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请欣赏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精选12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1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个性鲜明的人。他们率性而纯真,往往受到人们的称赞。当本真人格受到更多的赞美时,不禁引人思考,是否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呢?

“本真人格”指的是未加雕饰的的天性,真实的行为品质。

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是因为这种率性和纯真,它背后的真诚、个性化是人们所推崇的。

此外,在如今的社会中,如此率性真诚的人越发稀有,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选择互相虚与委蛇,带上了虚伪的面具。因此如此稀少而珍贵的人格,自然受到赞美。

本真与否并非与道德规范内化相互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孟子提出“性善说”,而荀子持“性恶论”,其实,人性本质是本始质朴的自然之性,本真的人格是善恶兼具的人格,本真的人格最终何去何从,无疑取决于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

因此,“完美”的人格并不应该只看重“真”,而更应该看重“德”的内里。

完美人格并非有着明文规定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况,有着不同的表现。

若是在战乱纷飞的时代,帝王所需的完美人格是开疆扩土、吞并天下的野心和霸气;而对于孔孟,施仁政于民才是完美的人格。

魏晋之际,人们都把特立独行、恣睢浪荡当做完美的人格;但陶渊明却以归隐田园,自得其乐作为完美的人格。

因此,人格是否完美打上了深深的个人和阶级烙印,要根据不同的境况遭遇、时代背景来作判断。

所谓道德规范内化,是指人们遵从道德规范的指引,约束、修正自我,使自我的人格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从而形成完美人格,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伟大蓬勃,孕育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必须经过道德规范的洗涤、打磨、重塑,才能内化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拥有时代精神的“完美人格”。

当然,道德规范内化也需要注意度。

因为有的道德规范并非是促使人们进步的准绳,反而是陈旧迂腐的束缚,甚至可能是对人性的压抑,可能让人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应该对那些不符合时代的道德规范有所甄别,合理地对道德规范进行内化。

完美人格是与时俱进的。

道德规范内化后的人格是否完美,不在于本真与否,而在于是否能够回应时代的需求,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2

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次考试中,前60名学生中36名出乎意料的竟出自某个区的一个普通班。经调查,这个班的语文教师只抓学生的两项工作,那就是阅读和写作。让学生广泛阅读,然后摘抄或仿写。上次到郑州开会,听英语教研员陶继红说,她调研过一个学校,这个学校不使用我们用的教材,用的是北京大学的语感阅读教材,让学生在初中就读了几十本英语书,然后就是练习写作,结果这个学校的英语非常了得,初中就考雅思,初中生英语程度达到大学四、六级的还不少,中招成绩更是非常了不得。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的提高个人的专业素质和育人之道愈加重要,这两方面就像一个人的两只手,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你能编一套书,让学生训练后,都进入全市前3000名吗?这就是你的专业素质

你能运行一套管理制度,让学生快快乐乐、勤勤恳恳学习吗?这就是育人之道。

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教师最需要的东西。相信每一个教育人都有一个梦想,紧抓你的梦想,开始你的魅力修炼吧!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3

经常听到学生议论,说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课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气质性情、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共同融铸成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受到学生欢迎、容纳、爱戴的主要来源。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造就灵魂的劳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必须率先垂范,用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言行教育和感染学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示范往往比口头教育更有说服力。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有助于学生学业的发展,情感的优化和道德的升华。

但是,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教师,他们不拘小节,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忽略了生活和工作中“细微之处”,在一些事情上不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个别叫似乎甚至做出挫伤学生自信心、辱骂学生、体罚学生的行为。每每亲眼目睹这大煞风景的“细节”,我心中总会涌起一股酸涩,一份担忧。“师范无小事”,在教育这方神圣的领域里,身为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良好的人文素质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一生。法国十八世纪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多次提到:“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教师的身体力行,不但能树立了自身的威信,更能给学生作出表率,真正履行了“知识引路人,品德示范者”的职责。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蕴涵着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体现着教师这一职业独有的魅力。这种人格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而久远。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学,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他看见一位老人走过来,就迎上去说:“您能帮我看一下行李吗?”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学子就得以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过了一个多小时,年轻人回来看见老人仍在原地看着他的行李,不禁大为感动。开学典礼上,当主持人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各位领导时,年轻人才惊讶地发现,那天给自己看行李的老人竟然就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老先生。年轻人在强烈的震撼中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府。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撼人心魄的冲击,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这一职业面对的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很多时候无法将工作和生活严格区分开来。教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自己独有的人格特征。人格几乎无法学习,只能理解、激发和感染。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用善良和慈爱去感染学生,用信任和宽容去扶持学生,用执着与敬业去示范学生。实践告诉我们,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首先必须做一个充满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4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题记

曾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以他独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为人所敬仰。

季羡林先生身为“学界泰斗”、北京大学的副校长,可他从不摆什么架子,穿着打扮普通得近似农民,光从外表你根本无法判断出他竟然是高级知识分子和领导。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圆口布鞋、老式的人造革书包是季羡林先生的一贯装束;他言语平常,总是和善地微笑着。虽是知名学者,却同他谈话,如沐春风。

季羡林先生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追名逐利,他们挖空心思、费尽心机,甚至不惜花费代价而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季先生却恰恰相反,他把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公开辞掉。他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种不计名利,洒脱博大的胸怀,的确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据说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过去,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自己的行李。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一个北大副校长,竟然在刚开学的最忙的时候,给一位新同学看了将近一个小时的行李,面对这种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你将作何感想呢?

还有一事,季先生家的保姆从四川农村来,不会发面,做的包子放进锅里时多大,蒸出来还是那么大,吃起来像石头一样硬,季先生却安慰她说:“没关系,慢慢来。”得知保姆的儿子独自在老家没人照顾,身体又不好。季先生叫她把儿子接来北京,在季家免费吃住,还亲自为孩子联系到北大二附中上学。

季先生不仅乐于助人,而且相当尊重人。他每次邀约别人吃饭都会换件新衣。这实在不算什么大事,但正是在这些小事上,表现出季先生心里装着别人,对别人极端尊重,极端负责任的高尚品质。

季先生坚持的就是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知识分子精神。这是从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树上开出的灿烂花朵,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宝贵思想资源。

季先生总是把别人放在第一位,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时时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5

有人说,人的魅力有三层:外表的魅力,才学的魅力,人格的魅力。诚然,美貌只会留下俊秀之感,博学也只能散发出书卷之气,而透过人格之美,我们仿佛在平凡中仰望巍巍矗立的高山,在污浊中倾听清波荡漾的溪流,在寒冷中感受光芒万丈的朝阳,而这,正是人格魅力高贵所在。

人格的魅力,是不屈不挠的执着。

是谁,用僵硬带茧的指尖紧握毛笔,任浓阔的墨水染遍清澈池水?是谁,凭齿间的木棒感受钢琴的振动,任汗水沾湿厚厚的乐谱?是谁,瞪着血丝密布的双眼探寻灯丝的奥秘,任千次的失败重重打击?

疲惫的神情,瘦削的面庞后,是王羲之对书法的疯狂热爱,是贝多芬对音乐的不离不弃,是爱迪生对光明的不懈追求。疲惫不可怕,命运不可恶,失败不可悲,只因为无所畏惧的人格,只因为闪闪发光的人格。《兰亭序》的飘逸洒脱,《命运》的激情涌荡,白炽灯的温暖明亮,无不凝聚着他们的血汗,倾注着他们高洁的人格魅力,令一代代人崇敬。

人格的魅力,是不计前嫌的宽容。

胯下之辱的伤痛,嘲讽尊严的讥讽,你会释怀吗,心胸狭窄的赌气,文武不和的恶言,你会容忍吗?一剑封喉的仇恨,险些丧命的危险,你会谅解吗?

也许,只有功成名就的韩信一声叹息,任牛二为小吏才是最动人的选择;也许,只有位居上卿的蔺相如心怀大局,处处退让才是最大度的答案;也许,只有颈缠厚纱的成吉思汗来加开枷锁,反任者削为贴身侍卫才是最豪迈的回答。“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海,比海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那以德报怨的宽容,那一笑泯恩仇的大度,才是人格最光辉的魅力,才是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美谈。

人格的魅力,是博大无边的爱。

斜阳将汨罗江镀上一层金,一个枯瘦的文人最后望了一眼国都的方向,挺身一跃,沉于滔滔江水,狂风暴雨中,他缓缓跪向南方一张饱经风霜的面庞在刽子手刀下发出坚定的目光,炮火轰鸣,一个面庞苍白的妇女深情地望着饱受战火折磨的人民,眼角泪水滂沱。

唯有放弃生命,屈原才能不会亲眼目睹楚人亡国的屈辱;惟有永葆丹心,文天祥才能表达对百万南宋人民的忠贞,惟有散尽一生积蓄,居里夫人才能饱受战争创作的世界人民减轻苦痛,所以,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愿意放弃一切。正是那博大而深沉的爱,使他们的人格同名字一样永恒。

人格的魅力,是平凡中顶立的执着,任人仰望;是怨恨中清澈的宽容,洗净污浊;是寒冷中温暖的博爱,温暖世界。让我们一同追求人格无穷的魅力,为生命添彩。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6

千百年来,多少英雄好汉,忠臣良将辈出。虽然随大江东去,但是他们的精神以及人格魅力却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终身难忘。而在这些闪耀着璀璨光芒的珍珠之中,我却对其中一颗情有独钟---诸葛亮。

我崇拜他的聪明才智。当刘备第三次拜访他时,他提出“三分天下”的预言。并劝刘备跨荆译两州,占“人和”之利,独霸一方,与曹操、孙权抗衡。在赤壁之战未打响之前,足智多谋的他草船借箭,从曹操那里获得了十万余支箭。而这些箭在赤壁之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引出了后人“羽扇轻摇,八十万樯橹灰飞烟灭”的感叹!赤壁之战后,他派赵云、张飞、关羽在华容道上堵截曹操,让曹操险些丧命。白帝城刘备病逝,他一边辅佐少帝刘禅,一边策划北征曹魏,一统中原。他还七擒孟获,让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自己,这样既稳固了蜀国的后方,又可以一心一意地攻打魏国,真是一举两得。但是,这还只是他一部分的功劳,,真是令人大吃一惊呀!当然了,他最为脍炙人口的事迹则是在他打魏国之际,如“智收姜维”、“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马”等,不胜枚举。

至此,相信大家都会对他发出啧啧赞叹。然而,在我看来,他最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的神机妙算,而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我敢说外国以及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位的功劳能与他相媲美了!从火烧博望坡到火烧新野,再到火烧赤壁,三把火烧出了刘备的半壁江山。从七擒孟获再到斩张怡,造诸葛连弩,他又创造了多少令人瞠目结舌的功劳!细想想,从初出茅庐至秋风五丈原,他创下了多少丰功伟绩,恐怕不言而喻了!更可贵的是他斩马谡时因喂完成统一中原之愿时而流下的两行热泪!他一生忠心耿耿,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只为了报答刘备三顾之思。这些难道还不值得我对他崇敬仰慕么?!

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他的义胆忠心,对人宽容友善,一直是我做人的准则。让我们共同携手,感悟成长吧!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7

某特困学生以优异成绩考入名牌大学,某口服液生产厂家邀他拍广告,宣传其口服液,许以重金。该学生说:“我家穷,从来没喝过。如果我贪钱说假话,那就对不起我张脸了,今后在社会上怎么做人?”断然拒绝了金钱的诱惑。

我从心底里敬佩这位敢于义正严辞地拒绝虚假广告的同学。面对生活的困苦和金钱的诱惑,他可以始终昂扬着高贵的头颅,对于一切企图玷污其品格和人格的行为,对于想扇他一耳光的行为,勇敢地说“不”!无论在高考的考场上,还是人生的考场上,他都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那个考生的心理,广告可以不做,钱可以不要,人格却不能丢。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个贫困学生呢?广告公司可能没有想到,他用纯洁的人格筑起了足以抵御所有诱惑的坚固防线。

“做人”,一个古老却又新鲜的话题。究竟如何做人呢?这位考生的言行告诉我们:那就是做人要诚实无虚,廉正不贪,具有高尚的人格。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人生的底线。这道防堤必须不断加固,必须要经常擦拭我们这张脸,我们应当明白,世间万物,凡是可以用钱买卖的,都已是不值“钱”的了。人格是无价的,一旦被收买或出卖,这个人就成为行尸走肉,就没有了脸,这样的人就不是人。

无论是金钱、实物,还是官位、美色,所能收买的都是那些意志薄弱者,在灵魂深处没有根植高尚人格的人。凡是品格高尚者,都“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坚信“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杨震之所以拒夜贿,于谦之所以两袖清风,海瑞之所以廉洁公明,是因为他们有一张珍贵的脸——人格。现代的品格高尚者,同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坦荡而自尊,真诚而执著,清正而快乐,致富为天下。他们是世上最美丽的人,因为他们有一张漂亮、珍贵的脸。

人生需要高尚人格,就像人需要一张漂亮的脸。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8

雨花营地,被称为素质教育基地,在那里是提高我们素质的,可是在那里却发生了一件令我非常气愤的事情。

那时在绿色奥运快乐行的活动中,我们一起去植物园,教官说只要在教官那答对了关于奥运的五道题,就可以获奖,之后我们就去玩了。

到了中午作总结时,教官问:“谁回答正确了五道题的?”一个同学举起了手,可我一看,才觉得她是举起了一只无耻的手。因为在这全过程中,我一直跟她一起走,她根本就没回答对五道题。就算她回答了五道,也有两道是别人告诉她的。那个告诉她的同学马上指出有两道题自己告诉了她,但她却死不认帐。教官只说了一句话:公道自在人心。

对啊!公道自在人心,到后面教官说到要对此次活动讲感悟时,我毫不犹豫地举起手,教官让我说,我说“做人就应凭良心,讲人格,要做一个有素质、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不能昧着良心做事,不然你必定受到良心的谴责。”最后我被评为最佳感悟奖。

对啊!做人就应该凭良心做事。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9

在如今的社会中,真性情往往会受到许多人的赞美。人们歌颂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反感社交中的势利虚伪,这也是社会普遍意愿的体现。

人们之所以赞美本真人格,主要因为在个体步入社会之后,外界的干扰与压力骤然增加,在这种压迫之下,人们成为了所谓的“社畜”,每天看着上司的脸色行事,保持本真自我便成了一件少有的事。

人们从而开始欣赏或是羡慕坚持自我不被社会所改变的人,认为他们有一种反抗的精神与勇气。

既然本真人格受到很多赞美,那么把道德规范内化是否就意味着不再是所谓的“真性情”,或者说完美人格了呢?

依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人无完人,这世界上本不存在完美人格。

所谓的完美人格,不过是人们根据自我价值观所单方面认定的、最推崇的一种人格。人们认为他是完美的,因为这些被认定的“完美人格”往往与他们自身较为明显的的“不完美”所相反。

因而,这种所谓的“完美人格”充其量只是趋近于完美。

其次,所谓本真,并不是指回归原始人一般的,为了自己的欲望与私念不择手段。真性情会受到人们的赞美,正是建立在有道德约束的前提下。

在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才是所谓“本真”。

人的本性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恶”的一面。

早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中就提出,“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抑制,遵循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受制于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理者,遵循道德原则。

如此看来,凡社会中的人,都不可能不受道德约束,任由本我作祟。本真之所以区别于本性,正是因为有了道德规范的限制。

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等人一直被视为是不拘于礼法的本真人格代表,但我们从不会说他们没有道德,相反,鲁迅称他们为“礼法真正的尊崇者”。

因此,本真人格与道德规范内化并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真”固然有其可贵之处,然而其中也难免包含本我的野蛮贪婪。道德的约束与内化帮助“真”向“善”发展,遏制了本我中的负面因素。

同时,一味追求道德,压制甚至失去自己的本真,那便成了墨守成规的古董,没有了有趣的灵魂,最终也会遭人厌弃。

可谓是“失去道德的本真带来灾难,没有本真的道德沦为无趣”。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不断探寻,其一是头顶璀璨的星空,其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道德规范和保持本真,即“真”与“善”,都是努力接近自己心中的“完美人格”的必要因素,且道德规范的内化才是这一目的的真正前提。

这便是我们平时常常挂在嘴边的“真善美”。

在道德规范中保持本性中率真美好的一面,才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人格美。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10

香港巨富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见地。他非常注意对孩子人格与品性的培养。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长到八、九岁时,李嘉诚就让他们参加董 事会,不仅让孩子们列席旁听,还可让他们插话“参政议政”,主要是学习父亲“不赚钱”、以诚信取胜的学问。后来,两个独生子都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 学毕业了,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果断的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 来任职。”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 人物。

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在这方面,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堪称楷模。

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他反对孩子们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他让孩子们凭自己的 本事自食其力。大儿子詹姆斯20岁去欧洲旅行,临行前买了一匹好马,然后打电报向父亲求援。父亲回电话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儿子只好卖掉了马, 作为路费回家。“二战”打响后,罗斯福的四个儿子都上了前线。父亲病故了,他们还都坚守在自己各自的军舰上,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父亲送行。

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说:“教育就是授人独立自尊之道,并开拓躬行实践之法。”又如陶行知所说:“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是英 雄汉。然而,我们不少家长”心太软,对孩子的一切要大包大揽,进行“一条龙”、“全方位”、“系列化”服务,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读,直至填写志愿,“设计”产物 包大的一代,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患 了“软骨症”,见不了世面,经不了风雨,结果独生子女难独立,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应成为家长重要的必修课。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11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而社会生活中,本真的人格受到许多赞美。那么有人提出了疑问:这是否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呢?

对此,我的看法是我们要追求道德之上的本真。

为什么本真的人格受到赞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拥有本真人格的人,有着这种向善的倾向,他们或许是大慈善家,或许是籍籍无名的志愿者,为社会发扬真善美的品德,于是被世人所赞美。

若是人人都有这种本真,它将成为一种常态而不会被广泛赞美。我们对此赞美的主要原因,我想,是出于本真人格在现代社会中的缺失。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现代社会上太多人被欲望所蒙蔽,本真荡然无存,甚至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祸害他人;

还有一些人为了在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敢流露本性,只能展现虚假的一面,让虚伪成了社会中的常态。

长此以往,本真越来越少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于是便有了对本真的赞美。

而道德是对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种约束,它有时会让我们克制本性,要求我们依照规范行事。我认为这与“本真”并不冲突,两者是互补的关系。

这或许可以用荀子的“性恶论”来解释。人心中的本性即使天生向善,也有发展为恶的可能性。善恶是并存的,即使是所谓本真的人格也有阴暗的一面,不免会有恶念。

这时道德对此进行规范,以理智克制恶念,虽然对本真所限制,但使我们的行为更加正确。

在这基础之上,我认为把道德规范内化并不会破坏“完美人格”。

“完美人格”并不是指不受外界干扰而纯粹的本性,本真也不是完美人格的唯一要求。

完美人格是一种在自我独特人格基础上发展出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格。

道德规范内化的本质就是约束本真人格中的恶念,激发人性中的美好,最终成为本真人格的补充。

本真人格具有的真善美是适合社会的,它需要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道德规范既能成为本真人格的补充,也能成为本真人格的限制。

在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中,如果过于看重道德规范而忽略了本真,那么它就会对真实人格造成压抑。

若是社会成了道德的社会而缺乏了个性,人们将变得单向度,社会将变得单一化,更不要提对本真人格的赞美了。这种道德规范是本真的枷锁而不是它的补充。

我们不仅要拥有本真的人格,更应将其处于道德规范之下。我们应追求的是道德之上的本真。

以人格魅力为话题的日记 篇12

前段时间的“丁真热”展现出当代人们对那些本真的人格的欣赏赞美,而对于把道德规范内化的人们的评价往往持狐疑态度。

但在我看来,人格正是在被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完善。

本真人格通常是内心未经世俗世界熏染的、保留孩童般天真的人,被道德内化后的人格是受到外在世界与环境的约束,从而拥有了良好的教养与规则意识的人。

本真人格受到赞美,原因在于他们拥有当代都市人生活中不曾拥有却渴望拥有的那种纯真气质。他们面对“低配”生活也能笑得如此开怀,面对外界的物欲横流却能始终秉承自身一贯的价值追求。

同时,有些人之所以认为道德规范内化的人并非完美人格,其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受外界环境修正的人,其原始人格并不纯粹,而是在周遭环境约束下的无奈之举,人性很难经得起考验。

试想,无数次可能出现的杀戮、偷盗被浇灭在一念之间不往往是因为人们对于法律惩罚的畏惧吗?这样的认定也有道理。

然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考虑,“本真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环境影响。

丁真的生活环境远比我们的城市更加简单纯粹,自然不会面临城市生活中无数灵魂的考验。

而在都市中,权利的竞争、物质的攀比等诸多不稳定因素都极易让我们丧失人性中的本真。

不难看出,遵从道德规范是当今社会做人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在都市中恪守道德底线,逐步将其转化为内在品行,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要义。

更进一步来讲,我们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才能保有本真的人格。

张桂梅是脱贫攻坚的道德楷模,她深谙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致力于教育事业。她秉持“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信念,即使身患多种疾病,也始终不离不弃地做一位不收取学费的高中校长,表达自己内心的生命情感,体现内心本真始终存在的“善端”。

可见,道德规范内化并不会使本真人格混杂,而是使之留存于心,使我们更能弘扬人性的光辉,更趋近完美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人性本真的背后也有其劣根性,从古至今,人的利己之心对名利等的追求从未停止,而该追求往往使人坠入无尽深渊。

反观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身边更是充斥着物欲与功利,人们对于发家致富与功成名就的渴望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在这样的环境中,道德规范的内化才是社会有序向前推进的原动力,才是将人的初心和使命紧紧捆绑的定心丸。

本真的人格受到我们的羡慕追捧,但把道德规范内化的人格又何尝不是完美人格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