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请欣赏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精选13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1

自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意外走红网络后,不少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心驰神往,并且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对于传统文化不受重视,崇洋外的态度普遍存在的今天,这个现象无疑是令人欢喜的。毕竟,“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而面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亦要去继承与弘扬。

作为梅派的传承人物,梅葆玖,八十多岁的高龄依旧登台演出且扮相不倒,身段不倒。面对传承梅派,传承京剧的巨大的艰难的任务,他积极开办梅派艺术班,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名家京剧会演,继承中创新,将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时尚元素相结合,传承了京剧文化,正是由于梅葆玖对京剧的创新与发展,才使京剧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使我们享受到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因此,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展。

另一方面,百年老店取洋名的事情又带给我们思考。“天津狗不理”将自己的百年老店的英文名字从汉语拼音的“gobuli”改为“go believe”,译为“去诚信的地方”。“狗不理”的洋名经公布就引起了社会上的争议。有人认为很有创意,有利于提高其知名度,使之融入全球化,也有人认为此举丧失了“狗不理”原本的文化含义,是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是“崇洋外”的心理在作崇。对此,我认为老字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起洋名要体现文化特色,这样的行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长此以往,老店也会失去原有的历史特色。

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思考,现阶段出现的扎堆去故宫修文物甚至去故宫扫地的现象到底是一种热爱传统文化想继承传统的行为,还是一种跟风从众的心理。若是人们真的认识到了传统文物之美,想要去学习传承,那自然是好的;但如果只是随大流,一时兴起,那毫无意义。

因此,在面对这个现象的时候,我们要喜,因为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想为之作贡献,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理性看待,不能只是三分钟热度。

《诗经》有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但愿大家能够保持住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将其发扬光大。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2

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我和几位同学相约来到了南京钰缘泉博物馆,这个位于秦淮区集庆门城墙“肚子”里的博物馆,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刚走进钰缘泉博物馆的大厅,我就看到一扇精美的屏风,上面雕刻着玄奘法师取回真经进长安城时的情景,百姓们高声欢呼,簇拥着迎接法师的归来。

听讲解员阿姨说,这扇屏风出土时已经碎成了好几块,但为什么它现在又是完整的呢?原来,是文物修复师们利用工具对它进行了修复。常用的文物修复方法有金线修复、石膏修复等。文物修复师们会采用针对性的修复方法把这些七零八落的文物碎片还原成精美的文物,这真是一种了不起的职业啊!

在参观完馆内的展品之后,我和小伙伴们期待已久的“我是小小文物修复师”的活动就开始了。讲解员给我们简单介绍了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之后,我们就带好手套开始行动啦!桌子上摆放的东西真多呀!有橡胶碗、水桶、刮刀、洗手液,还有破碎的杯子和模具,而这个破碎的杯子就是我们今天要修复的“文物”了!

首先,我把模具的一面涂上洗手液后挂到杯壁上,再把搅拌成奶油状的石膏涂抹在杯子的缺口上,接着用刮刀仔细地把石膏沿着杯壁抹平,去掉多余的部分,然后就静静地等待石膏干透。之后把带着模具的杯子放进水桶的水里,等一会儿把模具轻轻地推掉。最后撕一块砂纸沾点水把杯子的修补处尽量磨平。这样,一个原本破损的杯子就完整地展现在我眼前了。看着我自己修复的杯子,一种满足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亲手进行了物品的修复后,我似乎有点理解文物修复师的工作了。我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不容易,感受到进行文物修复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耐心和毅力,要专心致志、不能浮躁。

文物修复师们把破碎的记忆拼接成历史的长河展现在世人眼前,让我们能够通过文物,更直观地了解那些久远年代发生的事。他们赋予了文物以全新的生命,他们“拯救”了文物,链接了文明,延续了文化!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3

昏黄的展灯映照出一片沧桑,古朴的气息交织出灿烂的文明,漫步在山西博物院,感动,只为那一件件文物。

伫立在质朴的陶器前,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呼唤。感动那一件件文物,感动那文明的勃兴。敞口的陶器上宽下窄,仿佛是远古人类指间的摩挲。闪动的火花间,可以看到那黑色的、有规律的彩绘花纹。黑色的油彩铺排成有规律的形状,空白的部分便成了一朵朵绽放的花——每一瓣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明艳娇嫩却又质朴得如同这土色的陶。我静静地望着它,仿佛是跟远古人类四目相对,那黑色的花纹幻化着,交舞着,在模糊而又无比真实中衍生出了中华文明,令人惊讶慨叹之余,又陶醉其中了。

悠游在雕栏玉砌的汉宫,轻轻点亮那盏雁鱼铜灯。感动那一件件文物,感动那美丽的沧桑。铜制的大雁回首凝望,仿佛在回顾汉宫的辉煌。大雁口中衔着鱼形的灯罩,鱼身上绘着缤纷的图案,似是在诉说着青砖黛瓦之间的忧愁。日暮之时,昏暗的屋内,只有那一盏铜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悠悠数载,有多少人曾在日暮时分点亮这铜灯,向着那昏黄飘忽的火光,轻叹着,倾吐着那点无尽的忧愁,又或是在长夜漫漫,与那不灭的火光,消磨这无言的孤独。那盏雁鱼铜灯,似乎就是它自己的主人,而那些忧思,仿佛只是这亘古不变之中的几位过客罢了。

漫步在蝉噪鸟鸣的乡野之中,享受那独有的隐逸。感动那一件件文物,感动那超脱的淡然。凝视着扇面《花鸟图》,仿佛置身在明代画家张穆那枕石漱流的山林。新雨初霁,初生的草儿飞快地生长,阳光穿透竹林,映照出一片斑驳。我携手画家在那一片盛开的桃花林里,寻找春天的影。烂漫的枝头,红衣鸟儿时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声。坐在小桌前,品一杯清茗,吟诵几句陶渊明的诗,享受“清风为我吹衣,好鸟为我劝饮”的一份惬意。

流连在博物馆中,凝视着一件件文物,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她们的影子,每一束展灯交织出的光都是她们的呼唤,每一缕古朴的气息都是她们的沉淀。多想一直聆听她们的呼吸,在漫漫五千年历史中,感动那一件件文物。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4

星期天真是个好天气,蔚蓝的天空飘着朵朵云彩,真是个游玩的好日子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景点——保国寺。 我顺着山路上去,看到了巍峨的大门,朱红的墙壁。好漂亮,好威严。这是什么?我好奇地盯着墙上用石块刻写的一行字:“某人到此一游。”我看了很生气!“破坏文物的家伙,太可恶了”!很多游客围过来观看,只听那见议论声不断,太不文明了,这个破坏文物、破坏我们保国寺的糊涂蛋,怎么能这样做?

沿途中,我发现还有许多类似这种情况,甚至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石碑上都有人乱画乱刻。我愉悦的心情一下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那满腔的怒火,可气啊!我真是恨不得变成一个报警器,一有人破坏文物,我就报警,让警察惩治那些破坏文物的家伙。可惜不能,所以,我只能向人们提出建议:不管你是什么人,来到保国寺观赏文物时一定要做一个文明的游客,不要破坏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创造的宝贝,希望每一位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自觉地保护文物。你们要比我们中小学生更懂得文物的珍贵与重要,你们应该做我们的榜样,而且教育子女积极地保护文物。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做到不攀爬文物,不在文物上乱刻乱划,如果发现有人破坏文物,及时制止或举报。利用课外、课余时间积极地向身边的人宣传文物保护法,号召人们保护好文物。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5

黄色和黑色组成的一台机器,躲在一张特制的桌子里面,在房间的角落散发出古色古香的气味。你猜这是什么?对啦,它就是我们家的老文物——西湖牌缝纫机。

我走进爷爷奶奶的房间,一眼就能看到这台老文物,就抑制不住地想跑上去坐一坐,玩一玩。每当我看到它时,它就让我想起了那段铭刻在心的故事——奶奶小时候家里很穷,只有一间房间和一头大肥猪。奶奶18岁时,也就是1968年,奶奶意外地得到了一张缝纫机票,这可不是什么飞机票,而是那个时候要买缝纫机必须要持有的票。由于奶奶小时候学过缝纫,所以对缝纫机特别感兴趣,于是,奶奶的爸爸一咬牙,卖掉了家里仅剩的一头大肥猪,给奶奶买了这台缝纫机,这台缝纫机就成为了她以后谋生的工具。当奶奶拿到缝纫机时,张大了嘴巴,瞪大了眼睛,差点眼珠都要掉了下来,随后高兴得像一只小猴子似的,咧开嘴笑了起来。奶奶每天拿着抹布,轻轻地“抚摸”着这台缝纫机,擦来擦去,直到擦得一点灰尘都没有。一擦完,当然就得做衣服喽!奶奶偷偷地拿出家里珍藏的布料,往缝纫机上一放,便开始做衣服送给她的爸爸。

现在奶奶老了,但她还时不时地在用着这台西湖牌缝纫机,还是改不了每天擦拭的习惯。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祖国越来越强大,生活也越来越好了,缝纫机只是用来补补破的衣服了。比如,上次,我一不小心,在大门口摔了一跤,裤子破了一个大洞。回到家后,奶奶便把我的裤子放到缝纫机上,“噔噔噔”的一声,就补好了。这个“老文物”还是挺有用的。

这台缝纫机是奶奶的“心头肉”,因为它是奶奶的爸爸送给她的礼物,是父爱的象征,也是一个时代转换的见证。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6

那天,我来到了镇江博物馆门前,等待着伙伴们的到来。不久老师来了,随后同学们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了这里集合。

我们排好队跟着讲解员进入了博物馆……参观了许多地方。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室外的考古!

我们参观完博物馆后来到了考古现场,让我们也感受一下考古的乐趣,我想这次我一定要捡很多东西回去。我一溜烟跑进去,一眼就看见一个完好无缺的罐子,可是却被一个女孩抢走了!但是我居然在一块大石头上找到一个碗底。后来我竟然在一堆乱石中找到了一个破了小洞的罐子,我欣喜若狂,于是我把所有挖出来的东西都放了进去……过了一段时间,一个惊人的消息传了过来。科考队竟然发现了一个头骨盖,大家都被吸引了过去。

突然沈帅跑了过来,说他挖的是:元代、明代、清代的东西。而我却好笑地说:“大哥,你这玩笑开得也太大了吧。”“我没有骗你!那里有个专家说的!”他指的方向真的有一个大叔。“神马?何等的好事居然不告诉我!”我说完便飞奔了过去。那位大叔一看说:“你这个是元代、明代、还有清代的。”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不但收获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一定要保护这些文物,要让它们永远“活”下去,不要让它们被遗忘在岁月的长河中!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7

1938年湖南宁乡月山铺(现为黄材镇龙泉村)出土穿越时空的轨道,越过时间的荆棘。我有幸观看了祖国文化的瑰宝——四羊方尊。在黄色的纱布下,四羊方尊终于向我打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座青铜色的方尊,“尊”是一种盛酒器,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我仔细向它看去,才发现细致的花纹,均匀的布满四羊方尊的各处,仔细看上去,才发现有鸟,凤凰,龙等等动物。他们形象逼真,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但最引人注意的恐怕还是那四只脚踏实地的羊。他们有着弯弯的角,宁静中透这些威严。羊的胸部和腿部都精心地雕上了花纹,前腿上的长观鸟,跃跃欲飞,似乎在诉说着四羊方尊坎坷的故事。更令人称奇的是在方尊的四周,有四只首尾相对的龙头探出,相互蟠缠。匠心独运,恰到好处的为四羊方尊增添了不少色彩。四羊方尊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采用线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图象与立体浮雕,器物与动物形状有机地结合总的来说,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羊最通俗的民间化的象征意义便是“吉祥”,至少从汉代开始,羊就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汉代瓦当、铜镜等铭刻中多见羊的形象,也用羊来表现“三阳开泰”、九羊启泰的主题。羊在古代祭祀的地位仅次于牛。而四羊方尊用四只脚踏实地的山羊和精美的花纹为自己更添几分至尊气息。

1936年,姜氏兄弟在耕田的时候发现了四羊方尊,随即将它转让给长沙的古董商,经过一番曲折,四羊方尊又归国家所有。1938年,抗日战争的爆发,存放在博物馆的四羊方尊又被战争差点毁于一旦。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宁乡,由于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铜器,其出土青铜器被称为"宁乡青铜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宁乡青铜器群”的代表,也是宁乡出土最早的青铜器。

当我看到四羊方尊的时候,我仿佛已经近距离地触摸到了中华民族千百万年来悠久的文化,深深的体验到了祖先们的智慧。四羊方尊不仅是古代文化技术的里程碑,而且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当我听到四羊方尊将近一个世纪的传奇经历时,我不禁为四羊方尊感到惋惜,战争的硝烟,差点把祖先的文明毁于一旦。当时的人们不懂得四羊方尊的珍贵。在一次次的辗转中,四羊方尊终于回到了阔别了50年的故土。所以,我们因该热爱四羊方尊,保护它,感受它的文化气息。

四羊方尊,是一代文化所创造的辉煌,更是带给后人的一番思考……所以面对这一文物,我无法用言语去描述内心的那种激动,四羊方尊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我最喜爱的文物。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8

保护文物,从我做起。

最近“丁锦昊到此一游”的新闻十分的火爆,这本是齐天大圣的做法,此刻却成了许多人去外地旅游必备的行为了,他们不明白文物的重要性吗?他们不明白保护文物要从我做起吗?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各类文物从不一样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期望每一个懂事的未成人自觉地保护武当文物。我们每一个学生受过教育,保护文物的意识就应比成人更强,保护文物的态度就应比成人更用心。我们就应做到不攀爬文物,不在文物上乱刻乱划,注意防火。如果发现有人破坏文物,及时制止或举报。利用课外、课余时间,用心地向身边的人宣传文物保护法,号召人们保护好文物。

保护文物,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期望每个人都能为保护文物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9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物绽放的瞬间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以技养生,以心养技,十年磨一剑,百回攻一关。在纷乱浮杂人心躁动的社会里,匠人以热爱对抗寂寞,以匠心雕琢斑驳的流年,只为守住古物历经千年风雨重新绽放的惊艳瞬间。

北国的雪,纷纷扬扬地下着,装饰了红墙黄瓦、灿若明霞的紫禁城,温柔了京城初冬清晨的雾霭。我于人头攒动中穿行,缓缓走入尘封的随风往事。步入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在摩肩接踵中只见那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光彩夺目,是《清明上河图》的鸿篇巨制,是珐琅彩山水纹瓶的飘逸用色,是金瓯永固杯的金光熠熠......古物穿过上下五千年的迷雾,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战鼓雷动,在百年后的今天绽放,如此惊艳,如此动人。

继续向前走,在不经意间竟远离了如织游人,我走入了故宫静谧的一角。远处的小屋传出咚咚的敲打声,揣着乱撞的好奇心,我缓步走近。工作台旁是个两鬓微白的中年男人,他正像呵护襁褓中的孩子般小心翼翼地修复工作台上泥迹斑斑的文物。轻轻敲了敲门,他缓缓抬起头来,我看清了他那双布满伤口的大手,道道裂痕将岁月的痕迹刻在他的手背,布满血丝的眼睛略显疲惫但仍炯炯有神...。男人率先开了口,“小弟弟,你也是想了解文物修复的爱好者吗?”我轻轻点了点头。“来,坐。”男人拉出了一把小板凳。在交谈中,我的知男人叫老王,干文物修复已十载有余。我不禁发问:“到底是什么支持您坚守这份工作呢?”老王搓了搓手,说道:“是热爱罢。我们做这一行的,一带一刀一笔一划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古物都是有魂魄的,这门技艺没有捷径可走。只是择一事,终一生罢!”老王的眼角泛起泪花,“其实看你们来参观时可以看到古物绽放的瞬间,我也就知足了。”

转身出门,老王又一次俯身工作台,那小木棰叮叮咚咚的敲打声织成一曲最美的礼赞。锤起锤落间,是一个匠人一生只为一事来,一心只待一花开的坚守。远处游人依旧,雪花飞扬,不依旧的是我那颗荡漾的心。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无数像老王一样的文物修复者隐身于帘幕之后,将光彩赋予古物,在一刀一刻间诠释虔诚与敬畏,将一笔一划融入苦累与血汗。匠心者任人事莽莽,流年匆匆,回望月与灯依旧,以匠心,守初心。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谢谢你们!让今天的我们有幸穿越历史的渺渺烟云,一睹古物绽放的惊鸿瞬间。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10

一提文物,大家肯定想起许多,它们都是年代久远的东西,而且总是被铁栏拦一拦,让我们在外观赏它。今天我要说的“文物”,可不是这样的。

考古专家一直在挖掘文物。而在我们身边也有“文物”。

“土”是大家从早到晚都见会见到的。而我现在说“土”也是文物。你肯定会说:开玩笑!可我是认真的。让我们仔细想一想,也在情理之中。当地球存在时,它也存在着,它的生命是从地球存在时开始的。它像一位母亲,不错,甚至可以叫老母亲,可它一直保持着母爱,几亿年都未动摇过。

“水”,我们经常与它打交道。万物生长离不开水,即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没有水它也坚持不了,土和水一样,是兄弟姐妹。

可是,它们与其它文物不同的是,它们还没有被重视保护起来。土,天天受我们踩踏。毫无怨言,可我们……把垃圾随意丢给它,让它的身体日益垮掉。水,天天无私供我们饮用,而我们,却无情地把污水、脏物返还给它。

它们在哭泣!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11

今年暑假,我带孩子再上敦煌,专程学习壁画。这一次,我报名参加了莫高窟夜游。跟上回应急票参观四个窟不同,这回我们看了八个窟加两个特窟。一位资深讲解员打着手电讲解,足足讲了两个半小时。

暮色四合,游人散去,只有七层楼屋檐下挂着的铃铛叮当作响,也只有我们这一群游客(40多人),分成两组在参观。

我像是进入了阿里巴巴的藏宝洞,心里只有赞叹。到了第247窟,壁画是王子狩猎的情景。王子骑在马上,搭弓射向一只猛虎,猛虎迅疾奔跑,而前面,被猛虎追击的一只野兽,刚刚越过一个土丘,它扬起四蹄,奋力向前,忽然感觉到气氛不对,回过头来,发现猛虎跟它一样,也在逃命。这时他的神情有些放松,嘴角上扬,像在微笑,但是腿部的肌肉还是保持着向前奔跑的姿势。我被这头牛吸引住了。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显示了牛奔跑的肌肉的力度,野牛脖子上的鬃毛竖起来,更增加了几分速度感。

最妙的是牛的表情,眼神紧张,嘴角却微微上扬,颇有些死里逃生的庆幸。它是警觉的,随时准备加速,但它又是得意的,为刚刚躲过的一劫而欣喜。

参观后的第二日,我对教我们画画的张师傅说:“我要画这头野牛。”师傅拿出一本敦煌壁画大画册,把那一页放大复印了,让我临摹。我把一张透明的薄纸覆在上面,用一只小狼毫描。描毕,取下。一对比我的这一张,虽有牛的形状,却全无牛浑身的张力。我又百度出毕加索的牛。去年我在北京看毕加索的画展,曾看过一个纪录片,就是专门讲毕加索画牛的。毕加索的牛和壁画上的牛放在一起,虽然都是简笔画,但更显出壁画上的那只牛元气淋漓。

两天时间里,我对着那头野牛临摹了20多遍。我是属牛的,爱极了这头牛。

这是一头会微笑的牛,这是一头经过大风大浪的牛,这是一头有力量的牛。多次临摹,我还远没有画到这头牛的精神,叹服!古人的技法太高超!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12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捧红”了故宫文物修缮一职,更有网友称愿在故宫扫地。一方面,这一现象反映了年轻一代对历史的重视,而另一方面,年轻人选择未来道路时应理性、谨慎,切不可因一时冲动做出不恰当的选择。依我看来,心驰神往而要慎行。

在国家、社会的努力下,当代年轻人开始重拾历史,在前行中回看,于新潮中忆旧,这是好事。为筷子申遗,传承剪纸技术,国家、社会都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城管撕春联以“规范市容”行为遭到全民声讨,也反映了市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对历史的崇敬与向往至关重要,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力度越来越大,中华文化便会在世界文化大观园中大放异彩。

重视历史,心驰神往去服务历史的初衷固然可贵,但年轻一代在做出选择时,一定要理性。前有志愿者小飞为篮球赛馆擦地而放弃本职工作,生活困窘;后有大学生求故宫“收留”,宁可扫地。仅仅因为一时的心驰神往而赴之,未免有失偏颇。其一,你是否能如赵元任对语言学一样始终对文物修缮工作充满热情?你是否能如林巧雅把自己“嫁”给医学一样终身为文物修缮服务?其二,你是否如王津一样具备文物修缮学的相关知识?其三,你的选择是否切合自身情况?如果不能坚持,不够专业,没有条件而只凭一时的“好玩儿”,一刻的“心驰神往”,那你的选择未免太过草率。

因此,对传承历史心驰神往是值得赞扬的,付诸行动时却一定要谨慎,这是对文物的负责,更是对自己的负责。文物修缮工作需要足够的耐心,坚韧的毅力。所以,怀着对这份职业的崇高敬意,有着坚持到底的决心,掌握专业知识,这条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如果你有足够的激情,你可以怀揣着虔诚的敬意为故宫扫地;如果你做了充足的准备,你可以将梦想付诸行动,为历史的传承献一份力。总而言之,心驰神往而慎行,有激情有行动,有毅力有基础,别说走入故宫,走向世界都不在话下。

文物绽放的瞬间日记 篇13

往事的浮沉,盛世的兴衰,作为后来人的我们本不应多加妄言。然而有什么经历时间沉淀的物什,总会给予我们建立在一种“信史”之上的自信,完成对过往的描绘。它们或许是过去的锦缎、衣绸、银器玉盏、金戈铁甲……,在自己的时代发光发热后,以偶然或并不的方式,被深厚的土地所覆盖,直至被后人叮叮当当的声响唤醒。

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纪录片的人,应当会更有感触些。那些做工巧妙,设计精巧的玩意儿便是以前皇室所用的物什,如斯般美轮美奂,深切地埋藏着打开岁月古籍的密匙,也是解读民族记忆的不二法门。

我们的民族经历过侵略的断层,有些人将头埋得低低的,否认了民族一切的光辉与荣耀,满眼都是对异域风情的向往。而有些人又将头昂得高高的,将一切罪责推在了失败的政府上,可悲的感到了骄傲感。

尼尔。波兹曼曾说过:“现代人对于历史已经变得漠不关心,因为历史对他们来说没有实用价值。换句话说,导致历史消失的是人们事不关己的态度,而不是他们的固执和无知。”对历史的不了解在我看来是必然的,也是可悲的,也是每个民族的必经之路。假使我们经过了太长的岁月时光,真正可以遗忘的,又从何取舍呢?我们需要文物来帮我们记住,映射出这段美丽的岁月。

一把石锤、砂纸,便可以敲打打磨一天,像是文物这种精细活儿,便是可以陪上时间慢慢“把弄”一番的。或是什么粘贴的小工作,摆摆放放,读读古籍便也就是一天了。住在故宫里是什么感觉——与历史作伴的感觉。

反观文物,从颇有一些趣味的角度思考,它们又是否想过自己会埋在地下多年,然又有重见天日之时吗?它们感伤吗?欣喜吗?会对往事留念吗?又或是对现在的聚光灯感到害怕吗?噢,或许它们也已经给出我们答案了:愿意来的,便是这么光鲜的`接受这种新生活,而不愿来的,在面世之时,或是之前便化为尘土了。而我们这些俗世的凡人,也只得用欣赏的目光,来存爱于它们。

它们想必是美丽的吧,是历史对我们的存恤,古典美人的三顾留情,是战场上澎发气概,是忠义礼节间残酷的轮回。它们见证历史,过往用风沙血泪为它们筑颜,岁月沉积,万物皆虚,唯有民族记忆在黑暗中熠熠生辉。或许有些人认为自己无法看破旧物的韵美,认为其华而不实,这样的民族感触的流失,着实令人痛心,令人不舍。对于往事的忽视,在当今教育大环境看来也是可见一斑。

《了不起的匠人》里讲过:“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想必这便是对一代又一代铭记历史,守护文物,珍视民族记忆的人们,最善意的描述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