭症的方法,纵然如此,我们有办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是可教育的,经过适当的治疗和训练,他们可以在认知、情绪、社交及自理等方面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要与生活相融合在生活中训练自闭症儿童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生活中处处是教学场景、因势利导注意延伸、贵在坚持等。

1、善于抓住每个时机

善于抓住每一个时机训练自闭症孩子,在孩子起床、穿衣、洗漱、上厕所、吃饭、出门、坐公共汽车等活动时,要求孩子的行为尽可能符合社会规范。穿衣服:能自己穿吗?能自己分辨前后反正吗?能分辨自己的和他人的东西吗?吃饭:能自己吃吗?能坐在餐桌旁边吃吗?能不挑食吗?吃完饭能帮助大人收拾餐具吗?上厕所:能自己完成吗?能选择正确的排便地点吗?能在穿好裤子之后再走出厕所吗?坐公共汽车:能按顺序上、下车吗?知道坐公共汽车要买票吗?知道售票员验票时出示车票吗?知道不能丢掉票吗?在商场里:知道先交钱才能打开饮料吗?知道把钱交给谁吗?在朋友家: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拿吗?想拿东酉时知道问谁吗?教孩子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就必须向孩子提出要求,这些要求就是指令,而帮助孩子理解和遵循指令就是训练的开始,行为训练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也就贯穿于其中了。

2、抓住孩子与要求的时机

当孩子想要拿什么、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时,家长首先要把握此时此地是否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如果应该,就要要求孩子的行为符合规范(循序渐进地要求);如果不应该,就要告诉孩子为什么,并对他提出反要求。即他应该先做什么。这种情况下,孩子提出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强化物,而反要求就是指令的开始。

3、教育与生活的融合

寓教育于生活之中,这是儿童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知道,正常儿童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习得的,而孤独症儿童由于缺乏沟通的动机和兴趣,对外界丰富的语言刺激常常充耳不闻,一般不能自然习得语言。即使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他们的语言习得和正常儿童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常儿童是在对语言符号意义理解的基础上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而孤独症儿童说出的话对交际而言大都是无意义的声音,不具有交际工具的功能。因此孤独症儿童需要在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语言。但是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并不是可以通过你教我学的过程来完成的,它必须在实际的言语交际活动中进行实践才能掌握。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的目的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让孤独症儿童学会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学习。因此,语言教育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学习的内容应与孤独症儿童的生活密切相连。既要引导孤独症儿童向正常儿童一样,在生活环境中学习语言,需要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同时又要根据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创设典型的生活场景,引导他们理解并掌握语言。

自闭症儿童是不幸的,他们患有伴随终身的障碍。身为特教教师和家长,不仅要正确看待自闭症,更要锲而不舍、尽职尽责,努力提高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帮助他们从“自己的小世界”里走出来,迈入新的环境中,接纳新的生活。播种总会有收获的,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朵小花会散发出沁人的芳香。

自闭症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对于任何父母来说,孩子,无疑都是家里最亮的那颗星。但是,对于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来说,这个孩子却也是最遥远的人。他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远方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与别人交流,甚至是没有这样的意识。其中,同样也包括他们的父母;他是“星星的孩子”,也是自闭症儿童患者——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该症最早发现于1943年。当时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费雷斯特的一个名叫唐纳德的10岁孩子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他被称为“第一病例”,简称“DonaldT”。而进入1990年代后自闭症患者激增,平均每110个孩子中就有1个表现出自闭症症状。随着统计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这一疾病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正视。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个存在于社会角落的孤独群体:学者探究病史及病灶为预防与治疗方案提供最大的科学依据;爱心人士成立公益组织给予关怀与呵护;一些机构甚至是设立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得到相应的教育,同时以便于为病症的治疗提供辅助性的帮助。时至今日,自闭症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然而迄今为止,作为一种先天性障碍疾病,对于自闭症,目前国际上尚没有“完全治愈”或”根治“的方法。据东方启音技术总监崔广利介绍,“目前只是经过正确及时的干预和训练,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和提高孩子的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让孩子融入校园、融于社会。有很多自闭症的孩子经过正确和及时的`干预和训练,已经可以达到去学校上学的程度。就干预和训练而言,目前社会上普遍的做法无外乎都是坚持药物与非药物两者搭配从而进行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并且必须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多年来,“东方启音”致力于解决自闭症患者语言能力发展、促进其成长的研究与治疗。他们开设STAR(自闭症、发育迟缓、自闭症倾向课程)课程,严格按照美国STAR原版课程(level1—3)的课程内容(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学前概念、游戏及社交技巧及日常功能性互动等方面)进行授课,运用三大策略”DT/PRT/FR“按照STAR数据记录表对孩子情况进行精准量化跟踪,对孩子言语能力不同方面进行干预和训练;同时在评估师对孩子进行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为孩子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口肌训练、启智认知及逻辑表达训练、运动表达、多感官训练、视听训练、专注力及社交行为能力训练等方面。

2017年4月2日,在第十届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东方启音携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明天”公益基金启动“自闭症早期干预公益联盟计划。”联合美国、澳大利亚、香港专家团队通过自闭症早期筛查、干预康复等形式帮助贫困及偏远地区儿童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建立自闭症家庭与社会融合的渠道,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自闭症治疗专家曾表示,虽然自闭症儿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交流、不会沟通,拥有完全异域的思维方式。但来自社会的关注、了解、接纳、包容、关爱,可以为自闭症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其融入社会大家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足以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就这一层面而言,很显然来说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病症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原因也能有迹可循。但也有部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产生退行性变化从而毫无征兆地出现语言沟通障碍,以至于在一开始家长往往无法察觉。如果家长有留意到孩子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落后于同龄孩子,缺乏目光对视,兴趣狭隘或有刻板重复动作,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等情况,就要及时找专业言语治疗师进行干预和训练。

作为父母,当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患者后,首先必须要勇于接受现实,并且要懂得自闭症儿童跟其他孩子一样,他们的一些特征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也许他们会用一个特别的方式去看待和理解我们的世界,但这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

其次,一般来讲缺乏交流和关爱往往是自闭症儿童的病源所在。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积极地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出孤独,做一个懂得孩子心理需要的父母。要积极地创造机会与孩子沟通,每天保证有固定的时间单独跟孩子交流,可选择在饭后、睡前与孩子交谈。时间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因为这段时间孩子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谈话的内容要以孩子喜欢的话题为准。每周至少要抽出半天跟孩子在一起,把自己交给孩子。平时,选择一些能激发孩子交往愿望、培养良好交往技能的读物进行亲子阅读。

自闭症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每一个孩子出生之后都需要依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成人影响重大,对于罹患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天然的依附在他们眼中“形同虚设”,他们的世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是他们的典型临床征兆,也是阻碍他们通往正常世界的巨大牵绊,因此,他们被谓之“星星的孩子”。

如何为星星搭建通往天空的桥梁,如何让他们的人生不致在孤独与困苦中磨灭,是每个星星家庭拼尽全力努力的方向,也是这个社会向着美好与和谐之途发展的灯塔。9月初,国内首家公立自闭症学校——广州市康纳学校又迎来了新生入学的日子,这是康纳学校自去年成立小学部以来的第二次招生,又会有24名患有自闭症的学生成为这里的小学新生。

自闭症康复治疗需要医学、心理和教育全面介入

作为这所学校的负责人,康纳学校校长樊越波带领的编辑走进自闭症孩子的世界,并分享在为自闭症孩子康复训练努力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及收获与成功。

如今,人们已渐渐认识到,自闭症是一种终身残智,而且需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治疗难度不可小觑。作为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全国首家公立自闭症示范学校,樊越波校长直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很多,抛却经济能力与社会压力等大的问题不谈,其它方面,如教学人员搭配,班级学生搭配,课程的选择,教学方法等等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摸索,甚至于如何将单个孩子的个别教育计划体现在一个班级整体的上课过程中,都是让老师们时感心力交瘁的地方。

在原有的基础上,康纳学校去年成立了小学部,并成功招收进了第一批学员。这一年以来的办学经验,尤其是针对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群体,樊越波校长坦言,有困难也有收获,但有信心将这个为自闭症适学儿童专门开设的办学模式继续进行下去。

在交谈当中,樊越波校长认为,自闭症的孩子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他的问题所在,这需要医学、康复、心理、教育的共同介入,因此,学校的教学人员在人员的设置上须充分考虑每一个孩子的特殊需求。

个性化的全面评估是不可或缺的治疗康复程度“晴雨表”

樊越波校长介绍,在自闭孩子接受教育的流程方面,应当特别注重评估环节。评估的团队由各种专业类型的人员组合,目前团队组成有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教师。这样的评估团队,每人负责其中工作的一部分,包括社工会对他的家庭状况,父母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因为父母所具有的文化教育程度、心态、对孩子能够投入多少精力,家庭是否和谐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变化起到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事实上,在选择招生的过程当中,学校的工作人员就会格外注意到这些因素,因为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是一个终生的问题,他最终的归宿还会是家庭。每一对父母的配合,实际上对孩子的预后会产生很大作用。这一点不容忽视,为了达到目标,相比较普通儿童,学校方面必须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做更多的努力和工作。

在学校,医生会注重孩子在生物学相关方面的问题,如睡眠、饮食,是否用药,一直以来的发育状况,出生前后的情况,及其家庭相关病史等等。当然,也会对每一个孩子的现有能力进行评估,因为他们的患病程度都因人而异,有的孩子主要是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而有的孩子会在认知和理解能力上与普通同龄人有所偏差。

评估分为社交部分,认知部分等几个大的`方面,对其感觉统合能力、体能、行为、语言方面都会有详细的评估。经多位专业人士评估讨论后,会总结出一份完整的评估报告,交予孩子的班主任和父母,这样才会对孩子的康复教育起到全面而规范的指引作用。樊越波校长还补充,为了检查孩子的康复程度,这样的全面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

三个老师八个孩子的班级 动态管理为有利达到“因材施教”

如何将训练目标融合在教案中去实现教学目标?现在的小学部每个班级有八个孩子,两名老师,还有一名助教,每个孩子各有差异,老师们手上都会有关于每一个孩子不同的评估结果报告。八个孩子聚在一起上课时,老师只可能出一份教案,却要顾全八位学生,在一份教案中如何体现对八个孩子的训练目标及如何去完成,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这是对老师教学能力及技巧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考验。

孩子们的表现和“主流”孩子不一样,表现也千差万别,正常孩子可以简单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接受水平,而自闭患儿,这个孩子喜欢这样的接受方式,那个喜欢那样的接受方式,即他们每个人的接受方式不一样,更不用说接受能力的高低。因此,老师虽然只是备了一份教案,但有时候是分为三个等级,三个层次来设定目标。甚至为了最大可能满足孩子个人差异性的要求,到最后这份教案会分解成七至八个层次。樊越波校长表示,这一年以来,其实每一个老师所面对的压力与困扰都是相当大的。

自闭症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我刚接触自闭症儿童,没有相关的经验,如何使他们的情况得到改善成为困扰我的问题。这次我有幸参加由著名的特殊教育研究者杨宗仁教授主讲的“自闭症儿童游戏与文化介入”讲座,真是获益良多。经过三天的课程,我获得很多自闭症儿童游戏与文化介入的观点和策略,使我获得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启示和指导。

杨宗仁教授以大量的视频实例解说了游戏与文化介入的相关观点和策略:社会性趋向、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等都与文化学习有关;强调从游戏与日常生活进行介入,让自闭症儿童从中自然地学会各种文化学习能力;在介入时特别注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

这次的讲座,留给我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游戏的权利,而且特殊儿童更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介入;

第二、特殊儿童的康复策略与普通儿童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融会贯通;

第三、对特殊儿童的干预应重视过程而非目的。

喜欢玩游戏,是所有儿童的天性。虽然特殊儿童在某些方面与普通儿童不一样,但我们不应该就此认为他没有这个能力或不适宜玩游戏,特殊儿童同样享有游戏的权利,而且游戏是自闭症康复最需要的一种广泛性介入策略。特殊儿童能从游戏中提升双向的社会互动、想象力、心智理论、情绪调控、思维弹性、五官知觉、社会沟通等。游戏的种类很多,一个游戏可以同时训练或干预特殊儿童的多个方面,训练或干预特殊儿童的某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多个不同的游戏,因此,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和能力水平选择有针对性的游戏。相对于普通儿童的游戏,特殊儿童的游戏更需要贴近社会生活的情境,需要看准时机变化玩法,没有固定的游戏目标。游戏旨在让特殊儿童愉快、自然地学习普通的生活模式。

杨教授的自闭症儿童教学方法与普通幼儿园的教学方法相对比,我感到二者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游戏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法,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能从游戏中自然地提升各种能力,同时能获得愉快的正向情绪;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是儿童最易于接受的,普通儿童能从具体生活中获得抽象知识,而特殊儿童能学会各种各样的生活模式、生活经验,使他们进一步靠近社会;动机和主动性是学习的关键,普通幼儿园通过形形色色的活动激起儿童的学习主动性,而特殊儿童更需要学习动机和主动性,当特殊儿童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其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特殊儿童的康复工作是长期的,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大的改善,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干预应重视过程而非目的。每个特殊儿童的情况都不同,他们的.康复进度自然也不一样。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地进步,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欣喜。所以我们不应该定下任何具体的干预目标,而是在干预的过程中灵活地引导他们进步。

在杨教授的演讲中,大量的视频和成功个案都是一对一的干预。而在我们学校是采用集体教学形式,那么杨教授的方法是否适用呢?我想,有一些方法还是可以使用的,如非口语训练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而游戏更应该运用到集体教学中,使特殊儿童在有趣的课堂上提高认知、理解等能力。然而模仿、主题游戏、剧本游戏等则较适用于个别训练中。

总的来说,这次的讲座使我加深了对自闭症的理解,学会了自闭症儿童游戏与文化介入的特殊教育方法。我认为,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都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都希望每天都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新的本领。因此,在自闭症儿童孤独的世界里,即使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一片漆黑,我们也要勇往直前去寻找哪怕是萤火虫那样丁点的光芒。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