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苗族日记(精选19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苗族日记 篇1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我苗族,了解我们苗族的民风民俗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我们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他们的民风民俗是独具一格的。
苗族日记 篇2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是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等交接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到来的贵客,苗族的习惯先是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的时候,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是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的热情。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客人要到塞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等高楼,宴会上以鸡、鸭佳肴,以心,肝为贵,要先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有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者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坐的老人。
苗族人确实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仪。
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的一朵花,不同民族的风俗,不一样的色彩。
苗族日记 篇3
今晚的晚餐,有一道菜最受我们欢迎,那就是——苗族簸箕菜。
簸箕是圆形的,里面铺满芭蕉叶,正中间是一个不同颜色的糯米饭搓成的一个球。旁边依次围着一小堆鸡肉、腊肉、鱼肉、豆腐丸子、血肠和一种我不认识的东西。
糯米球的下面浸有一层酸酸的汁水,夹一小块糯米饭沾一点酸汁,简直人间美味。至于我不认识的那个奇特东西原来是苗家酸猪肉。酸汁我能接受,可酸肉就勉勉强强。夹了一块轻轻放到鼻子前,这个味道太刺激,放进嘴里嚼了一口,又酸又辣,吃了这块我再也没有夹第二次。
簸箕菜里的菜我最喜欢糯米球,最捧场的也是这道菜。吃完一勺又舀一勺,最后的一勺也进了我肚子。连续两天都有糯米球,但我对它的兴趣丝毫不减。但妈妈跟我说吃太多糯米会消化不良,再喜欢吃也要控制,如果无法无天地吃,身体就要付出代价。
今天,我吃了苗家簸箕宴,了解到苗族特色菜,我很好奇下一个民族特色菜是什么呢?
苗族日记 篇4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村,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红水乡高文苗寨都会举行传统的“烧鱼节”,众村民欢聚一堂,举行芦笙踩堂、烧鱼、野餐等活动。烧鱼节当日,当地村民从四面八方来聚会,一起观看芦笙踩堂等传统文化活动,烤田鲤、吃野餐,享受丰收喜悦。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的苗族同胞,有一个欢庆丰收的特殊节日,人们习惯称为烧鱼节。由于该节日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内容生动活泼,因而又被视为是仅次于苗族芦笙节的苗年庆丰节。
每年的秋天,当稻谷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山岭到处飘香的时候,苗族烧鱼节就开始了。苗族烧鱼节是由近向远延伸的,田园靠近村寨的人家,率先邀请众多亲友,一齐到他的田园,一起剪禾、共享烧鱼节的快乐。一大早,主妇便蒸好糯米饭,备好糯米酒和生椒、生姜等,把孩子们叫到一块,一起向目的地出发;她的丈夫则早早来到田里,挖开水沟,引走田水。当大家到来的时候,田水已干,田里的鲤鱼集中在鱼巢里,嘣嘣地跳个不停,老少便捞起裤脚和袖子,下田抓鱼。放养在稻田里的鲤鱼,有的二、三斤重,有的五、六两大,抓在手里,乐在心上。
真是一个有趣而且有意义的风俗节日啊!
苗族日记 篇5
苗族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贵州、湖南、广西、云南、四川、湖北等地。海南等省。
苗族有很多支系,节日也因地而异,其中新年最隆重,内容最丰富。
苗族人有一个盛大而热闹的新年,人们除了向祖先献祭、设宴和吃“越地饭”之外,还进行各种活动。
湘西苗族,除夕之夜,砍下一棵橄榄篱笆树,放在房子周围,叫做“包年树”。晚上全家聚餐。吃完饭,家里人都要洗脚,从孩子开始,意思是“出门处处落地”。除夕夜深夜,人们还占卜来年的气候,观察北斗七星周围的云,预测内涝或干旱。海南的苗族人在除夕夜吃粽子,用粽子祭神。已婚的女儿和女婿应该回到父母家,直到年底。贵州苗族人在除夕夜祭祀祖先,晚上在火塘里烧硬柴或干树,称为“年斗”,使温格的生活来年兴旺。正月初一,人们开门放鞭炮迎接新年,这叫“抢年”。从新年的第一天开始,村子的尽头就竖起了花鼓,年轻的男女们唱着民歌。有的地方还唱“春歌”,歌词大意是春意盎然,春意盎然,惜春抱春。
苗族人在春节期间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包括米饭、糯米糕、酸肉、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物叫“辣椒骨”,又香又辣,刺激食欲,驱风御寒,是苗族人的常客,也是客人的好招待。他还诚心诚意地用大块的肉当贴身男仆。如果他把它们切得太细,就会被嘲笑为小气和吝啬。在粘土碗里喝水。对于五味,尤其是辣,每餐都不离辣椒,还有一个习惯就是喝油茶。
苗族人的过年习惯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吉祥平安的意思。
苗族日记 篇6
在我们小镇附近的村子里,住着一位70多岁的苗族祖母。村里的孩子都尊称她为苗奶奶。
传说苗奶奶家很久以前就去世了,留下她一个孤独的老太太。然而苗奶奶并不是一个人。放学后和假期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来她家帮忙做这件事和那件事。在众多帮助苗奶奶的孩子中,一个叫蓝蓝的小女孩是最突出的一个。
蓝蓝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放学后,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她进出苗奶奶的房子。她的袖子卷得很高,裤子扎得很高,胸前围着一条短腰。她有时用水打柴,有时扫地洗衣服,就像这个家的主人。当奶奶看到蓝蓝累得出汗时,她总是感到心痛,紧紧地抱着她擦汗。蓝蓝帮助她的祖母完成家务,所以她依偎着老人,聚精会神地听她的故事。她在祖母家住了很多晚上,和老人聊天。
苗奶奶和蓝蓝没有血缘关系,不认识的人以为是独居的亲戚孙子。每当有人问苗奶奶,她都会骄傲地说:“蓝蓝不是我孙女,但她比她亲戚都强!她是我的好孙女!”
苗族日记 篇7
看,那个穿彩色衣服的女孩是我的好朋友。她来自云南苗族,一直和我在一起,和她分享一切。
她有一双蓝色的眼睛,弯弯的柳眉,微微撅起的嘴唇,看上去很严肃,就像一个以家为国的小战士。她的头饰很特别,就像一对鹿角,但是这些鹿角上有很多黄白色的痕迹和一朵银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寸彩色的珍珠。她还戴着两对耳环,一对银的,呈凹形;一对是金的,有戒指那么大。我第一次见他的时候,没有等他。我真的很好奇为什么戒指会在我耳朵上。后来仔细观察,才发现是一对耳环。她穿着两条裙子,一短一长,都是红色的,让人想起美丽的夕阳。她戴着银花链子,让人远远就能认出她是苗族人。苗族姑娘不仅要戴头饰,而且前面还要有刘海梳。她不仅高,而且苗条。这让我想起了苗族姑娘:晚上围着功火载歌载舞。第一次见她的时候,我一脸严肃,知道她的学习成绩一定很好。一定是一个苗寨的骄傲。父母以她为荣,兄弟姐妹以她为榜样。我心想,我一定要和她一较高下。她可以做出各种动作和形态,就像那个调皮的小猴子。阳光下,她的脸像一个桃子,让人想咬一口。
没认真学习的时候,看到她,就像看到老师没日没夜的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当我情绪低落的时候,看到她,就像被妈妈的好鼓励了一样。当我成功的时候,我看到她仿佛在告诉我,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虽然她不会说话,但她似乎能读懂人们的心思。她的温柔让大家知道她是我的启蒙老师。
苗族日记 篇8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像五十六朵花一样团结。每个民族的特色都不相同。我要介绍的是苗族。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不及膝盖,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百褶裙,图案花纹色彩斑斓,多刺绣、织锦、蜡染、挑花装饰。衣服颜色以红、蓝、黄、白、黑为主,保持了苗族先民“三苗”“好五色衣服”的传统。苗族男子装束则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西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欢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族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为主要调味,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喜欢做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即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棉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鱼汤等等。苗族的服饰很美丽,他们的食物更美味。这就是我喜欢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一的苗族。
苗族日记 篇9
今天,爸爸带我们到了农科所科研中心观看苗族表演。
来到现场。“哇,人山人海,真热闹呀!”“嗯?怎么那边的竹竿上又那么多尖刀呀!一共又28把刀,分为14层,每层2把,差不多有5米多高,到底要干什么呢?”我带着疑问向前跑去。经过主持人的一段讲解后。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节目叫做“上刀山”,是一位苗族人用手爬上去再下来,且手不受伤。“哇”这么有难度,我怀着好奇心再看下去。
这是,上来了一位苗族青年,一头蓬松的头发,两只强壮的手臂。“这样一位师傅,上去应该每什么问题吧!”我想。
这时,两边都响起了鼓声。青年师傅上去了,两手想捉住第二层的刀把,然后两脚一跃,一下子就上来了。“哇,“难道他想整个人从3米多高的‘山’上跳下来?”我说。他再一次吸气。他闭上眼睛,双手双脚摇动的更厉害了,忽然,整个身体从外以平衡的姿势甩出去。这时,几百人的眼球从左边转到了右边,头也是。大家都入迷了。
他甩出去以后,到2米高的时候,他从低空翻了几个跟头后安全落地。这一次,全场都跳起来了,为这次表演拉下了一次精彩的结局······
在回家的路上,我还深深的惦记着刚才的表演。啊!我们要发扬中国人民的绝技,不能让他们失传。因为,这可是我们中华的一颗“星”啊!
苗族日记 篇10
在我们小城边的村子里,住着一位年过七旬的苗族老奶奶。村里的孩子们都尊称她叫苗奶奶。
传说苗奶奶的家人在很久以前就去世了,留下了她这个孤老太太。然而,苗奶奶并不孤单,孩子们在放学后和节假日,都争先恐后地来到她家帮助做这做那。在众多帮助苗奶奶做事的孩子中,有一位叫兰兰的小姑娘是最突出的一个。
兰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放学后,人们经常可以看见她在苗奶奶家进进出出,她衣袖高高挽起,裤脚高高扎起,胸前围着一个短短的围腰,有时端水拿柴,有时扫地洗衣,俨然是这个家庭的主人。奶奶见兰兰累得满头大汗时,总是心痛的把她紧紧地拥在怀中给她擦汗。兰兰帮助奶奶把家务事做完了,就依偎在老人身边聚精会神地听她讲故事,很多夜晚还在奶奶家住下来陪老人聊天。
苗奶奶和兰兰没有亲的血缘,而不知情者都以为她们是相依为命的亲祖孙。每当有人问起苗奶奶,她都会自豪地说:“兰兰虽然不是我的亲孙女,但是她胜似亲人啊!她就是我的好孙女!”
苗族日记 篇11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是一位80多岁的苗族老奶奶,她的邻居是一位叫紫紫的汉族小姑娘。
小姑娘知道老奶奶的腿残废了,行动不方便,而且她是孤唯一人居住,所以经常为老奶奶做家务、陪她聊天。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紫紫敲了敲老奶奶的门,只见没有反应,便直接把门推开了,紫紫发现老奶奶不在家,只看见一堆脏衣服、脏床单丢在地上,心想:这么多,老奶奶要洗到甚么时候啊!不如我帮她洗吧!
说干就干,紫紫先把衣服、床单放在盆子里,再系上围裙,接着去小溪边打水,然后把水倒在盆子里,将衣物全部浸湿,拿出肥皂仔仔细细地涂抹,最后在搓衣板上用力揉搓。再用净水把衣服冲的干干净净,最后拧干,晾在竹竿上。
老奶奶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了回来,看见竹竿上晾晒的衣服,眼泪渐渐落了下来,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把紫紫搂抱在怀里,那满是皱纹的脸牢牢地贴着小姑娘的白嫩红润的脸蛋上,用那慈爱的声音说道:紫紫,谢谢你,谢谢你,固然你不是我的亲孙女,但你比我的亲孙女还要亲啊!紫紫不好意思地说:老奶奶,您没必要感谢我,帮助老人是应当的,以后不管您有甚么困难,我都会尽力帮助您的。她们俩相互笑了笑,真是胜似亲人啊!
苗族日记 篇12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的民族。全国共有苗族740万人,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其中,贵州省分布最多。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的服装有上百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银饰就有几十种。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此时万人空巷,云集江边,龙舟竞发,盛况空前。
苗族人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
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旅游城市——凤凰古城就坐落在湘西苗族聚居区内。小城古朴而清新的风光,以及淳厚的苗家风情,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苗族日记 篇13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五十六个民族中我最喜欢苗族,因为苗族的有许多的美食和服装漂亮。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苗族吧!
苗族人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等地,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用汉字。
苗族人以大米为主食,喜吃狗肉,素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特色美食主要有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人的岁时节庆很独特鲜明,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较隆重的节日有:召龙节、吃薪节、苗年节等。
苗族人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苗族人钟爱银饰,头饰包括银角、银围帕、银发簪等,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苗族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大多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这就是苗族了!
苗族日记 篇14
一个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其间。出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油桐等。除此,还蕴藏着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苗族在历史上多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苗年”、“四月八”、“龙船”节等。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日记 篇15
一个古老的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独特而鲜明的岁时节日。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人一日三餐,主食是大米。炸粑粑是最常见的油炸食品。典型的食物有:管雪汤、辣椒骨、妙香桂凤汤、面菜饼、虫茶、万华茶、鱼泥、酸汤鱼等。
苗族聚居的苗岭和武陵山区气候温和,四面环水,大小水坝星罗棋布。生产水稻、玉米、谷子、小麦、棉花、烤烟、油菜、桐树等。此外,还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和矿产资源。历史上有很多苗族节日,盛大的节日有“苗年”、“四月八日”、“龙舟节”。
苗族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即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书面语,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系苗语支。
苗族生活在高山上,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是旱稻。包谷,荞麦,土豆豆类,经济作物都是麻,一般都是自己种,自己织。苗族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词、情歌等。苗族人也很会跳舞,芦笙舞最受欢迎。
苗语:苗语分为湘西、黔东和四川、贵州、云南三种方言。由于苗族和汉族的长期接触,大量苗族人说汉语,使用汉语。
苗族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采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享誉海内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堪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著称。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日记 篇16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寨的人,潮水般地从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头是大家公认善良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相爱,要互赠礼物。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的苦,伤心落泪。有一年祖先显灵,便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这棵树歌舞,那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活动。
跳狮子舞也是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如果哪一架狮子跳的好,爬得高,也有酒和猪头奖赏。
苗族日记 篇17
苗族是一个古老而奇特的民族,但很多人对它都不太了解,现在就让我带你们走进这个民族吧!
苗族大约有90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河南、广西等地。他们大都生活在大山里,生活并不富裕,但在几千年的演绎中,却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所以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的宗教信仰。
苗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苗语。它又分三大方言,分别是湘西、黔东、川黔滇方言,其中川黔滇方言最为复杂,可以分成19种不同的方言。
苗族人不仅有着聪明才智,而且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其中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喜庆的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个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度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的饭食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非常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我们典型的食物有血灌肠、辣椒骨、苗乡龟凤汤、棉菜粑、虫茶、捣鱼、酸汤鱼等。
这就是苗族,听了我的介绍以后,你熟悉它了吧!
苗族日记 篇18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苗族日记 篇19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民情。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说苗族的风俗。
苗族人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他们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塞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代课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客人或长辈,客人则分给众人想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他们“苗子”,他们喜欢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夹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少,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苗族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他们看不起。
苗族的人热情、乐观,是我们56个民族的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