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旅日记

请欣赏苦旅日记(精选12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苦旅日记 篇1

从没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但是,我想我可以肤浅的认为,现在的学习生活就是一次还未完结也永远不会完结的文化苦旅。

古人云完,今人又说,学习,乃人生之大任也。是的,没有人会反驳,也没有人敢反驳,为之的结果就是招来一大堆铺天盖地的谩骂、质疑。教育工作者们会说:“我们这么辛辛苦苦的教学难道就是为了换来你们对学习的厌倦吗?”;父母们会说:“孩子啊,我们赚点钱供你们上学不容易,要好好学习,长点出息,千万不能有这种思想啊!”;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上学的孩子会说:“你们知足吧,你们的生活,是我们盼也盼不来的。”……诸如此类的话,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很合乎情理的,但是,又无一不是具有一定强迫性的。

当今社会的大部分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走上了同一条文化苦旅。走得远的,成了文坛泰斗、科学家、政治领袖,高高在上,受尽人们的膜拜。走迷了路的,半途而废的,空有知识分子的头衔,郁郁不得志,就像旧时候名落孙山的穷书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余生只能手捧一本发黄的旧书,郁郁寡欢,等待死亡,如此而己。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极端,可能是人的态度所决定的,可能是运气的好坏不同,亦或是不合适,这个人从一开始,就不适合走上这条路。

然而,文化苦旅的“苦”,绝不止这么简单。那些被贴上成功标签的人,也不见得就“仕途一帆风顺”了,他们依然在这条道路上行进着,被接受着外界的质疑。而因为曾被认可过,因而质疑声亦比常人更加猛烈。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韩寒代笔门”,就很好的验证了这个事实。韩寒是我最喜欢的80后作家,是许许多多韩粉眼中的青年才俊。他的成功有目共睹,从《杯中窥人》到《青春》的跳跃,当年那个款款而来的`叛逆少年以他不怕,不羁,不认输的真性情带给我们别样的文学享受。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他,也会被人怀疑是小偷,最可耻的代笔小偷。我个人是力挺韩寒的,但是,作为一个平民来说,我也是带有点看笑话的心理:“原来偶像也是人啊!”

如此,这样的成功不算是成功,但很多很多人,确凿也正向往这样的成功。可我不懂的是,那些不见得是成功的人,只要心怀对文学的热爱,不照样可以活得很好吗?

我知道,这些话听起来不像是一个有文化的人说的,甚至有些前后矛盾。确实,以我这样的年纪来说这番话,评价别人,实在是有点太过于草率,这更像是我对学习的抱怨。长久以来,我以厌学者自居,好像比那些只知道埋头苦学的人要清高,实际上,不是全都讨厌,不置可否,我是喜欢写作的,至少,像这样没事发发牢骚,不用太多华丽的词来修饰,只求表达出我的真实想法。这可能上不了台面,但我不需要认可,反正我高兴了快乐了,其他爱咋咋地。这是我自创的一种文学风格,我把它称之为“自由笔”。

我依然觉得追求文化的道路是艰苦的,往大了说,苦在坚持,往小了说,苦在作业,苦于成绩。如何才能在追求文化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我问天,问地,结果什么也没问出来。最后,我问自己。

哥们儿,接着苦吧,苦中偶尔做点乐,就不怎么苦了。我对自己说。

好吧,既然这样了,也只能这样了。

在这条文化苦旅中,我选择随遇而安。

苦旅日记 篇2

“你知道吗?明天又要考数学了!”

“今天下午两节课后考英语,听说特别难哦!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

考试的消息在同学门口中奔走相告。的确,大大小小的考试,己经成了初中生活的主旋律,充斥着我的大脑。

老师迈着方步,抱着魔鬼般的试卷进入教室,望着老师气定神闲地表情,我用无力的眼神祈求着:“把考试改成家庭作业吧?"然而老师无心理会我的绝望。

“试卷啊!试卷,你为何不能慢点来?”“滚蛋吧,试卷魔鬼!”同学们三三两两嘀嘀咕咕抱怨着。

“同学们,开始答卷!时间50分钟,延迟交卷者一律0分!”同学们只好乖乖闭嘴,一个个奋笔疾书。“刷刷刷,刷刷刷!”……

“时间到了——收卷了——”有的同学顿时大眼瞪小眼,“我还没答完,完了……”老师毫不理会我们的可怜眼神,迈着从容的步子出了教室门。

无论结果如何,总算可以喘口气了!我甩了甩酸痛的手臂,刚抬头,迎上了抱着一沓卷子的英语老师缓缓而来。“我还没复习呢!”同学们纷纷拿出英语笔记本,手在笔记本儿上翻飞盘旋,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眼睛慌乱地掠过一个个单词,口中念念有词,还焦急地拍打着绕不过弯来的脑袋,恨不得把全部语法都迅速记住。老师宣布:“笔记本儿都放了,开始发卷!”同学们恋恋不舍地偷瞄了几眼,无奈地将笔记本慢腾腾地塞回课桌。果不其然,英语题也正像同学们所说,如此坑人,我不免长吁短叹,眉头微微地皱起,层出不穷的拦路虎让我内心一阵悲催。

扭头看看英语学霸的同桌,她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厉害多了。她时不时皱眉凝思,一道道难关被她轻而易举地制服。学霸风范,我何时也能有学霸风范?时间在钟表滴答声中渐渐逝去。看着几个空白的选项,我万般无奈,胡七八乱地填了几个。听天由命吧!

晚自习后,排山倒海的.作业向我袭来,语数英三门导学,政历两试卷。我疯狂开启了补作业模式。我的笔尖不停地挥舞,它像着了魔般,抽搐的字体简直惨不忍睹,经过一个晚自习的苦苦奋战,作业终于完成了。

掰了掰发了麻的手指,扭了扭酸痛的脖子。啊!多么糟糕的下午,数学英语联合攻战,五科作业齐头并进。学习之旅,你为何如此残忍对待我?“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也许,这句话正好印证了这个下午————学习苦旅。

不过,抖擞精神,我还是要做那个“苦旅”中的勇敢跋涉者!

苦旅日记 篇3

人生的道路也就是从出生地出发,越走越远。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开始的人生就是要让自己与种种异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自己,也可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把自己找回。——《山居笔记·小引》

暮色四合,喧哗的一切复于平静。静静的夜里,最好莫过于读书了。一盏孤灯,一杯浓茶,摆上余秋雨的《山居笔记》,细细品味起来。

落笔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灵性激溅,有博雅的文化内涵,笔端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忧患意识,字里行间充盈着越迈千年的睿智哲思。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山居笔记》。

在我看来,余秋雨先生是个一有广博学问二有深刻思想三有宏大视野四有规范人性的人,因此他才有能力起到并不亚于影视明星的社会效应,为学人赢得尊严,为文化人独创一个品牌,并且不丢失学者的性质及风范。他的见识,同鲁迅的深刻、巴金的`真挚、李敖的胆魄一样,给我注入了不可缺少的思想文化营养,是当代作家和学者中给我启示较多的一位。

在《山居笔记》中,我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余秋雨用全新的文字描绘了历史的暗角,让我收获不少。余秋雨最佩服的古人是苏东坡,在《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我看到了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无奈与絶望,疲倦与狼狈,对《记承天寺夜游》的理解也更深了一些。

世人敬佩余秋雨先生的为文,我却更加敬佩他的为人。他的文章当然写得好,但这样的文章或许有人也能写得出来;他的人格风范,我环视四周,却无人能及。我敬佩他的第一方面,是他为了亲身考察人类古文明的废墟,居然以五十多岁的年龄贴地穿行数万公里世界上最危险贫困的地区,天天向全球华人直播一路感受;我敬佩他的第二方面,就是他面对十年无端围攻的高贵态度。在受到"批余派"批判的时候,他很少为自己辩护。余杰写出《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他反而心平气和地与余杰在四川对话,这种风度实在难寻。

“以平常态,做普通人,是最有滋味的人生。”这是余秋雨《灯下回信》中的一句话,这大概是他的最大愿望吧!

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苦难旅行。

苦旅日记 篇4

但愿我流的所有眼泪能带我渡过忧愁的苦海。

——题记

人们都说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坎。但在绝境边缘,却真的好不起来。一切都像暴风雨前的天空,心情蒙上了灰。就像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所说的一样“我只有今天,没有明天”但希望的光却在苦海中泛起了点点波澜,时光还在,希望不太远……我并不想沉浸在悲伤之中,但绝境的苦海也陷的太深。

我在挣扎。一腔春水让我游了回来。人们都说中考是人生的转折点,我也这样认为。所以我为之倾尽所有。但上帝冰冷的目光却把我伤的体无完肤。那几道数学题在思欲的边缘冥想,却在“考试结束铃声”中让人悲伤。我恼极了,怪时间给的太不充裕,还有大脑那关键几十分钟的不给力。眼泪的确流了半个池塘。我极力把思欲拉回时光。但上帝的目光却还是那么冰冷,连英语也不给我喘息的机会,还是给了我当头一棒。

听力开始了,却比贝多芬失聪创作时还要吃力。我却犹如与天人对话,听得模模糊糊,词汇题也不是什么好惹的角儿。一个r开头的单词令人流滞。我瞪大了双眼,却又掉进了任务型阅读的深渊。一切都完了,苦海正波涛汹涌。我无助走出了考场。中考的时间也的确显得狰狞。外面小雨淅淅,却浇不灭失败人儿内心的怒火,也抚不平那炽热的创伤。毕业典礼却无声无息的开始。一个个班都整齐待发。一件件靓丽而迷人的班服,让人却把持不住。

我站在雨中,如同听着小丑的戏谑。我的思绪被班主任老师的话语给拉了回来。头上却被雨水给完整的洗礼。听着班主任的指挥,我和同学们整整齐齐的排成了一排。可刹那间,老天爷却不留情。竟瓢泼起来。雨水滴答的声音让人产生了疲倦的睡意。雨中的人儿却不这样,有伞的人暂且不提。而像我这样的却只好在雨中静默。雨水把地面洗刷的干净,却遭到人们是非的抱怨,由于雨太过猛烈,毕业典礼换到了学校大厅。但离开了雨,内心的活力就能恢复吗?

六月的雨冷得像霜,是极寒的霜,让人不知所措。典礼有在学工处主任的斥责声开始,首先是1班,2班,3班……却迟迟不到我们班。漫长的等候使心情更糟了。似乎一切都与我无关。雨水长时间的堆积,竟漫上岸,打湿了鞋袜。终于该我们班了,我们按照事先排好的队形站好,一个个整装待发。老师们也是,却招来了最不愿意面对的她-我的英语老师。希望被内心的'苦水埋没。她微笑着,微笑的僵硬。似乎她早己知道了我所犯下的天大的错,而尽情轻蔑的嘲笑……时间很快消磨掉,一切结束在摄像师的咔的一下……我快速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

回到家中,一切的不高兴都写在脸上。潮水在苦海中翻腾了无数次而上涨。我坐在沙发上,眼泪忍不住往下流,眼泪涨满了整个池塘。家中人的确善解人意,但失望的苦海有怎会轻易干涸。我没有领会,只想自己待一会儿。我驻足着,在沙发上停滞不前。一切的思绪在睡梦中翻腾。清晨的鸟鸣叫醒了无助的失望与悲伤,我睁开朦胧的睡眼,望着荒凉的四壁。一份试卷的答案,震落了满溢的悲伤。眼泪从干燥的眼中努力挤出几滴。

令人更绝望的是还要参加三战后的列强分赃会。苦海中的水一泻而下,从情绪中爆发。我极力抵抗着不要去面对。可家人却一个劲的把我往上推。悠悠,四战终于爆发。我成了无依无靠的小国,经历抵抗着大国的抨击。忽然爸爸质问道:难道三年的情谊没有了吗?对了,三年的情谊怎能说忘就忘,一次中考怎能疏远我们的距离。我拭干了眼泪,希望出苦海中涅盘重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希望,在绝望中燃起,让我不再懦弱,学会坚强,学会珍惜,同学情谊真不容易。也许是前世一万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相遇。日子那么长,不成曲调也是歌。大不了高中重来!在遥远世界上只剩下一片荷塘,还有那无可奈何的黯淡的星光……

苦旅日记 篇5

荒凉的大漠。远处,一队人牵着骆驼缓缓走过,驼峰上挂着的是一卷卷的珍宝,驼队的源头便是那著名的莫高窟石洞。这,便是《文化苦旅》中《道士塔》描绘的景象。若不是读了《文化苦旅》,我恐怕到现在还不知道,那壮观绚丽的莫高窟在百年前竟遭遇这样的浩劫,更让我气愤的是中华子孙却任瑰宝流落在外人手里,不闻不问!

初读这本书,只是仅仅作为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罢了。但后来我发觉,我错了,我开始喜欢上了这本书。《文化苦旅》中的散文,也许并不是最优美最华丽最感人肺腑的,但一定使你感触最深。刚开始读这本书,我以为它只是描写神州大地上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但如果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一段不一般的历史,或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凭着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的灵魂和人生的秘籍,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品格。”这或许是对《文化苦旅》最贴切的评价了吧?最喜欢书中《废墟》这一章。大多数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但余秋雨却提出了一种相反的观点——废墟也是一种美。仔细品味,是啊,残缺也是一种美。春雨中萌发的绿叶是一种美,但谁又能否定秋风中飘落的枯叶不是一种美呢?萌发的绿叶固然代表希望,但不可否定飘落的秋叶也是生命的轮回。它被赋予的是一种别样的美。曾经浏览过罗布泊湖畔死而不朽的胡杨的照片,一颗颗胡杨即便干枯也要坚守这片土地;曾游览北京圆明园,一座座亭台水榭经过战争的硝烟,哪怕变为一座座废墟也依然不屈。它们都是美的.。还是柏拉图说得好,他说“在短暂的生命里寻找永恒。”纵然是一片片废墟,我们也要看到历史所赋予它的真正意义,用它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历史的悲剧不能重演!“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沧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呢?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我相信在《文化苦旅》中的含义不仅仅只有我领悟的这么多,我愿意追随余秋雨先生的足迹,发现那更深层的真谛。

苦旅日记 篇6

昨天带孩子去买书,因书店有一次购书满多少元便可打折的规定,于是我也顺手在架上拿了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现在的出版物虽然琳琅满目,但有收藏价值的图书还真没有多少。这本《文化苦旅》出版己有好多年了,尽管现在对余秋雨的评价有些负面,但在我印象里这本书很值得一读。

坐在夜晚的灯下,打开《文化苦旅》,只看完一篇《道士塔》就觉得心痛不己,那种沉重的忧伤在心中徘徊不去:祖先的遗产,中华的瑰宝,就这样被一个蠢笨的道士给贱卖了,五千年文明古国失落了自己最辉煌的的文化,现在的敦煌学者不得不从外国博物馆买回胶卷用来研究,这真是中国人莫大的悲哀!虽说此书早己读过,章节并不陌生,但多年后再读还是看的我心情沉重,难以平复,可想作者当时走的多么辛苦!目睹中华的文化悲剧而不能有所作为,这一段文化苦旅,作者之所以觉得苦,定是自己的心太苦了吧?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本散文集,那时他还默默无闻,只是个纯粹的研究戏剧的.学者,没有盛名之下的干扰,文章里看不到任何的功利之心,有的只是对历史的感悟,对人生的思索,通篇浸透着中国文人特有的忧国忧民的沧桑。凭着这种心态,面对沿途的古迹和风景他从深层次上思索文明的兴衰,历史的深邃,个人的情感,把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写到极致,从而拨动了千万读者的心弦。

“踏遍青山人未老”,现在很多人都热爱旅游,可一般人只能到此一游,看一眼留个影而己。只有文人才有神来之笔可以将或著名或冷僻的角落写的形神俱备,在让人向往的同时更让人思索。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能有读之让人震憾的力量,就在于那些对历史的反思,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剖析。如果不是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如何写得出这些感慨?文以载道,先天下之忧而忧,中国的文人身上总是背负着太多的责任感,一如楚大夫屈原。

物换星移,这几年对余秋雨的批评声不绝于耳:诈捐、文革余孽、青歌会......树大难免招风,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在于会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思想。他后来出的几本册子我也看过,但都没留下太深印象,感觉不如这一本真实真诚。许是成名后的干扰太多,盛名之下便没有了纯净的做学问的心境了吧?“言为心声”,来不得半点虚假,纵是你千字文洋洋洒洒,若言之无物读者也是不买帐的。余秋雨的人品如何并不是我等可以评论的,但因着这一本《文化苦旅》的缘故,我对他始终有着好感,能把散文写成绝响,他对现代文学就是有着贡献的。

夜深人静,读书犹如与智者对话,中国文化的悠久魅力从作者的笔端向我散发,这一段文化苦旅,我与余秋雨同行。

苦旅日记 篇7

天地间没有一点生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暮色压顶,山渐渐显得神秘起来,云淡而去,自己又不知道面向何方。颤巍的灯光,照着暮霭,不知又有几人华发苍然,须发俱白。

天下苦旅者似乎都同时出发,又同时发问。同时悟到冥冥中的宏大才开始发问,同在思乡之情溢出时问乡关何处。苦旅者的问题有些可笑?一路跋涉,竟忘记了自己归去的道路?苦旅者自己踏出的路,竟不知如何倒回,闭眼想想,这竟是苦旅者再问自己心中的故乡!

崔颢时间遗弃在了黄鹤楼,楼中空悠悠,来回踱几步,恍然想起了故乡!对着东去大江,茕茕孑立,顿时,崔颢老了许多,黄鹤楼宽大的楼台,撞击着他的吟诵千古绝唱在苦旅者的口中吐出,却一下被长江的轰震声吞噬,绝唱竟只停留了几秒钟。旅者顿然失去了思想的权利。于是,走吧!我们继续苦旅。

崔颢的诗被长江带往了他的故乡——河南开封。离黄鹤楼有些远,但又不太远,思想之情如此之浓,何不再去踩踩故乡的土地?

因为崔颢是真正的游子,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次也会很快离开,走在外面,却又开始没完没了的思念。身在异乡,又傻傻地问,我的故乡在哪里?

李白也可算为苦旅者,稍识文墨的人,提起李白,即刻想起: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色皎白,李白坐在床头,地上起了霜,李白柔柔眼,抬头一望,竟是月亮,低下头时,以满眼是泪。月亮圆了,我与故乡散了。日本学者松浦友久说李白一生要努力使自己置身异乡的体验之中,因此成了一个不停步的苦旅者。这说得很有道理。

李白第二天醒来,背起包袱,又在苦旅。突然,李白面前出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边通往故乡,一边通往异乡。李白狠狠地咬咬牙,通往异乡的路,己被苦旅者踏上。李白来到洛城己是夜里,街道上阒寂无人。忽然不知何处飘来一段笛声,在空中盘旋,李白一抬头,是一片漆黑,他坐下了,仔细地听着,故乡有开始了萦绕:

谁家玉笛暗飞声,飘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我想,诸多人生况味,置身异乡应该是最重要的一项。只身在异乡,心中揣着故乡,但却仍要苦旅,这乍看来似乎是悖论,其实却是人生的'体味。李白走了一生;醉了一生,也愁了一生。李白沽了一碗酒,立刻把自己灌醉,只有最才能忘记自己正身在异乡。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有一位老人,一生都在苦旅,地方走得很多少年离开故乡的第一步,自己便成了孤儿,丢了故乡的孤儿;闯荡了几十年后又一次会到了故乡,老人一须发俱白,坐在轮椅上,自己的儿孙将他推到他孤苦的母亲的坟头,老人竟又成了另一种孤儿。老人的一双脚废了,却仍想往他乡走,老人己被岁月折磨的面容憔悴。画面外响起了歌,大概是:妈妈我还要旅行,世上没有比这更销魂。这就是《南行记》里的老人。画面外的歌声结束时老人正看着远方,于出走是一样只是,老人不能再走了,但老人不甘心,再次与母亲告辞,亦同出走是一样,只是那时在山头,这时在坟头。老人从此不再苦旅,因为他己苦旅了一生。

余秋雨先生也是苦旅者,这一出走,竟是十五年。余秋雨先生的苦旅是在文化上,这般苦旅,脚步稳健,走一路,写一路。余秋雨先生不当院长了,只是握这笔杆,在文化上苦苦的写着文字,不是,发出一声千年的叹息。余秋雨先生谦卑地作揖与故乡告辞,就像《南行记》里的老人出走时与母亲地一次告辞。华夏目送这位诚恳的学者。

余秋雨先生一走十五年,换来一大叠书稿,余先生捧着它,向故乡报告:我会来了!

另一位动身,余纯顺。来到罗布泊,这又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苦旅,罗布泊的征途是悲剧。这天,罗布泊吹起了狂放的风暴,与这位苦旅者纠缠着,风暴中举步维艰,他想征服罗布泊。

一夜过去,风暴停了,余纯顺有站起身来,迈了一步,突然用手捂住了胸口,想:我的时间到了。于是脱去身上的衣服躺下,他要以出生时的赤裸而回归。躺下时,面朝故乡。余纯顺在大漠中吸完了最后一口气,于是没有了呼吸。余纯顺的苦旅结束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面朝着故乡。大漠凄怆了,余纯顺的尸体运走后,又是一夜狂放的风暴。

苦旅,总要行,总要别。

别离苦,行路苦,思乡苦。

苦旅者一路匆匆。

苦旅日记 篇8

每到一个地,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余秋雨

文化,一种人类生活习惯的长期结晶,苦旅,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旅途,文化苦旅,是历史自然和人生命运的终极感悟。

二十多年前,余秋雨依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冒着生命危险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等一系列的重要文化遗迹。写下了这本回忆性的散文。

“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避暑山庄曾经的皇家园林,最后的.屏障是一片黑黝黝的山岭,在这里休息过一个疲惫的王朝。在书中,作者对康熙有着很高的评价“在中国历代帝王中,这位少数民族出身的帝王具有异乎寻常的生命力,他的人格比较健全…….在旷野,猎场和哥哥只是领域挥洒,避暑山庄就是他这种生命方式的一个重要吐纳点。”曾经的风华都己经成为过去,清朝的灭亡,社会的动荡,世事忙乱,为赶路画上句点的是王国维。我非常敬佩大学士王国维,他死于一种文化。《山庄背影》整折射着民族文化的任性,满汉的隔阂,微妙的人格,文人的一举一动都成为这个朝代的定影,挥之不去。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余秋雨,从书斋走向“遗址”。《阳关雪》就是其中一处。历史老人却“颤巍巍的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西出阳关的诗人:大多成了谪官逐臣。”这才是让作者最痛心之处。无怪乎他要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的坍弛而扬天喟叹。

余秋雨的他把他所有的情感都倾诉在一个个文字中,每一篇都值得我们去深思,文化的终结,文人的所归,历史的遗迹,曾经古人的倾诉……

苦旅日记 篇9

邂逅《文化苦旅》,它正静静地被放置在图书馆的书桌上。墨绿色的封面带着肌理感,黑色的题目大字使我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尤其是那个“苦”字,己经给我造成了相形见绌的心理压力。我却受好奇心的驱使,买下了它。或许我是想挑战,看看是否心存畏惧。

一、文化人格

60华里的莫高窟才情满溢,空灵神秘,千年的生命在此蒸腾。艺术映射心灵,玄秘洁净如它是一种永恒的.向往,如梦如幻。阅读着其中的文字,仿佛穿梭到千年以前,亲眼目睹这敦煌壁画形成的过程,繁杂的内心世界也会因欣赏了独一无二的艺术而安定下来。我又登顶柔情似水的鸣沙山,饱览纯净的光影分割,心中鸣起天乐般的梵呗。

诗人们总有许多化不开的哀愁,比如柳宗元。柳州的柳侯祠,安放着他的灵魂。他的一生坎坷凄楚,隐藏在其短暂、孑然一身人生下的,是文采斐然,是渴望兴盛的文化人格,待后人去解读……也许我这般不谙世事,全然不知活在中国封建制度下的中国文人遭受的苦难,甚至还嘲笑他们的无病呻吟。我,真的为世人的命运扼腕叹息。

二、有关生命

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一定有很多人也提问过这个疑问,但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没有意义。你还记得那个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花源吗?你是否想过那样一个蓬莱仙境为何留不住贫困辛劳的渔人呢?因为人是无法遗忘的。不能忘了自己,更不能忘了生命的意义。或者不是为了带着空白回到赐予你生命的黑洞去,而是要为了热爱生活执着追求,蒸发出自己的世界。

合上书,那铺天盖地温和的阳光清洗了身上的浮尘,快乐因子在体内轻盈地跳跃着。漂泊旅程,莽苍大地,行过之后,是苦涩的回味;走走停停,华发早生,苦到极致,是甜美的升华……

苦旅日记 篇10

“高贵的生命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因此,我所说的‘苦旅’并不是旅行之苦,而是指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接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

——题记

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中便描写了一种文化:晋商文化。文章描写了晋商文化的起源,鼎盛时期,以及走向衰落的全过程。

文化诞生之初,就带有极其浓重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是“当时”“当地”的历史产物。

晋商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其发展鼎盛时期,创造了“山西海内最富”的辉煌。

其发展之初,正是因为平遥、祁县、太谷一带自然条件不好,没有太多物产。基本生活无法满足,他们可以默默忍耐,忍饥挨饿一生,甚至可以破门入户。总之一切政治性的反抗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在这几个县,大多数农民却并没有投入到这些政治性的反抗中,他们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他们感觉到了拥挤,却又不愿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浇灌。

于是,他们便选择了“走西口”,到口外去寻求更大的生命空间。

规模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正规,晋商文化发展更加旺盛,最终达到鼎盛时期,创造了“山西海内最富”的辉煌。

但是,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及其不合理的一面,晋商文化也是如此,当晋商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之后,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加上当时中国动荡的格局,最终使晋商文化走上了末路。

因此,晋商文化便只成为一种适用于当时的文化。

但是,晋商文化中的一部分,在发展现代中国文化过程中也同样适用。例如,山西商人之所以能获得全方位的成功,正与他们的良好的人格素质有关,如目光远大,讲究信义,严于管理等等,如果拿来发展中国现代文化,一定也能获得良好的效益。

因此,为了使中国现代文化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便要学会借鉴各个文化中的闪光点,而不是照单全收。只有吸收这些精华,去除必须剥离的糟粕,中国现代文化才能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变得更纯粹。使文化完成其原有的宿命。

苦旅日记 篇11

爸爸说,人生有辛酸苦辣,但我从没体会到,这是莫大的遗憾!去年夏天,爸爸让我去体验生活。我就去济源(河南省直辖)丹尼斯当了一个业务员。

说是业务员,其实什么也不干,就是跟着货车到处周游,欣赏沿途美景。我和司机损失。然而路途遥远,我们卸完车睡觉己经24点,每天重复这样的生活,真的很累,我好几次给妈妈说想回家。

那天凌晨,当汽车驶上连霍高速闸道,我望着灯火璀璨的城市,心中有一丝凄凉,我是站在劳苦群众的.角度观赏美景的,此时那些白领们正做着美梦。他们不知道,第二天他们办公桌上的邮件,快递,水果,是货车司机们在他们睡觉时连夜送达的。

不知过了多久,我的眼睛快要睁不开了。他的脸上露出了沧桑。许久,他答道:“习惯了。”车里除了发动机的轰鸣,就剩下安静的音乐和着风声。除此之外,就是寂静。

却在跌落……

有人说,看货车司机们多挣钱,跑一趟就挣好几千。你们想多了。货车去装货的时候都是放空去的,运气好了能捎点货物补贴油钱,那没货物可捎到每年要检车,要保养,要买保险……挣得钱车又花了。欲哭无泪。

到最后,开不动卡车了,就剩下沧桑和一辆跑了多年的破车。他们操劳了一生,除了生活所需,最后的积蓄只有这辆破车和满满的回忆。

这还不算什么,最难过的还是相思之情。谁能放下儿女情长呢?他们常年在外奔波,没有时间在家陪陪老婆孩子。王海他己经两个多月没,但晚上回来实在是累的不行,倒下就睡了。他说过“白领们抱着老婆睡,我们抱着卡车睡。”

有人会说,带上老婆孩子不就行了。我告诉你,你没感受过生活的辛酸。如果是单纯的体验生活还行,如若是以此为生,你舍得让老婆孩子受这种罪吗?你这么劳累不是为了让她们过的更好吗?所以卡嫂们也多理解司机大哥们,你有一个爱你的老公,别埋怨他不回你微信,有可能他给你说早安的时候己经开了一卡车司机们开着车到处奔波,看似旅行,他们是在进行生活苦旅。

苦旅日记 篇12

余秋雨说:“由山峦阻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而有河流相通的遥远则是一种忧伤。”成长,注定在旅途的行走中。一路走来,忧伤满怀。

走过大大小小的城市,或是华灯初上的傍晚,或是晨光微醺的清晨,时光安静。一个人的时候喜欢行走,带着孤独和冷静。对于我,行走是思考的能量。而行走注定是要走向远方。真正走得远了,看得多了,也会产生一些超拔的念想,就像我们身处高处看蚂蚁搬家总能发现它在择路上的种种不可思议。走的久了,就连故乡也只是祖先流浪长途中的一个驻足点。泰戈尔曾在《采果集》中写道:“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虑,去追逐那无家的湖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人不断的行走,离家又弃家,成了永恒的异乡人。

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了未知,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就像你在陌生的环境中,随时都会有意外发生。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在这样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去抚摸老人的伤痕。这条路上,只能有你一个人,或蹒跚前行或欢呼雀跃,没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般的和你一样活着并拥有一样的感知。生命的痛处和艰难,只能你自己一个人扛,没有强大独立的内心又怎么能支撑起梦想?有时候沉默是最大的力量。亲力亲为,是你必须做的,也是唯一的选择,是坚强,是独立,是勇敢,这是成长。

走得太久,会累,身心俱疲。可是想想最初的`梦想,想想出发的执着。路遥曾说:“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天寒地冻,路遥马亡。”所以,你可以疲倦,哪怕可以蹲下稍作休息,但是绝不能放弃,我想那都是力量和勇气的积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旅途很长,请将晴朗的心写成旋律,为自己哼唱。偶尔街边咖啡馆座里的温暖微笑的目光,只一闪,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这是寂寞之旅中关于惬意的些许慰藉。

成长像一杯苦丁茶,初入口苦涩无比,吞咽之后细细回味却有一股奇妙的清香,我喜欢这样苦苦的东西,令人回味无穷。这是破蛹成蝶的蜕变之路,我愿意独自去经历承受它,于是吼一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吧!”

带着这些美丽的伤口,一直在路上。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