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日记

请欣赏距离产生美日记(精选12篇),由多美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1

距离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它在中文中有很多含义。它既指普通的数据的距离,也指人与人交往的距离等等。不管是那种,我认为:我们需要距离。

距离产生美,我们大家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就拿人与人接触的表层含义举例。科学表明,人与人交往的最好距离是1.5m

我们再说深层意义的距离,也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距离,也就是比上面说的更加深一点。上面仅仅指是面对陌生人们时的感觉。也许你对上面的小例子并无讨厌之感,但是对于你认识的人应该还是有些触动的。论起人与人,我不得不说,人与人的关系有许多种。在不同的群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则需要用距离来相隔。假如你们的身份是朋友,那么距离只能止于此。探的许多他人的隐私,未必是件好事。若是糗事,则更显得尴尬。

距离产生美,也就是说要给别人和自己一种自由生活的空间。大街上有帅哥和美女,看一看也就是了,没必要问人家的年龄和收入。即使是朋友也应不应该拿好友的隐私娱乐。我认为人在不同的角色中距离不尽相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无话不谈。无论是父母,还是闺蜜,你所不了解他们的地方仍有很多,就像他们并没有那么了解你一样。留给自己和别人适当的自由生活的空间,距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的标志。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2

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合进了字的喜怒哀乐。一个字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比如“距离”,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在氤氲上升,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行渐远,若即若离,忽明忽暗。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典美正是构建在距离上的亭台楼榭。我们大可想象,这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遥远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离更加遥远的门第观念与等级尊卑,或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与“不己知”的君王的一段扼腕叹息。

有人说“诗是痛苦的结晶”,而文学则爆发于强烈的情感,而距离则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可当今这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却大大缩短了本应天水相隔的距离。手机、网络随时将信息迅速传递,火车飞机将相爱的人立刻送到对方身边,网络上各种体验让爱情、阅读这本应严肃而投入的内容“快餐化”“泡面化”,并黯淡化,让本应结集于心、奔突于胸的块垒并非用酒或诗浇灌,而是自行崩溃,永远不再。

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了尖锐的锋芒,所有人都是鹅卵石,在互相促进更为圆滑中失去了古典美丽,只留下现代的忧伤。

没有了为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夜缝寒衣的怨妇的声声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愤之情和《离骚》的一唱三叹?没有了父亲“遥怜小儿女”哪有“未解忆长安”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西出阳关、仗剑远行的分离,又怎会有诗人的月下徘徊,又怎会有《阳关三叠》的传唱,又怎会有折柳赠别的深情,又怎会有长亭话别的忧伤?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现代剥离了“山脉”“水道”,黯淡了“遥远”“忧伤”,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怀有淡淡绝望点点悲哀。但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3

每每走出喧闹的教学楼,总有一阵淡淡的清香,萦绕于鼻尖之上,不似玫瑰、月季那般浓烈,但却有着几分清雅脱俗,是桂花香啊!我慢慢走近它,惊奇地发现:香味有些刺鼻,太过浓厚,过多的芬芳参杂在一起,使它的清新变了质。我静静地看了看这棵随风摇曳的桂花树,渐渐明白:是距离,让它的芬芳更加清新迷人。

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也是相同的意境吗?看来,一定的距离能够感受超越实际存在的妙处,这妙处或许是花儿的芬芳,或许是草儿的青翠,或许是……而这一切都是美的体现。

但是美的体现就仅仅局限于视觉的享受抑或是人的生理器官所感知的呢?不,它更多的情况在于人与人心灵的碰撞。“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父母信任孩子,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这样孩子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稳,亲情的羁绊将会更加坚不可摧。

但是并非任何的距离都有利于美的产生,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让美的程度最大化。亲子距离太近,就会让孩子感到紧迫感,产生压力,有的父母打听隐私,偷看日记,这不仅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使得孩子飞翔的翅膀被死死铐住,而且孩子会产生厌恶的情绪,父母与孩子的代沟就会越大,又怎能有益于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呢?距离太远,更不必说,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只会更加疏远。当然,除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这一切不都需要距离吗?看来只有适当的距离才会产生美。

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而这产生美的“眼睛”是什么呢?是心境,一种恬淡的心境。走出教学楼的我能够领略到“美”,是因为脱离烦躁的学习,心绪更加澄澈、透明,难怪在教学楼内无法感受?当然孩子与父母的相互信任也是基于这种恬淡的心境,能够更加理智地看清现状,这样“美”自然在“距离”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喽。

还是走远点吧,我再次感到那淡淡的清香从我肌肤的每一个毛孔渗透进去,溶于血液的循环之中,让我的心绪更加平稳淡然,距离产生美,真的没错!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4

有人说:距离产生美。

她说:空间的距离--也许,是一种美。

心灵的距离--划过一道伤痕,留下永远的痛。

有人说:他和她很般配--浪漫--脱俗。

于是,他爱上了她,她成了他的女友。

他说:你是我全部的幸福。

她说:愿意成为你的幸福,但不是全部;希望你能拥有自己的天空。

他说:想看你穿婚纱的样子。

她说:那,并不是真实的我。

他说:那张照片会铭刻我们誓约。

她说:誓言深藏在心中,照片,不过是一段苍白模糊的记忆。

情人节的前一晚,他送她一束盛开的百合。

他说:纯洁的百合为你带来一段淡粉色的梦,淡淡的幽香伴你迎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特别的日子。

她说:花的美,不在于她的绽放和清香,而是她的生命;死去的花,不过是一具空洞、没有灵魂的尸体。而且,我--花粉过敏。

他说:要按时吃三餐。

她说:一日三餐是旁人说的,为什么你情愿听别人的话。

他默默无语,默默的买来点心,默默的递给她。

她默默的吃了,尽管不需要。

他说:如果,有一天--我会带你到澳洲,看那崭新的天地。

她说:要去寻觅书中的香格里拉;到没有人经过的地方,印下足迹。

他说:那很危险。

她说:站在马路上,也可能被车撞。

他说:走,去求一支签,看看我们的未来。

她说:一个故事,如果知道了结局,还会看下去吗?

他说:先去找工作,再辞职。

她说:已经递了辞职报告。现在--自由了!

他说:希望天天和你在一起。

她说:思念是一种很美的感觉,期待、幻想……

他说:我的理想,是放下工作的烦恼,与你一起,在沙发上看电视,宁静温馨。

她说:无法忍受平淡,要去追寻与众不同的人生。

她说:我们分手吧--因为,不想每天呆在家里看电视。

他说:这不是分手的理由。

她说:那么,从今天开始,分手就多了一个理由。

于是,没有第三者,也没有争吵

--她离开了他。

他很伤心,也很困惑;

她很无奈,有时,会觉得自己很坏。

她依然孤寂,

不再接受爱情,因为......

她不知道,心灵的距离有多远……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5

远远望去,断臂维纳斯呈现的是一种朦胧残缺的美,走进后你会失望地叹息它不过是一尊陆离斑驳的石雕;远远望去,珠穆朗玛峰的兀然傲立是一种巍峨雄壮的美,遁视脚下你会失望地叹息它的四周竟然寸草不生;远远望去,天空中的每一颗行星都似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后你同样会失望地叹息它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距离产生美,对每一个人的认识也是这样。沈括早已因为他的《梦溪笔谈》成为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人们知道沈括穷尽一生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而后著称闪古铄今的科学名著。但你只要进一步走近沈括,了解沈括,你就会发现在沈括那里有你不忍了解的失望——他身上不能清除的人生污点。在“乌台诗案”中,沈括也是出于对苏轼的嫉妒,怕他才华过高、声望过大而影响自己的声誉,所以在皇上面前添油加醋地编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想致苏轼于死地。苏轼也因了他的“功绩”从此被贬到黄州,开始了漂沦落魄的流放生涯,终其一生。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抹杀了沈括在科学史上的重要贡献,但从“近处”来看,他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那种“晶莹,透亮,没有纤瑕”的历史伟人。

距离产生美,对每一棵树的认识也是这样。加州红杉——一种生长在南美洲的高大灌木,它因树体高大,历经风雨不倒而闻名。的确是这样,一片高大的红杉林就如同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再大的风雨在红杉树面前也无计可施。然而,伐木工人在砍伐时却意外地发现加州红杉的树心原来是空的,并且在红杉林中树与树之间的根系都相互缠绕联结,正因如此,才使得它们有这样的品行。由此,我忽然想到了“外强中干”“相互勾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类的词句,红杉的高大形象也因此在我的心中“轰然倒塌”。红杉树,只有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才能发现它的美。

距离产生美,对每一朵花的认识也是如此。玫瑰花,它热烈、奔放,象征着矢志不渝的爱情,那火红的花瓣正如两颗联结在一起的心迸射出真诚执著的火焰,因此,玫瑰花也成就了它象征爱情的美誉,成为人们表情达意的标志。然而,当你走进玫瑰园,亲手采摘那火红的玫瑰时,不经意间,你的手会被扎得鲜血淋漓,因为它的茎部长满了令人望而却步的玫瑰刺。离得远了,它才能让人感受到它的娇艳美丽、热烈动人。

一座塑像,一座山,一个人,一棵树,一朵花……只有当与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时候才能产生一种朦胧的美,为了把这种美永久地留在心里,给自己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就应当与任何事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

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6

记忆中,读小学时,我渴望能够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的翱翔,更渴望摆脱父母对我的束缚。

读初中时,我离开了父母的身边,独自一人来到了南浦中学求学。我终于可以摆脱父母对我的束缚,我终于可以获得一片属于自己能够自由翱翔的天空。

此时的我,是多么的高兴啊!可事实确不是如此。

没过多长时间,渴望自由的我却掩盖不住我内心想象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想象的念头却日益加重。这时的我,才忽然明白,渴望自由只是我一时的冲动和任性,却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为此而感到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好好去珍惜在父母身边的时光,更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会有这种愚蠢的想法,我真的恨自己……

在初中时,每当一到星期五,回家的念头比平时更加浓烈,因为这一天是我们回家的日子,有时,下午上课的心情都没有了,真应了那句“人在课室心在外”的话,满脑子想的都是回家的念头。想着家里的每一件东西;想着跟爸爸,妈妈和妹妹一家人围在桌上吃饭的情景;想着他们的笑;想着爸妈拌嘴的时候,虽然当时看到他们拌嘴,我有点难过,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都成了我的回忆;我更想着妈妈每天早上叫我起来吃早饭的情景。偶尔,我也会赖赖床,但妈妈总是耐心的叫我起来吃早饭,嘴里边叫边说着:“快点起来吃早饭了,要不然等一下就会冷掉,吃进去对胃。”妈妈总是这样关心着我,爱护着我。我真的好想,好想,马上就回到家去。

转眼间,我现在上高一了,离家的距离却越来越遥远,而我将面对的将是那紧张的学习和决定我一生命运的重大担子。可是,面对这些问题,有时,我也会油然而生产生想家的念头,那种念头却是这样的浓烈和深厚。

原来有一种美叫做距离。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7

从仓颉造字开始,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老祖宗造字,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更糅进了字的喜怒哀乐。一个字是一幅图画,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比如“距离”,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的氤氲上行,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行渐远,若即若离,忽明忽暗。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古典美正是构建在距离上的亭台池榭。我们大可想象,这距离是“君住长江头,妾住长江尾”的遥远相思,或者是比地理距离更加遥远的门第观念与等级尊卑,或又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生死相隔,或又是忠臣与“不知己”的君王一段扼腕叹息。

有人说“诗是痛苦的结晶”,而文学则爆发于强烈的情感,而距离则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当今这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却大大缩短了本应天水相隔的距离。手机,网络随时将信息迅速传递,火车飞机将相念的人立刻送到对方身边,网络上各种体验让爱情、阅读这本应严肃而投入的内容“快餐化”、“泡面化”,并黯淡化,让本应结集于心、奔突于胸的块垒并非用酒或诗浇灌,而是自行崩溃,永远不再。

没有了距离,没有了强烈的情感,没有了尖锐的锋芒,所有人都是鹅卵石,在互相促进更为圆滑中失去了古典美丽,只留下现代的忧伤。

没有了征人送行,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没有了君臣相隔,怎会有“文死谏,武死战”的激昂正气和《出师表》的赤子忠心?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清辉之臂”的月下守望,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又怎会有一出出《阳关三叠》,一枝枝折柳赠别,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一句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相安互慰?

秋雨先生说“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现代生活剥离了“山脉”、“水道”,黯淡了“遥远”、“忧伤”,在文学与美的领域,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愿距离还在,人情还在,美,还在。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8

老人在朋友家里看到一个花瓶,便觉精美绝伦,而当朋友将花瓶赠送给自己后,却发现原来并不精美。

花瓶还是那个花瓶,只是老人此时已经拥有,花瓶从远在天边变成了近在咫尺,花瓶的美丽也在老人的眼中渐渐变淡。生活中,类似老人的人数不胜数,我们总是认为风景“那边”独好,而当我们疲于奔命的追逐到手后,又往往发出“不过如此”的感叹。为什么隔着时空人们觉得美丽,而没有了距离反倒美感顿失呢?

距离产生美源于对未知的期待。生活中充满了未知,而人类的猎奇心理又引领着人们去探索,而这种期待谜底被揭开的激动心情更无形中为事物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古时元宵节的灯谜大会,参加者络绎不绝,而且这项活动一直流传至今仍焕发着无限活力,广受人们的欢迎,或许那份对谜底的期待与热情早已掩过了对灯谜本身的意义。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充满了遗憾,相信他一定认为未至之处必是风光无限的,因为那份对未知的期待与憧憬更为这份美丽加增了一丝朦胧与浩渺,遥不可及让美因期待而绽放。

距离产生美源于对美好的想象。《诗经》中河畔男子见到在水一方的伊人,便油然而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叹。但因“求之不得”,故“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越发多了对女子美好的倾慕。相信此时女子在男子的想象世界中一定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的洛神般美丽的,继而,男子又想象“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们看到在男子的想象中女子的容颜愈发熠熠生光。汉代李夫人的哥哥用一首“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勾出了汉武帝对这位绝世佳人的想象,使其成功来到武帝身边,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那首传世诗歌实在是功不可没。距离牵动着想象,想象为美丽添彩,于是美丽愈发娇艳。相信老人惊羡于花瓶的美丽时,其间也不乏添加了几分想象的因素吧。

距离产生美源于对事物的占有欲。钱钟书说“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这不仅仅是用来比喻爱情的。城里太喧嚣,城里的人就想去与世隔绝的地方;大山深处太荒凉,那里的青年人疯狂涌入大都市。这个世界好像就是一个悖论,都在幻想从自己呆够的地方到别人呆够的地方。可能是人的劣根性吧,总是对自己得不到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一如老人对于花瓶。犹记《诗经·氓》中那个“蚩蚩”的男子,为得到心爱的女子,假意“抱布贸丝”,实则“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此时的男子自然是诚恳的,因为还没得到心仪的女子。而一旦得到后,便“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女子的美丽在男子眼中因新鲜感的消失也渐渐褪色。这大概也是《铡美案》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因为这现象太普遍了。

距离产生美,拉近了距离,我们是否能以一种宽容与珍惜的态度来接受现在可能有些瑕疵的美呢?不要像老人那样,徒发“现在看来并不太精美”的感叹。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9

午间跑饭时,总是不经意地注意到路边的花草。在春的盛季,花草在肆意纵情开放,而我,一个平凡的高中生,也在默默关注它们的开放,并为它们感到高兴。直到周日的早上,我仔细观察时才发现了异样。

周日的早上可以说是一周中难得的清闲时光,于是我早早地起了床,去一览桃一的风景,也去看看平日远观的那些美丽的花草。我走近那些簇拥的花草,仔细观察它们的美,却发现平日完美的花儿也存在着缺陷:它们有的花瓣已经干枯;有的垂头丧气;有的已被虫蛀,不再完整;有的已明显遭到过踩踏……这一场景已使我惊讶,平日完美的花草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也是我有了“距离产生美”的感悟。

其实在我之前就有很多人有了“距离产生美”的感悟和体验,而周敦颐便是其中之一。周敦颐之爱莲不仅体现在其赞美莲花而作《爱莲说》,更体现在其知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道理。远观莲花,或荷塘满园,或寥寥几朵,都是一幅美好画卷,而亵玩莲花,纵有万亩荷塘,也好像失去了一些趣味。周敦颐远观莲花而不亵玩之,或许也正是因为想要在心中留下对于莲花的美好印象吧。

其实不仅仅是平日观赏花草如此,人与人的相处也是如此。一开始相见时,人与人之间还缺乏深入了解,对彼此都有着一种新奇感,就像平时远观花草一样,认为对方是一个完美的闪闪发光的人,并想着去成为这样的人。但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加,彼此之间了解加深,双方的缺点也就暴露出来,原来的美好形象被打破,原有的动力被消磨,于是双方开始出现矛盾与冲突,最终甚至可能不欢而散。试想,如果保持着一定的新鲜感,保持远观的完美形象,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不是会多一点空间呢?是不是就会有多一点可能性呢?我想,这是必然的。因为人是有好奇心,探索精神的动物,当对某人某事了解足够深入时,就会有一种现实与设想之间的落差。而这一落差的产生,如果未得到合理的调节,必将激发一定的矛盾。因此,人与人的相处应保持距离,要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雅怀,不要总是期待“甘若醴”的交情。

“距离产生美”不仅具体体现在具体的人与实在的物上,也体现在人与抽象的理想上。“人与理想最美的时刻,不是人实现理想的时刻,而是人坚持追求理想的过程”。确实,人们对于唾手可得的东西从来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对于拼尽全力追求的东西充满激情。抽象的理想在设立之初且未曾达到时总是光彩夺目,让人不懈追求;而当心中的理想变为现实后,人就会本能的认为这理所当然,而最初的理想也如被抛弃的玩具,被我们抛在脑后,抛在记忆的深处,不再光彩夺目。所以,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我们也应该将标准定高一点,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保持对于理想的激情,并为此付出努力,以求实现自己的理想。让自己和理想之间留有一段距离,让这段距离产生无限可能性与无限美丽的风光,也就是距离产生美的真实内涵。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理想之间都有着“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奥秘,都有着“距离产生美”的真谛,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距离与亲密的平衡点,享受生活中最美的风景。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10

对于“距离产生美”,我以前是从来都不觉得的。

我认为朋友就是应该保持联系,才会使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好。可是,就在今年,我却觉得并不是这样。

今年上半年,也就是高二下学期,我们班转来了一个新同学。这个新同学非常的男孩子气,发型象,走路姿势象,连衣着打扮也是。就在她刚转进我们班没几天,我们班就开始编位子。我碰巧与这位新同学做同桌。

刚开始与她做同桌觉得没什么好与不好,反正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后来熟了一些,关系也就还好了。她就与我谈谈她家里的事或者是她为什么转校的事。我觉得她这个人还可以,就也把她当朋友看待。

后来调位子,我们调开了。关系维持的还可以。我有一朋友(跟她坐的蛮近的)就私下跟我说她太爱占别人的便宜。我开始还不怎么觉得,后来越观察越觉得是这样。

下半年,分班了,我和她还有我的一个好朋友分在同一个班。我们原来班的几个都做在一起。她与我只隔一个走廊,我与我的好朋友做同桌。她觉得我们已经很熟了,便总是做一些让人觉得过分的事。重点是她自己还不觉得。

比如说,我同桌买一大包餐巾纸,她知道了。就总是向我同桌借,等我同桌的用完了,她自己也不买。我同桌再买时她又借。我同桌手不了了,就不给她借,结果她下课后直接拿走我同桌的纸,同桌叫她还她还不肯。后来,我又买了,她还是这样,我又不能因为这就不买纸(我自己动不动患感冒)。买东西吃也是这样,我们买的东西她总是抢先吃。有时根本就不还给我们。而她自己买东西时,却一个人独自吃(不是说我们非得要她还),她德行未免也太差了些吧?

算了,还有好多都不想说。

只觉得远距离和她玩时,还可以。接触太长时间或是玩的太好都不行,对于她而言。

所以对她,我只能说“距离产生美”。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11

距离为何产生美呢?大概是由于距离让人可以宏观地把握事物,更重要的是距离带来了未知的神秘,引发了人们的美好幻想。

在美国登月之前,中国早已流传着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的美丽的传说。然而,当宇航员带回来几块冰冷的石头,发回几幅月球“满目疮痍”的图片,童话、传说便不复存在了。从此,人们说起月亮,脑海中只会浮现出一个荒凉的大球,而不再有玉兔,广寒宫与吴刚了。

远观月亮,人们产生了美好的遐想;近观月球,人们得到的却只有几块冰冷的'石头。这便是距离的奇妙作用吧。

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如何去退出来去体会被忽略的美呢?

人是不可能说突然集体移民月球,在月球远望家园。然后去感受什么不同的美丽。此处距离便是心灵的距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心灵总被功名利禄紧紧裹住,以致无法体会身边的美。所以我们要与功利保持距离。

当我们不再为考试的分数而学习时,我们会发现书本中的知识是如此有趣;当我们放慢上班、上学的脚步时,你会发现街边苍翠的大树多么富有活力。生活中处处皆诗意。人们缺乏的便是适宜的距离。

当我们的心灵得以解放,保持与外物的距离,我们会发现天空,是给了我翱翔的渴望的天空;大地,是承载着万物的地大地;海洋,是孕育了最初的生命的海洋。

让我们退一步,保持适宜的距离,身边的美好就会纷纷呈现。

距离产生美日记 篇12

世界上的美丽有千种,而不同的距离却有万种不同的风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一种友谊的美;“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是一种相思的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而你在那头”是一种无奈的美。在这一幕幕美丽的瞬间,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距离其实就是一种美。

蒙娜丽莎的笑是一种唯美的笑,美得让人陶醉,让人无所适从,可是殊不知,当你走近时,你会发现笑的背后有忧伤的阴影。但是你却感觉不到,因为现实与视觉的距离掩盖了这小小的秘密,让我们不得不折服距离这部天然的对焦器。

牛郎与织女的爱情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牵引着无数恋人的心。试想如果没有王母娘娘的银河之阻,他们的爱情还会如此凄婉美丽吗?正是这段无法计量的滔滔碧水,成就了他们无语伦比的经典传奇,让后人在感动中学会了用距离消除烦恼,去增添情谊的筹码。

顾城说:“你一会看天一会看我,我觉得你看天时很近,看我时很远。”如此言语总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琐碎的生活,想起关于朋友的记忆。或许是朝夕相处的默契,亦或是多年同窗的熟悉,我们总会学着把握共同的距离,让它不致于太长,长得只剩下思念,也不致于太短,短得只剩下摩擦。在这长与短的空隙里,我们欢笑着拉着手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也不是万水千山,而是我明明在你身旁而你却感觉不到我在支持着你。”这是被改过了的周星驰的经典名言。他给我们又一次诠释了距离的另类美丽。雾里看花,水中弄月,加上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描绘了一幅月圆人散而心相连的优美画卷。

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成就了追逐成功的美丽;今天与昨天的时差,加重了记忆的厚重;天与地的遥遥相望,成就了宇宙的浩翰无穷。

距离是一支感情的润滑剂,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谅解,少一些摩擦;

距离是一盆生活的调色盘,让每天都充满了想象,充满了阳光;

距离更是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让世界多一些美丽,少一些忧郁。

大家都在看